“足够好”的神奇威力

2015-05-25 17:18王旭红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母亲妈妈老师

王旭红

【案例】

“疯野”的学生

杭是一个女生,今年上七年级,长得很靓,但她的“疯野”却让人头疼。她和几个女生厮混在一起,上课嬉戏课间吵闹,像一个“假小子”。她很霸道,谁也不敢惹她,她就像浑身长满了尖刺的玫瑰。

入寝时,她带头起哄说笑到半夜,还把零食垃圾沿着床缝向下铺乱丢。下铺制止她也不听,还爆粗口,弄得寝室长哭着找我辞职。与她沟通时,我说:“你是一个女生,要自尊自爱!”她低着头,时不时仰脸忽闪忽闪双眸,看上去很诚恳。我想,她是个学生,正处在叛逆期,再加上她个性张扬,飞扬跋扈一点也实属正常,作为老师,我能做的也仅此而已。总幻想着有一天她能够幡然醒悟,自然而然地有所收敛。

同学当面不说她什么,可私下里打她小报告的纸片乱飞。无奈下,我多次与她沟通,可每次都是我说的话多,她却耷拉着脑袋,不言不语,温顺得像只小绵羊。事情也并没有朝我预想的方向发展……

这期间我偶然得知,杭曾经在六年级时离家出走过,在外待了7天后才被家长找回来。我感觉这太不可思议了,小小年纪竟然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同时我也感到后怕,对她的毛病我再也不敢小觑了。我没有找她谈话,也没有旧事重提揭她的伤疤,就当我不知晓算了,我生怕再触动她那灵敏的神经。自那以后我对她的言行更加小心翼翼了。

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拌嘴,杭竟然把龙打了。龙是男生,个子弱小,自然打不过她,委屈地找我告状。我目瞪口呆,一个女生哪还有女生的样儿。平静心绪后,我把杭叫到办公室。我问她怎么看待这件事,她不吭声。我说,也许在你内心中,你觉得这样的行为很光彩,也许你认为你的做派在其他学生眼中很风光、很体面,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不知道,在别人眼中你的做派令人厌恶至极,在老师心目中也是被嗤之以鼻的。杭依旧低着头不言不语,不过再也不敢直视我了,她自知理亏。

当我提到父母供养她不容易时,没想到她竟然哭泣起来,眼圈噙满了泪水。她说,她的父亲在外打工,前几天因为工伤住院了,母亲一听说哭得不行了,连夜出发要去照顾父亲。说到这儿她已经哽咽得说不出话了。看起来她还是一个孝女。我说,你要记着,你不是一个人,站在你身后的永远是你的父母,你也不小了,该为父母有所担当了,父母在外打工供养你,吃了很多苦实在不容易,你在学校最起码不能给父母再添麻烦。

杭稳当了一周多,她用理性克制着自己的言行。我想,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一切就会有希望吧。可好景不长,杭的毛病像割过的野草又长出来了,虽然不再打人,可还是说话很冲,经常爆粗口。对此我很无奈,我对她说:“你知道什么是淑女吗?女生嘛,要学得淑女一点,男生都喜欢淑女,女生也一样啊,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才好嘛!”每当她故伎重演时,我就用“淑女法”提醒她。

我也和她的家长沟通了几次,她父亲在上海打工,杭说,父母总感觉她太不争气,经常数落她,不过她明白,这是父母恨铁不成钢。看来杭在“疯狂”的外表下隐藏着通情达理的基因。看到了这一点,我就与她的父母沟通,希望不要动不动就责怪杭,要好好说话,杭其实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她应该是他们的骄傲!这期间杭经常肚子痛请假,我联系她的父亲,而她父亲显得极不耐烦,认为杭事多。电话里,我反复劝他要及早带杭到大医院检查一下,以免小病拖成大病。杭听到我讲电话,竟然抽噎起来,看来疯野的外表掩饰不了她内心的脆弱啊!

杭曾经说不想读书了,开学后她还是来了,看来春节时父母也没少做她的思想工作。我也惊奇地发现她变了,没有了“疯野”,稳重了很多,好像一下子长大了懂事了。我不知道导致她转变的诱因是什么,我想,也许是她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意识到了,也许是我灌输的“淑女“形象影响了她,也许是“肚子痛”事件,让她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

河南省襄城县十里铺镇初级中学 孙红旗

足够好的老师,这是我读罢案例之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声赞叹。虽然,班主任孙老师在陈述中不曾展现过呕心沥血的悲壮,也不曾沉迷于苦口婆心地喋喋不休,可正是孙老师在教育管理中的真挚与投入,让我们清清楚楚地读懂班主任老师完全接纳学生杭的诚心与践行。纵然杭给班级管理的各个层面带来过挑战,可是,孙老师对她的接纳也未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折扣。春节过后,新学期的杭变得温和守纪,孙老师在思索:什么诱因导致杭的巨大转变。我想告诉孙老师:您这位足够好的老师,就是杭转变的根本原因。

一位足够好的老师竟然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吗,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有行为问题学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的。“足够好”充满神奇的威力,足够好的成年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迫切的需要。那么,什么样的老师才是足够好的?

