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我国玉米产业的形势与任务
◇张世煌(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正面临调结构、转方式的艰巨过程。玉米产业技术研发应继续遵循“一机两改一保障”的发展战略,并落实到各项研发活动中。
科技人员要抓住契机,主动调整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促进资源整合。现在是调转育种方向的最佳时机。在从单一数量型增长转换成现代增长方式,调整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后,将会在新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经济质量发展玉米生产和相关产业。若干年后,还会经历一轮以新技术为核心的育种技术调整,玉米产业将能够继续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
从2015年各地玉米品种展示和区域试验来看,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全国玉米育种方向转型速度明显加快,尤以西北地区进步突出,东北和黄淮地区也加快了速度。
在这个基础上,5~10年内,我国必定会育出一批创新型的优良品种,增加同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但要全面超越跨国公司,还需要长期努力。
笔者察看了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综合试验站,也考察了国家和个别省的玉米品种区域试验。总体印象,体系(含科企合作)培育的新品种明显好于“8+1”,育种水平进步很快。东北和西北区域“8+1”育成的品种略好于国家区试和省区试,但内部分化很明显。
“8+1”个别企业的育种水平提高较快,虽然只是在管理机制上稍有改变,仍说明机制创新很重要。但“排排坐分果果”的办法不妥,企业之间分化很明显,有的企业创新驱动比较好,有的企业就很差;平均主义没有反映客观形势,在社会上反响不好。品种试验应当实事求是。
国家和省区试品种分化很明显,一些品种与5年前看到的差别不大,好的少、赖的多,整体进步慢。管理部门和专家们需要督促一下,特别是“阶级弟兄们”,哪怕言不由衷地讲几句空话,或许也能推动育种技术进步。
体系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都有创新的好品种出现,也都有老式品种;其中有的企业,创新型品种较多些,有的企业少些,总体上大家都在努力创新,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意向。给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大民(非体系)、真金、潞玉、九禾等几家企业。
体系外面仍有许多企业育种方向不明确,品种依然落后,例如东亚种业仍在原地踏步。黄淮海区还没有完全摆脱紧凑型的束缚,看来夏播玉米区的育种创新难度比较大,要奋起直追。
体系内的品种,前几年吉林农科院及衡水、铁岭、克山、乌鲁木齐、新乡试验站走在前面,2015年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黑河、杨凌、忻州、鹤壁等试验站的品种变化明显,其他试验站推出创新型品种则是早晚的事。
体系科技人员和企业都不要自满。我们不过早走一步,所以显得好一点。体系外面一些企业起步虽晚,但动作快。我们要加快速度,不然就会被别人超过,体系也就边缘化了。
许多不在体系又不在“8+1”的企业,育成品种普遍较差,但有一些小型公司或个体育种者的品种却有特色,创新力度大,任何人都不要忽视,更不要轻视他们。为了普遍提高企业的育种理论和技术水平,建议种子局和种子协会举办一些深度培训班或高级研讨班。
在体系引领下,全国玉米育种调转方向已成大势所趋,取得了明显进步。东北早熟组的试验品种变化很大,这可能与使用欧洲育种材料有关,但都没有解决大斑病问题。早熟种质的改良与创新应当引起关注。
既然已经开始调转育种方向,今后不可急躁。我们花了十几年时间正确引导育种的理论、方向和技术路线,今后落实到种质改良与创新,需要更长的时间和过程。大田生产要逐渐增加种植密度,不可急躁,但育种圃的密度要尽快增加到位,以增加选择压。实际上,这是一个协调过去与未来之间差距的过程。商业育种不是为了昨天和今天,至少应想到5年以后机械化收获和市场竞争因素对品种的要求,甚至想到10年以后的市场需求。
以前我们强调不要“走猫步”,现在多数育种者都做到了。今后应更多地强调不要“狗熊掰棒子”,因为现有种质改良难度很大。
矮密早脱水快和宜机收的育种方向须长期努力。初期阶段只能实现低水平目标,个体与群体的矛盾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克服。
要解决“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从外形看,许多新品种与美国品种几乎没有区别,但内涵可能有很大距离,需要更多地关注产量稳定性。这历来是中国玉米品种的薄弱环节。
现在全国玉米育种水平和产量潜力都比较高,区试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不大,但生产中的实际产量和表现却相差很大,这关系到农民的利益,是农民最不能容忍的遗传缺陷,而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处理和审定规则都忽视了抗逆性缺陷。企业也不大重视,听天由命,他们怕出问题,却不肯从育种的技术路线上想办法解决。
提高产量稳定性的办法是抗逆育种,关键措施是推广高密度筛选,其理论基础是产量来源。什么是产量?产量就是抗逆性。
美国种质的配合力水平普遍超过国内种质,现在已经没有人说三道四,可笔者却要略说一二。
引进和利用美国种质需了解生态特点。美国种质适宜日照充足的冷凉条件,病害压力较小。而中国玉米主产区的环境特点是病害压力大,病菌小种复杂。在黄淮海区域,阴雨寡照,播种时土壤高温干旱,根系容易老化和发生倒伏。尽管美国种质适宜日照充足的冷凉条件,但美国自交系和杂交种的上部叶片少短窄、小薄稀疏和颜色偏黄的特点,与国内种质形成了鲜明反差。
