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晨果金 纯陈念昭金 照金定国
分段悬吊结扎术治疗混合痔并发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106例疗效观察
郑晨果1金 纯1陈念昭2金 照3金定国1
混合痔;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分段悬吊结扎术;肛垫重建
图1 手术示意图
分段悬吊结扎术是在“保留齿线术”的基础上所创新的术式,用于治疗混合痔并发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手术通过重建肛垫、重建括约肌间沟,最大限度保护肛门功能,是一项符合微创理念的新技术。本院自2012年起开展该手术治疗混合痔并发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8月本院肛肠科收治的混合痔并发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106例,男25例,女81例,年龄39~86岁,平均59岁;痔分期:Ⅲ期48例,Ⅳ期32例,Ⅱ期26例,均伴有直肠前壁内脱垂;病程1~40年。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7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1]。患者符合本术式适应证,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1 术前处理 采用磷酸钠盐灌肠液灌肠进行肠道准备,腰俞加局麻,麻醉满意后取左侧卧位,会阴部常规消毒,术前半小时抗生素预防感染。
2.2 手术操作 术野用扩肛器,在直肠前壁痔上动脉区偏上方用2-0可吸收线贯穿肌层8字缝扎(图1A,封二)。用大弯止血钳沿直肠纵轴夹住内痔部分,钳夹时从齿线上0.5cm处开始并留内痔两侧黏膜各0.5cm左右于钳下,意在为重建肛垫保存基底(图1B,封二)。钳夹内痔部分在大弯止血钳下面,用电刀从齿线上方0.5cm处向上分离2.5cm左右,用3-0可吸收线在保存的基底组织上分两段贯穿悬吊。第1针在距齿线0.7cm处进针,进针、出针点在距电切的两侧边缘各0.5cm,深约0.5cm打结;第2针在第1针上方0.5cm处,贯穿的宽度深度如第1针;第3针在第2针上方0.5cm处,宽约2cm,深约1cm,而后将第3针出针线与第1针所留线头打结。第2段悬吊,从紧靠此结扎点开始,向上重复第1段悬吊的步骤。术中将所保存的基底部分段悬吊,同时完成肛垫的重建,并结扎痔中心动脉,防止痔核脱落引起出血的并发症。用7号丝线于钳下贯穿,8字结扎内痔部分;继用大弯止血钳将直肠前壁内脱垂的黏膜贯穿结扎(图1C,封二)。用止血钳夹持外痔部分皮肤,用剪刀做一1.5cm×0.5cm的放射状切口,切口上端距齿线约0.5cm。牵开两侧皮缘,潜行剥离外痔组织,并切除之。修剪皮缘,使保留的皮肤平整。用3-0可吸收线在齿线下1cm处对准内括约肌下缘贯穿缝扎1针,重建括约肌间沟,最后以1号丝线间断缝合下方切口(图1D,封二)。若截石位3、7点并有混合痔,可采用保留齿线术治疗。
2.3 术后处理 术后当天静卧休息,麻醉恢复后予以半流饮食,术后第1天早晨开始口服润肠通便剂,选择适当、足量抗生素静滴24h预防感染;便后予中成药洗液坐浴、常规换药。术后观察随访12个月。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创口愈合。即肛门功能恢复正常,排便通畅,无便血,便后无脱出,肛门下坠感消失。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口未愈。即肛门外形基本正常,无明显便血、便后痔脱出,肛门下坠感减轻。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
3.2 结 果 106例中治愈103例(97.17%),好转3例(2.83%)。平均住院时间3.5天。术后发生中度肛门疼痛2例,使用特耐针(通用名:注射用帕瑞昔布钠)40mg静推后缓解;余患者口服西乐葆(通用名:塞来昔布)1片,1天1次,无明显肛门疼痛;106例均在术后第1~3天内排便,无排便困难等肛门功能障碍;术后发生肛缘水肿10例,经消痔散口服7天后水肿消退;无患者出现急性大出血和迟发性大出血。术后均随访12个月,外痔复发4例(3.77%),内痔复发2例(1.87%);未发生肛门狭窄、肛门坠胀、肛门失禁及黏膜外翻等并发症。门诊复诊肛门外观平整,肛指检查肛门收缩力正常范围,未触及肛管束带形成。
在临床工作过程中,笔者发现混合痔患者常并发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经产妇发生率尤高。本组106例患者中经产妇81例(76.4%)。而且,多胎产妇发病率和脱垂程度又高于单胎产妇。重度混合痔必然引发其上方直肠黏膜松弛下垂,最初发生于直肠前壁。若能及时尽早治疗,可防止继发直肠黏膜环状下垂,甚则套叠。
肛垫是齿线上方1.5~2.0㎝的环状组织带,酷似海绵体组织,在肛门自制中起重要作用[3]。1975年Thomson提出肛垫下移理论并逐渐为人们认可。肛垫下移和脱垂痔的发病密不可分[4]。本术式用3-0可吸收线将支持肛垫的Treitz肌和Parks韧带缝扎固定,从而达到重建肛垫的目的。因其对肛垫组织不做切除处理而是对肛垫组织进行固定,术中既切除了病理性痔核,又利用保存的内痔基底部重建了肛垫,并缝合外痔切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因痔切除而带来的痛苦与后遗症。
术中切除外痔组织后,通过重建括约肌间沟的步骤,使术后的肛周皮下组织黏附于联合纵肌,恢复张力,防止痔的复发。实际临床操作中我们体会:①在缝扎痔上动脉区的步骤中,部分病变部位有成堆松弛黏膜挡住视野而难以操作时,可用组织钳将成堆的松弛黏膜夹住,随肛门镜退出肛外,以7号丝线结扎小部分黏膜后,送回直肠,留长线头于肛外,再行操作。随时可轻拉线头,有利于观察确定痔上动脉区的位置。②对于混合痔并发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的女性患者,缝扎痔上动脉区时,为防止穿透直肠阴道隔,可以右手示指插入阴道探查,以确定贯穿的深度。
本组结果显示,分段悬吊结扎术在“保留齿线术”的基础上治疗混合痔并发直肠前壁黏膜内脱垂,最大限度保护了肛门功能,符合微创理念。但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痔临床诊治指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461-463.
[2]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痔临床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5):415-416.
[3]张东铭.盆底肛直肠外科理论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0-21.
[4]Thomson WHF.The nature of haemorrhoids[J].Br J Surg,1975,62(5):542-552.
(收稿:2014-09-03 修回:2014-10-28)
1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肛肠科(温州 325000);2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肾病科(温州 325000);3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温州 325000)
金定国,E-mail:jdgwz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