足够好的老师(Good Enough Teacher)的说法得益于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的启迪。足够好的母亲这个概念来自英国著名儿科医生、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唐纳德·W·温尼科特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兼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医学临床治疗过程中接触过大量的孩子和孩子们的母亲。温尼科特经过40多年的治疗实践与学术研究,验证了“抱持性环境”即holding environment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抱持(holding)就是母亲用真心的关注来环抱孩子。我们不妨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解释温尼科特的观点:普普通通的妈妈在平平常常的日子里专心地用简单纯朴的爱心照料孩子,拥孩子入怀、帮孩子洗浴、给孩子喂饭,等等,以平常心为孩子营造出真切而安全的环境,让孩子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的身体能在妈妈营造出的安全环境中存活并成长。

也许读者不禁要问:“哪个当妈的不会啊,那岂不是说每个人都是足够好的母亲了?”当然不是。足够好的母亲无论是在意识层面还是潜意识层面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即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需求,妈妈愿意把孩子当成一个有别于妈妈的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在各个生命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恰如其分地营造出能响应孩子需求的健康环境。如此,孩子最终才会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独立个体,才有能力与生命中的其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hip)。这样的妈妈就是足够好的母亲,是温尼科特从医学与心理学多重角度总结出来的Good Enough Mother。endprint

咨询实践中我接触过很多母亲,她们往往觉得用平常心来培养下一代太低标准了。这一群体的妈妈们更愿意带着激烈的悲怆,愿意倾尽所有,竭尽全力地去当一个完美的母亲(Perfect Mother),而悲剧恰恰就在争取完美的过程中发生。所谓完美就是容不下一丝瑕疵,犯不得一点儿错误。任何瑕疵和错误都是完美妈妈承受不住的,因为,一旦有了瑕疵和错误就会破坏妈妈们心目中的完美设想,也正是这种“无法承受”给妈妈们带来无限的焦虑甚至是恐惧。所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尖站不稳,迈着大步走不远。因为妈妈们无时无刻不在紧张中被一颗好胜的心驱使着,想要孩子出人头地,想要自己在亲戚和同事面前扬眉吐气,妈妈和孩子每一天都被持续的焦虑情绪困扰。临床医学实验研究发现,情绪持续处在高度紧张或焦虑状态下的人,其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在过度兴奋状态,容易导致失眠等症状;同时,他们血液中的肾上腺素持续流量过大,会引起肢体抽筋、心悸、搏动性头痛甚至哮喘等。这种由于情绪管理不当导致的身体疾病在临床医学上称为“身心症”(psychosomatic symptoms)。完美妈妈和孩子身体健康会成为一个常见问题。

而且,我们都不是神仙,特别是婴幼儿,注定要在尝试中了解周围世界,犯错误在所难免。遗憾的是,从完美妈妈成为人生目标的那一刻,妈妈们已经给自己和孩子预定了一次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的旅程,也给自己和孩子套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为了在臆想中的终点线上扬眉吐气,家长和孩子要在每天的生活里怄气,妈妈神经紧张、对孩子过度关心、过度控制,不仅让孩子失去做一个独立个体的机会,而且,当妈的也被自己焦躁恐惧的心情搅扰得筋疲力尽。结果呢,客观上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心神不宁的人际关系互动客体,孩子甚至会错以为自己就是那个天生不对劲儿的家伙,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让妈妈神经兮兮。下一次,孩子会更加谨慎,同时,也对自己和对妈妈营造出的世界感觉不安全。当孩子跟世界上与自己最亲近的妈妈都无法建立起安全自在的客体关系时,孩子便无法找到自己真实的感受,孩子借用妈妈的感受来感受一切,妈妈紧张焦虑乃至恐惧的时候孩子反过来找自己的错,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关系,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把这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泛化到学校人际交往中,孩子很难与同学成为朋友。所以,完美母亲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如果没有专业干预,其害处可以延续终身。

另外,还有一种在心理咨询实践中比较少遇到的母亲(专业研究信息资源主要来自英美大量的文献记载),就是长期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患有严重的慢性病的妈妈,这样的妈妈从精神上和体力上都无法给幼小孩子提供抱持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当然,极端的还包括精神虐待或者肉体虐待,这些行为更是危害巨大。当妈妈无法给孩子提供适应孩子身心发展正常需求的内容时,孩子就无法感受自己的身体是在一个相宜的安全、抱持的环境中生存,孩子就需要在心理层面给自己制造一个“安全环境”即虚假自我(false-self)。

