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职教的必修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讲解式和灌输式被视为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使得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日益低下。“差异化”教学法是学生个性化需求较为实用的方法,本人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差异化”教学法也越来越被更多的老师所重视。
[关键词]:“差异化”教学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问题原则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都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易于理解,从而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但这种方式仍有一定缺点。许多学校一年级新生中存在着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基础性操作,而有的学生初中阶段未接受计算机教育,没有任何基础。所以一年级新生之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现在大部分学校对新生开设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都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因此容易造成以下的影响:对于已经掌握这些知识的同学,既学不到新知识、新内容,同时又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带来了较大的打击。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彻底改革。
二、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原则
1.培养兴趣,激发热情的原则。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一个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活动,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活动,教学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还在于学生的学。课堂上不仅仅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与学生之间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感情的交流,使学生从心底激发出对所学知识的爱,满腔热情地进入到计算机的知识世界去探索。
2.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原则。由于受条件、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计算机水平差距很大。教师如果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的差距,采取必要的措施,势必造成两极分化,甚至使一些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加强弹性、个性化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3.学生主体,培养能力的原则。目前,在计算机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过多地包办代替、仔细地“搭桥”、铺垫,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师主导,循循善诱的原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新观念。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等都应精心策划。
三、“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1.“差异化”教学的概念。“差异化”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学总体目标,将不同的教学对象,按相关影响因素分成若干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训练方法和评测方法,力求达到完成教学的最终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差异化”教学法的必要性:
(1)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社会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己是计算机领域中某一方面的“小专家”了,有的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要从零开始。
(2)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是“电脑迷”,有的学生对电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讨厌计算机基础课,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心存恐惧。
四、“差异化”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目标差异化。分清学生差异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教学大纲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地由现有水平发展到“最近发展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2.教学内容差异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差异化”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A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A层在听课时不等待,C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C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A层“吃得饱”。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既要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教学。可将其分为三层,分别为一级(基础级),二级(提高级), 三级(智能级) 教学内容的设置。
形式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
3.布置作业差异化。练习是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知识的反馈过程,题目的难度若整齐划一,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题目太难太多,C层学生便产生畏难情绪,容易挫伤其积极性,导致厌学;相反,题目太易,则很难调动A层学生的学习兴趣,易养成他们的惰性,抑制他们思维的发展,培养不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差异化”教学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本着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的原则,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并从质和量上分出不同的档次。
4.单元考核差异化。每个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如果只出一些基础性题目,优等生会感到乏味简单,易产生满足的心理,失去学习的动力;而差等生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单元考核或随机练习时,实行了差异化考核。考核优等生时,主要出一些灵活多变的题目,让他们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得出答案;对差等生多出客观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有时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采用不同考核方式,如口答题、上机操作题。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考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出版,2002,06.
[2]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
[3]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