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亚杰王 平杜晓航
加味五花解郁汤治疗女性肝气郁结型黄褐斑疗效观察
倪亚杰1王 平2杜晓航2
女性;黄褐斑;肝气郁结型;五花解郁汤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较为棘手。笔者采用加味五花解郁汤联合维生素E胶丸、维生素C片治疗女性肝气郁结型黄褐斑9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7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黄褐斑专病门诊就诊的女性肝气郁结型黄褐斑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90例,年龄26~53岁,平均(35.31±5.06)岁;病程15天~20年,平均(6.51±3.02)年。对照组40例,年龄28~55岁,平均(36.09±5.97)岁;病程8个月~21年,平均(6.13±3.55)年。两组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诊疗标准(2010年版)[1]:①皮损表现为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③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④排除炎症后色素沉着、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色素性扁平苔藓等皮肤病。中医肝气郁结型辨证参考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黄褐斑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标准》[3]、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修订版)[4]中的脏腑辨证标准,结合笔者的临床辨证体会拟定面部黄褐色斑片,多呈地图样,不均匀,伴月经不调或痛经,经前斑色加深,乳房胀痛,烦躁易怒;或伴有胸胁闷胀,纳谷不香;舌苔薄白或舌质红,有瘀斑,脉弦滑。
1.3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肝气郁结型中医辨证标准者。排除标准:如有以下情况之一均剔除。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者;不符合肝气郁结型中医辨证标准者;男性;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本些药或药物成分过敏者;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不能坚持治疗或私自加用其他治疗者;治疗前30天内服用过与该病相关的内服药,7天内用过与该病相关的外用药;不符合纳入标准的其他病例。
两组均给予维生素E胶丸,1次100mg,1天3次;维生素C片,1次300mg,1天3次。治疗组同时口服加味五花解郁汤,基本方:玫瑰花、绿萼梅、玳玳花、白芍花、厚朴花各10g。根据中医辨证酌情加减:病程长、色斑颜色较深者加山慈菇、蒲公英各9g;经前乳房胀痛、少腹疼痛者加炮山甲3g,王不留行4.5g;月经不调者加当归9g,益母草15g;大便秘结者加熟地30g,肉苁蓉9g;失眠者加酸枣仁15g,五味子6g。1天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两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判断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防晒,避免熬夜,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海鲜食物,多食蔬菜、水果。
观察指标:观察皮损部位黑色素含量(MCI),选用皮肤多功能测试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部位MCI值,每例均选取4个皮损部位测定后取平均值。皮损面积评分:0分为无皮损;1分为皮损面积<10cm2;2分为皮损面积10~30cm2;3分为皮损面积>30cm2。皮损颜色评分:0分为正常肤色,1分为淡褐色,2分为褐色,3分为深褐色。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评分法下降指数计算公式: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诊疗标准(2010年版)[1]: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评分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下降指数<0.3。治疗总有效率为基本治愈加显效。
3.2 临床疗效 治疗组90例中基本治愈40例,显效30例,好转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7.8%;对照组40例中基本治愈3例,显效5例,好转15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2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区MCI值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皮损区MCI值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皮损MCI值下降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皮损区MC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区皮肤MCI值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区皮肤MCI值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90 40治疗前260.88±10.96 259.54±9.15治疗后99.12±8.04*△250.59±10.13
中医认为黄褐斑虽发于皮,根必源于内,主要责之肝脾肾功能失调,以致血脉凝滞、脉络瘀阻,面部肌肤失濡。《医宗金鉴》云:“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认为黄褐斑是由情志不畅,肝气郁滞,导致气机阻滞,血行不畅,不能上荣于面,气滞血瘀郁结于面。实验研究[5]证实,不良精神因素通过下丘脑—垂体释放如促黑素细胞激素等相关神经肽而致色素沉着。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6],精神因素与黄褐斑的发病密切相关。
加味五花解郁汤中玫瑰花行气解郁,绿萼梅疏肝解郁,玳玳花行气宽中,白芍花疏肝养颜,厚朴花行气宽中解郁,综观全方,性味平和、清淡,具有理气而不伤阴,宣通而不滋腻,清火而不伤中的特点。且五花质轻,轻扬升散,功能开郁理气宽胸。中医认为,面部属于上焦,清代吴鞠通认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取五花轻扬上行之性味,而使上通下达,气血调和,同时五花共奏疏肝解郁之功效,对女性黄褐斑肝气郁结型患者,颇为适宜。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和白癜风的诊疗标准(2010年版)[S].中华皮肤科杂志,2010,43(6):373.
[2]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3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黄褐斑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6.
[4]邓铁涛,陈群,郭振球.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诊断学》(修订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6-124.
[5]倪亚杰,王平,杜晓航,等.女性黄褐斑主要中医证型与CLSM组织分型及病程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7):1663-1665.
[6]倪亚杰,王平,杜晓航.女性黄褐斑124例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10):2251-2253.
(收稿:2014-09-10 修回:2014-11-13)
杭州市医学重点专科专病项目(No.20100733Q08);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Y2080112)
1浙江医院皮肤科(杭州 310013);2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杭州 310009)
王平,E-mail:dermwang@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