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倩
上微型党课的几点体悟
◎鲍倩
鲍倩,1933年生,曾任杭州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调研部主任,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浙江省文化艺术档案学会理事,浙江省文艺心理研究会副主席。浙江省第一届微型党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我自1950年参加革命起,尽管工作类别不同,但不管怎样变化,这一辈子都是与文化工作结缘,具有副研究馆员职称。说起讲课,似乎也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分别在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的面授班、北京文化部档案处办的艺术档案员培训班,担任过讲课老师。至于在文化馆站的培训班上,那讲得更多。然而,那时讲的都是我所熟悉的专业,听讲的对象也都是我的同行。自2010年因被评上平民英雄,被组织去杭州各地讲课之日起,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被认定的党课讲师。还出其不意地获得了第一届全省微型党课大赛的一等奖。
这些年下来,我在社区讲课,又被邀请到机关、学校等地讲课,近期又参加了市的巡讲,省的巡讲,在多次讲课的实践过程中,我有了几点感受:
——要了解听课对象,对象不同,备课时要选择好相对应的题材与实例;除正规党校培训外,一般来说,讲观点时,不要都是用概念名词来解释概念,而是要将大道理化成通俗语言来解读,这样容易被听众所吸收。尤其是在社区,自已就是一个大妈,面对的大都也是以大伯大妈为主体的听众。因此,你必须要用他们所熟悉的实例,所熟悉的词语去讲课,否则就不会得到期望着的效果。
——一般来说,讲课离不开读稿,但它不仅只是读稿,在读稿时要注重带上真情实感,有条件的还可以加重语气甚至可以提高声调、加点形象的动作,以此来加强对听课者的吸引力,从而加深人们对讲课内容的印象。如,我在讲奉献的动力时,举了个例子:有一位农民兄弟在大伏天的中午,在萧山几无人烟的农田旁,把险些要晕倒的我,用自行车从刚建造的东方文化园门口送到几里路外的公交车站,而当我要掏出车费给他时,他跨上自行车,扬长而去,边骑边喊着:“我带得侬来,又不是为了钞票……”在讲课时,我深情地用动作、声音复原着当时的场景,接着用带着些许哽咽的声音说:“我想,如果没有他,也许当时我就被猛太阳晒干在那里了。”这段真情告白,台下观众也被感动了,出现了一些轻轻的感叹声音。是啊,我之所以能在退休后持续奉献,离不开许许多多工农群众们对自己无声的教育。
——讲课,除主题集中,内容简明外,讲课人还要关注听众的情绪,并具有现场调整讲稿的能力。如场内产生议论声时,要立刻分析一下情绪低落的由来,先要从自己备课内容来剖析:是太概念了,需要进行浓缩或随即补充鲜活的实例;是离题了,需要立即折回来;确认是时间太长了,那就要立即有选择地进行浓缩;这些都可以制定预案,以备必须时作出调整。
——讲课,在有条件时,可以安排互动,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强化对观点的认同。如:当需要强化某人、某事迹时,就可以问听众:他这样做好不好呀?我们都向他学好不好啊?当然,不同对象有不同的互动方式,这里讲的是最通俗的一种。
讲党课是门学问,是门没有止境的学问,我这里谈的只是非常浅薄的几点认识。如果能起到些微的作用,那就非常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