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坚实主体

2015-05-25 11:55罗腊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身份学校建设

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文化意义主导的教师成长、教师如何正确自我定位及如何成为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主体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教师的“三识”和“三心”,即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成就意识与爱心、良心、信心,将其有机地结合有助于教师的成长。因而,在一种充满爱心和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主人、伙伴、家人和合作者的四种身份,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有效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坚实主体。

学校文化发展 教师身份 自我定位

“在学校管理中,近几年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三流学校管理靠权力,二流学校管理靠制度,一流学校管理靠文化。”[1]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在近几年受到高度重视,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作为学校文化建设重要主体的教师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学校是校长、教师、学生互动发展的文化共同体。”[2]在这一文化共同体中,教师作为重要的主体,较校长与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主导意识和能动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最终依靠的不是权力、不是制度,而是文化。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就是教师。“从学校文化构建的主体上看,学校领导者对教育的理解、对学校的构思和举措,必须依赖教师去实现;而对学生的发展成长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创新上,教师的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是对学校文化最好的演绎和丰富。”[3]因而,学者们将研究目标主要锁定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方面,忽略了一个我们内心呼唤的话题:教师是谁?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教师的内涵界定、如何正确自我定位及如何成为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新教师的身份解读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并非希望一劳永逸地解释教师内涵,而是期望通过探析教师身份更好地发挥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能动作用。

一、文化意义主导的教师成长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虽然不少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对文化进行界定和分类,但是迄今“文化”仍是一个难以定论的议题。尽管没有定论性的阐释,但是我们对文化有了统一的认识: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如果说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进程中创造的过程及其产物的话,那么学校文化则是自学校建立以来逐渐孕育的产物,“学校文化就是围绕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4]。

如威廉斯(RaymondWilliams)认为,从“文化”(culture)一词词义的演变过程来看,它具有三层释义,其一是“用来描述18世纪以来思想、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其二是“用来表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关于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或全体人类)”;其三是“用来描述关于知性的作品和活动,尤其是艺术方面的”[5]。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无疑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全新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甚至可以说无处不含,渗透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之中。它有物质形态的,有精神形态的,有制度形态的,犹如人的大脑,既有外表坚硬的学校文化外壳,也有互通连接的学校文化制度纽带,更有内在丰富的学校文化精髓。在探索学校文化的外壳、纽带与精髓三者关系的历程中,我们在经历过“物化”之后,俨然已经意识到“人化”的重要性。强调“人化”的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物质形态和制度形态的学校文化的前提下,对精神形态的学校文化精髓进行充分理解与演绎,而具体将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梁漱溟曾描述:“文化,就是吾人生活依靠的一切”[6],从中透析出文化这一抽象概念和我们所面对的生活紧密联系。当涉及学校建设与发展之时,必定关乎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当谈及学校文化发展之时,必定关乎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信念及其行为方式。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文化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也不断丰富着学校文化的内涵。

二、教师的身份意识与自我定位

“丰富的、特定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成熟、完善的标志,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必要条件,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7]而作为主体的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学校文化与教师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学校文化依靠和服务于教师,教师的各种行为也来源于对学校文化的不断理解和演绎。教师如何演绎好学校文化的各种层面,成为学校文化建设和创新的重要内容。而强化教师身份意识与自我定位则是摆在学校文化建设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身份意识的强弱制约着人们在符合这一身份概念范畴之内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实践程度。”[8]教师的身份意识不以强化,其自我定位缺失,这些都是制约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身份”一词常用的英文单词是Identity,其在哲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味较浓,常译为“同一性、一致”,而汉语的“身份”中“身”主要指向“本身、自己”之意。简言之,身份是人们对自己是谁以及什么对自身有价值的理解与认同。从文化意义来说,教师作为学校组织文化中的身份,更关心的是教师个体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和价值意义的理解。概括起来,要符合当代学校文化内涵的要求,教师应有“三识”和“三心”,即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成就意识与爱心、良心、信心,将其有机地结合才能有助于教师的成长,成为学校文化组织的坚实主体。

1.使命意识与爱心定位

每位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使命感。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者,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领悟了自己高尚的使命感,教师将具有更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对工作充满激情,就会在工作中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高尚的使命感推动下,教师对于学校会更有归属感,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能触动教师的心灵,将使得每位教师具有博大的胸怀,有一颗爱心。这种爱心的感染与传播,将令学校氛围变得格外温馨与和谐。endprint