对美国自交系不要盲目,更不可迷信。改良和创新的基础是对美国种质的深入了解,这正是进行大规模配合力分析的目的。
创新是一种能力,买不来,偷不来,甚至仿不来。根本上,要学理论和改变育种技术,才能提升能力。自主创新并不是很难的事,虽然我们有许多方面不如跨国公司,但也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例如个人经验比较丰富和全面,育种研发小团队的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高;我们对中国玉米产区的生态和生产问题了解得较深入,而且能够与种质相对应;我们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利用它的优点和缺点。这些都是先锋公司没办法与我们竞争的。
近年来,随着感病品种先玉335的大面积推广种植,导致种质单一化,大斑病在东北、西北地区逐年加重,病菌小种趋于单一。某些美国种质引起大斑病重新流行。这可能与两国的病害小种差异有关。
需要对引进的美国自交系作系统的病害鉴定,然后与种质背景比对。从遗传原理来说,改良抗病性相对容易。中国育种家历来重视抗病育种,几十年来,更积累了许多抗病种质。与美国种质杂交后选育二环系,可以改良美国种质的抗病性。
抗病育种需要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原理,在发病严重地区高密度种植分离群体,创造发病环境,然后从大群体筛选抗病基因型。这样才能抓住小概率事件。
下一步做什么?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来说,今后主要是改变种质创新的技术路线。目标是提高育种效率。调整技术路线比改变育种方向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更多。
脱水速率的改良复杂而困难,需要多年积累才能见效。现在情况好转,可以利用美国种质提高品种的灌浆和脱水速度。
我们开展大规模配合力分析的意义不仅是获得自交系的相关信息,更要建立商业育种的技术流程(育种工艺),给全国玉米育种做示范。玉米育种的五项基本原则,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以配合力为核心。早代鉴定一般配合力,中高代鉴定特殊配合力,这是育种流程的核心。
今后要重点改革育种技术路线。一些倾向性问题普遍存在,说明育种者重视了国外种质,但还需要改进育种方法。
各地新选育的杂交种穗轴普遍较粗。要寻找原因,是国内种质还是美国种质引起粗穗轴。通过机械收获和收获时测籽粒含水量,可以逐渐筛选到穗轴较细的自交系和杂交种,这需要很长时间。若利用美国种质改良国内自交系,效果会比较好,进展也比较快。
最近几年,黄淮海地区的新品种秃尖严重,绝非个别品种个别年份的偶然现象。这需要研究,可能与美国种质不适应黄淮海地区阴雨寡照有关,但国内种质抗逆性不强和不耐密植也是重要原因。解决途径是高密度抗逆育种。
果穗秃尖现象严重,问题表现在杂交种,根源却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没有施行高密度抗逆育种策略,还可能是育种圃过度水肥管理抵消了部分逆境选择压。
倒伏严重。这不是利用美国种质就自然能解决的,要通过高密度育种,在分离群体内筛选抗倒伏基因型。倒伏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茎秆质量,也有根系发育问题。
国内育种界缺乏可持续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对育种方向和技术路线缺少深刻认识。为了普遍提高育种能力,体系制定计划,逐年开展理论和技术培训。目的是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和信心。
第一年(2013)从选择响应开始,第二年(2014)讲解GCA,第三年(2015)SCA,第四年(2016)G×E,最后一年(2017)回归到选择响应。耗时5年,能够把育种的技术路线和理论基础讲清楚。
在这个过程里,还要穿插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及其他育种技术培训。
经过理论和技术培训,仍然理解不了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不能提高自主创新的自信心,那就不适合做育种研究了。
金色农华海外盗种事件暴露出理论、技术、管理都不自信。这是国内育种界必须克服的思想障碍。
建立自信心,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理论、方向和技术路线要正确。这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
2.承认差距。鸵鸟心态不可能建立自信心。利用美国自交系可以改良和提高国内自交系的配合力水平。现在种质基础比过去丰富,改良起来不困难,但需要时间积累。
3.理论自信。技术路线要清晰,态度需端正。坚持两个杂种优势群的理论,施行向两边推、循环育种和抗逆育种的技术路线,其核心是配合力,早代测验GCA,中晚代测SCA,并测验G×E。要推广多点测试以及利用逆境条件筛选杂交种。这些是育种者应当熟知的科学道理。国家玉米产业体系要责无旁贷地坚持做好理论和技术培训,带领全国玉米育种人与跨国公司竞争。
4.增加投入与改善设施条件。购置现代化的育种研究设备;有实力的企业应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科企合作,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
5.改进管理。通过整合资源,弥补个人知识缺陷。企业育种要的不是完美个人,而是由许多不同专业的普通个人组成的完美团队。育种是水到渠成的事,通过改善管理,把种质创新的功课做足,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一定能够培育出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