为了生存,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可思议的本能。比如,我们熟知的吸吮反射和吞咽反射让新生儿可以摄入食物。还有通常大家不熟悉的一种新生儿抓握反射,当我们触及新生儿手掌时会被紧紧抓住不放。倘若给新生儿一根光滑的木棍,新生儿甚至可以两只手紧紧抓住木棍,整个身体在空中悬挂片刻。这是新生儿为了保证自己跟住照料自己的人,即使在慌乱奔跑中也不会被抛下而准备的一种先天能力。前面所述都是孩子在身体上的求生本能,现在我们来介绍孩子心理上的求生本能——虚假自我(false self)。

虚假自我,正如温尼科特解释的,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孩子为了告诉自己,如果世界上必须有人来保护自己,那么这个人就是“我”,一个虚假的强大自我。虚假自我会假扮镇定地应对外部世界,是孩子用以满足他人期待而在行为上蒙上的一种面具。这样的孩子会尽自己所能在公众面前表现得礼貌和得体。但真正的问题是,虚假自我无论何时何地都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和真实感,他们无法自发地去对周边环境作出让自己心里舒服的反应。这种虚假自我极端案例最早可以从婴儿期开始,通常是在儿童期发生。比如,虚假自我婴儿或者儿童的妈妈患有重度抑郁症,终日情绪低落死气沉沉,孩子直觉地意识到这样的妈妈无法对自己的喜怒哀乐提供积极的情感回应,那么孩子就主动承担起哄妈妈开心的责任,让妈妈有一丝动力来照顾孩子的饮食和其他基本需求,这些表面上乖巧的孩子内心经历着非常不舒服的体验,因为,他们为了生存放弃了对世界表达真实感受的机会。即使我们健康的成年人都会知道那种压抑自己真实情绪和情感的痛苦,对于孩子来说心理上的伤痛更是深刻的。所以,孩子故作欢颜的同时感受到的是创伤,是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没有安全感。

因为虚假自我知道妈妈没有给自己提供安全感的能力,那么,他们要自己来营造安全环境。所以,虚假自我的行为会在与同龄人交往中显得夸张。由于他们在家里没有学会人际关系健康边界,所以难免更容易侵犯别人的现实领地,或者在交往中给别人一种咄咄逼人的不舒服感觉。遇到正常矛盾时,他们缺乏解决矛盾的基本社会功能和技巧,愤怒几乎成了唯一措施,要么破口大骂,要么挥拳猛打。

总之,“完美妈妈”和“病态妈妈”都无法让孩子作为独立而真实的个体去体验自发的喜怒哀乐,去探索世界和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无法让孩子的潜力在生命中充分展现。与之形成对照是“足够好的母亲”,她们从容地、完全地接纳孩子,让孩子感觉真实而安全,给孩子足够的爱,让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真实地健康成长。

现在,我们终于回到孙老师的案例上了,从前那个举止乖张的杭就是一个虚假自我,她生怕在同学中间没有安全感,所以不断张扬,仿佛一只拱起脊背、随时准备发起攻势的猫,支起的皮毛显得体格庞大,虚张声势的背后是一个脆弱发抖的小女孩,很小很小,小到不会跟小伙伴和谐相处。单从社会功能方面看,大约3岁左右。参照杭的家长对其持续腹痛表现出来的态度,属于典型的忽视型(冷虐待)家长,孩子确实得不到应得的家庭关照。

感谢孙老师自始至终对杭的接纳,特别是孙老师反复在电话里劝杭的父亲及早带杭到大医院检查一下,以免小病拖成大病。这种不离不弃的关爱是杭从小到大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却最终落空的“抱持”,如今,杭终于在孙老师这里找到了真实的感觉,被关爱,被当成独立而真实的个体接纳、尊重、照顾。孙老师工作最宝贵的经验就是用真实从容的工作方法代替经典、呕心沥血的悲壮,这就是“足够好”,不会让人望而生畏。“足够好”的神奇威力让杭从内心复活,她不再需要“虚假自我”这张面具来抵御这个世界,在学校她感受到了抱持性的环境给她带来的安全感,感受到了孙老师对她各种表现提供的“足够好的”帮助与引导,她不仅要在春节后回到学校,而且,杭会在学业上和社会功能方面不断进步,因为,真实的杭才刚刚开始学步,往后的日子,有孙老师足够好的引导,杭的步子会越来越稳健。

最后,向足够好的孙老师致敬!更期待我们教师中有越来越多的足够好的老师,让“足够好”发挥其神奇的威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母亲妈妈老师
不会看钟的妈妈
六·一放假么
妈妈去哪儿了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