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多年来的教学研究中重视教师在课堂中如何“教”方面较为突出,在探索学生如何学、学得好、学得快方面可说是教研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我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生议师导,改革课堂”,“自主出题,相互评价”的教学方法,创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学议结合;生议师导;相互评价;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追求。我在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坚持“学—议—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努力创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出发点,以教学的实际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关键点,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教学,我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这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思路,坚守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创新施教。
在学法指导上,我紧紧围绕“学——议——评相结合”这一主题,紧扣“学”——即“自主学习”、“议”——即“小组讨论、议论”和“评”——即学生自主出题,相互评价。把传统的“说教”、“满堂灌”等陈旧的教法舍去,想办法为让学生“想学”、“乐学”,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记忆、学少悟多,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到最佳状态,达到师生共同努力,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目的。
二、生议师导,改革课堂
学习教研理论重要,教研实践更为重要。在“学——议——评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在探究“教”与“学”的关系上下功夫,扣住教师行为角色的变化,从课堂上教师“讲”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从教师提出问题变为让学生发现问题;从模仿、机械记忆变成自主构建数学模型。
如在总复习中,我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与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进一步提升学生判断单位“1”,快速找出对应分率的能力,便出示如下练习题:
修路队修一条长1600米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5%,
(一)让学生依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并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讨论。
出现如下三种情况:
①有多少米没有修?列式:1600×(1-20%-25%)
②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米?
160×(25%—20%)
③两天共修了多少米? 列式:160×(20%+25%)
在适当点评时,又以挑战性的目光告诉学生,我发现以上三个问题解题思路有两个相同点,看哪个小组知道。
这时正是学生发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作用的时候,通过各小组激烈的议论,评价的碰撞和教师的“导学”,得出两个相同点结论:
①单位“1”是1600米。 (已知)
②所求问题是求其中一部分或部分与部分的比较、结合(相差多少,和是多少)。 (未知)
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在学生充满着化解难题的喜悦时,我抓住契机,将已知条件“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5%”改为“第二天修了余下的25%”,那又是一个有趣而增添了数学难度的一道题。这时学生不被困难所吓倒的勇气更增添了几分。
实践证明: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发挥“导学”作用,在学习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能让学生互动,那么就能逐步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说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自主出题,相互评价
我以科学的态度认真探索教与学的关系,结合学科特点,教法上采取“学——议——评相结合”,即在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预习中可讨论;课内检查课前学习情况,对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总结,然后进行练习;这样课前、课内有机结合,在教学上打有准备的仗,打有把握的仗,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有极大的作用。在一个单元学习完成后,给学生定出时间和范围,由学生结对子,自主出题,相互评价、互测互评。
1.定出考试时间,内容范围,将信息提前几天告诉学生,让同学认真复习。
2.对全班学生提出统一的自测内容范围,各类型的分值比例。(如填空10节,20分;判断3节,6分……)。
3.要求每位同学与同学结对子,相互出题,互测互评。
4.由组长检查上述情况,老师核实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
看似如此简单的“自主出题,相互评价”,却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自身结学习对子,时常出现优等生找优等生,所出题型新颖,具有较高质量,想尽办法难倒对方。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钻研精神、竞争意识非常有利。若是后进生结学习对子难,因材施教会派上大用场,这时我就出一些非常合适他们做的题让他(她)们去完成,让后进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让后进生体验快乐,体验成功,逐步树立自信心,是多么的重要啊!
学生相互出题,互测互评的过程中就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的思考、判断、提升的过程;学生自身出题,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复习,能出好题,就是一种高效率的复习。特别是出现结果一方不认可时,双方穷尽其所学知识加于证明,说理而争论不休来到老师面前请教,这正是我们教师梦寝以求所要看到一种难得且可贵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互测互评形式的开展是在老师指导下目标明确,措施落实,操作性强的一项学习任务,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必定想学、会学、乐学。这也验证了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倡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今后在教学上,我会继续掌握好“学——议——评相结合”这个“舵”,用科学的方法使其不断创新发展,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创新论坛》.新华出版社
[2]刘运成主编.《学习新课标,实践新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罗炜波(1976年11月),男,现在广东省兴宁市宁新中心小学任教,数学小学高级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