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引策略

2015-05-25 11:58杨元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价值观青少年核心

目前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刻的转型时期,而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程度偏低、情感认同程度不深、行为认同明显脱节。为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我们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德育环境;坚持学校教育、社会引导和家庭教育并驾齐驱;改革学校传统德育体制,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促使知情意行相统一。

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导引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高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并且日益成为解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利剑。”[1]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审时度势,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新课题,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个社会价值取向。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各种西方意识形态和多元文化的渗透,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遭受到严重的侵蚀。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必须建构有效的导引策略来推动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一、当前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困境

1.认知认同程度偏低

“认知认同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性质、形成及结构的认知和理解。”[2]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认同之前,必须对其有最基本的认知。当前,在学校灌输和社会宣传的合力作用下,青少年群体中大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已熟悉,但对其正确性、重要性和宗旨等知识的认知还模糊不清,甚至有些青少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大多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缺少理性思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内心认同程度和外在践行程度都明显偏低。

2.情感认同程度不深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3]情感是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能发挥出积极的效能,促使青少年形成价值认同。当前,我国社会主流媒体和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是非常全面到位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纷繁复杂的思想和文化不断涌入中国社会,诸多负面因素导致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感受到巨大碰撞,抑制其积极肯定情感的产生,也就很难形成深层次的情感认同,致使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执着追求和坚定信仰。

3.行为认同明显脱节

行为认同是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它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中,大多数青少年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也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尤其是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很多青少年只会关心个人利益,选择趋向实际和自我的行为,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有些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行为是被动、短暂和滞后的,缺少主动、持久的自觉行为,如此一来,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也就失去了实质意义。

二、影响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负面因素

1.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随着社会转型、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也日益激烈。一方面,社会的转型容易引起青少年价值观念多元化。在社会转型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交融,这必然导致青少年对价值的评判标准模糊不清,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困难重重,最终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念。由于青少年的人生阅历尚浅、人生经验不足,在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下其个人行为极易出现偏差,甚至误入歧途。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中国外错误思潮的渗透引起青少年价值观念多元化。当今社会,全球化的进程日渐加剧,国家之间的交流往来日渐频繁,随之而来的思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网络和舆论的发展,国外错误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侵略也日益严重,他们试图动摇和误导我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化解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这些都势必导致青少年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和长期并存。

2.利益分配的多样化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追求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决定了利益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并由此带来利益格局的多元化和社会群体的分层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最富裕的百分之十的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百分之四十五,最贫穷的百分之十的人口占有的财富仅为百分之一点四”[4]。从数据中可见,社会财富集中聚集在少数富人手中,贫富矛盾凸显。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耳濡目染社会成员消费结构的畸形,贫富悬殊的加剧,加之通过接触网络、媒体越来越多的了解到社会上炫富、笑贫不笑娼、一些人不择手段致富等现象,这些都将弱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认同度,甚至导致一些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目标、价值准则和价值行为产生怀疑。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导致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增多,同时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追求,致使在青少年身上出现越来越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行为。

3.学校德育模式僵化导致青少年价值观选择迷茫

长期以来,学校对青少年的德育都是延续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多数情况下,都是沿用教师单向说教、强制理论灌输等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缺乏深层次的交流互动,由于过分的强调以教材和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现实需要,久而久之学生对德育内容也失去学习兴趣,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大多数学校只重视德育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形同虚设,这就造成青少年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较弱,多数青少年无法运用正确的理论答疑解惑,也容易被社会上各种错误价值观所误导,使其在自我价值观选择上显得迷茫。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德育环境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当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速度快捷、内容宽泛,加之外来文化的侵蚀,使得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难度加大。endprint

4.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完善造成认知出现偏差

青少年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自身心理和情感的制约。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角度讲,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社会阅历浅、社会经历少,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多数青少年心理脆弱,价值观的确立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坚定的信仰,抵御不良诱惑影响的能力较弱,容易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从青少年个人情感因素的角度讲,青春期的他们在认识事物时易受个人情绪情感的影响,他们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常用自己的喜恶爱好和生活经验去评判社会现象,喜欢用幻想的形式去塑造自我价值观,对社会事物欠缺理性思考,极易陷入主观感觉的迷宫。在知识经济时代,青少年从小在家庭和社会中就接触到广泛的信息资源,了解许多外来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过程中他们显得很有自主性,甚至用怀疑和批评的眼光加以审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广度和深度。

三、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有效策略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文化蕴含着强大的育人功能,它能潜移默化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之中,是提升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准则,把抽象的理论物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实物,使其在无形的熏陶中自觉提高思想水平。二是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建设中,要注重体现与时俱进和时代性,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三是要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园规章制度的建立,将其精神实质融入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中,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要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有意识地渗透到学生的体育、比赛、娱乐等各种活动中,有效利用国内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契机,举行理论讲座和师生座谈,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学校教育、社会引导和家庭教育并驾齐驱

目前,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负责实施,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单凭学校一方的教育力量远远不够,社会和家庭在实现青少年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首先,要坚守学校教育主阵地。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最佳场所,自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前沿阵地。其次,要做好社会引导教育。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价值观念多元并存、良莠不齐,唯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而提出的,它是当今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成员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思想动态、现实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其时效性和针对性,引导青少年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强化家庭教育。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国民的生命与其说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5]因此,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不可低估的作用。父母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生活细节中要有意识的言传身教,以帮助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3.改革学校传统德育体制,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要提升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需要对传统的学校德育体制进行改革,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时代新要求,满足青少年的现实需求。首先,要创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使青少年接受认同这些价值观念,必须把具体的教育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缩小二十四字理论与青少年现实生活的距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青少年产生的现实困惑,最终促进他们对二十四字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其次,要创新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单纯地运用传统说教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很容易造成青少年对教育内容的抵触,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育手段,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使教育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有感染力,从而有效提高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4.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促使知情意行相统一

参与社会实践是深化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途径,实践也是帮助青少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最佳方式。要使青少年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在认知层面上,要加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了解其提出背景和重要意义,掌握其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只有形成正确的认知才可能转化为科学的信仰。在情感层面上,要有目的地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丰富青少年的社会阅历,并有意识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青少年在亲手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得到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自觉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 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J].桂海论丛,2008(3).

[2] 孙树文.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列宁全集》第20卷[M].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4] 朱光磊、陈娟.中国阶层分化与重组30年:过程、特征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10).

[5] 杨文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作者:杨元芳(1981-),女,四川大竹人,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观青少年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青少年发明家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