2.责任意识与良心定位

每位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正如夸美纽斯夸赞的那样,“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再高尚的了”。强烈的责任感,指向教师对自己专业和职业的理解与阐释。无愧于心,应当是最好的说明。因而,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教师持续稳定的专业成长与职业规划发展。无论是教师群体,或是教师个体而言,教师对自身专业和职业发展的严格要求,将使得教师在教学行为上表现得更好,真正无愧于自身,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家长和社会。

3.成就意识与信心定位

每位教师应该具有充分的成就意识。教师的成就感越得到满足,他们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调动。如何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成就感,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事业的成功欲望。其欲望越高,越充分发挥其潜能,工作上的行为表现也越突出,成绩也越发明显。在成就感日渐充分的条件下,教师还将逐渐培养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校文化建设价值观。当教师的成就意识得以加强、信心倍增时,他们才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推动合作,利益共享,学校文化才能良好地经营起来。

三、教师身份解读:成为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坚实主体

目前我国学校文化建设过于形式化、表征化,喜欢用一些华丽的包装来表现学校的文化,或是对制度层面的精致装扮,而缺乏内在的精髓性的价值追求。“未来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应着力关注澄清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9]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学校文化。每一位教师都能在一定的学校文化背景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基于价值追求为未来导向的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主体的教师身份追问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教师个体对“我是谁”的理解和他人对“教师是谁”的认识,即个性与社会性的两个方面。在高举“人性”旗帜的当代学校教育里,如何使教师成为能真正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新教师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往日单一的教学工作者的身份,对自己的身份进行重新解读,使自己主动引领学校文化改革与发展。在学校这一特殊组织系统中,学校文化在持续不断地丰富,而教师的身份也在不断地演变与发展,这既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期望给予教师一个特定的身份解读是不可能的,因而本文试图在一种充满爱心和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对教师身份进行阐释,使其成为能真正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的坚实主体。

1.主人身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学校改革

教师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改革和发展中,不再以纯粹的计划实施者身份出现,而是以学校文化的创造者积极参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进来,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献计献策,以教师的视角来解读各项措施,并及时将实施效果反馈给学校,从而搭建起良好的学校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平台和沟通渠道。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要使学校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体现其价值,学校就必须创造条件和环境让教师有效地参与进来,提高他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度。

2.伙伴身份:以伙伴关系有效完成日常教学工作

一所学校的特定文化背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当代学校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应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伙伴关系。教师以一种伙伴关系进行日常教学工作,无疑使得教学层面变得更有生机与活力。“教师以平等的人格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以民主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以‘生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发展。”[10]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校都习惯于让教师约束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将习惯泛化为一些琐碎的细节,例如不能迟到、要穿校服、不能留长发等。教师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扮演的多为管理者的角色,没有以一种平等对话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什么会有奖励或惩罚,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教师没有以作为“人”的角度来平等地引导学生,学生就无法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当然难以实现学校文化育人的目标。

3.家人身份:以家人的心态与同事共同成长

一所学校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充分体现这所学校的学校文化。作为教师,更应以家人的心态在同事之间构建温馨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良好的氛围对于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竞争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当然学校也应营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如利用工会和教研室等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教师们增进了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每位教师在年龄、个性和知识水平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加强教师间的专业交流与合作,强调教师这个群体,类似一个家庭,共同面临问题、解决问题,改变过去教师个体较为封闭的状况,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4.合作者身份:以合作精神建立与家长、社会的沟通

教育的成功是多方面合力的作用。教师与家长、社会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关系,即共同培养好下一代。因此,教师应向家长说明日常教学各环节的情况与动态,使得家长充分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况,在面临教育的各种问题时,教师应尊重家长,多听取家长的意见,共同商榷,同时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并介绍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将使学校教育在一个充满爱心的和谐氛围中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1).

[2] 辜伟节.学校:校长·教师·学生互动发展的文化共同体[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 陈国平.试论学校文化建设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09(12).

[4] 王忠玲.学校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6(12).

[5]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6] 梁漱溟.中国文化之要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漱溟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7] 黄大龙.教师视野中学校文化建设状况的调查[J].江苏教育研究,2009(12A).

[8] 陈翱.浅谈教师身份意识的养成和强化[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8(3).

[9] 徐文彬,张勇.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成就与展望[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3).

[10] 陈宏友.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身份认同的重新解读[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作者:罗腊梅(1981-),女,重庆璧山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身份学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跟踪导练(三)(5)
学校推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