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雅敏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是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主要交汇点,是师生间互动的主要纽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背景下,关注课堂练习细节,如何让练习价值最大化,使课堂练习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服务,是每位数学教师都应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下面我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我的想法。
一、细化目标,练习设置要有的放矢
练习的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又应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并落实到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练习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要设计有效的练习,就必须科学的细化目标,使得知识目标具有可测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便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达成学习目标。
1.新知识及时练——夯实基础。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所有的新知,即便是通过学生间的互相合作、探索而发现的规律,也不可能个个做到能灵活运用的地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完一个新概念或新法则之后,应及时针对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法则的应用。这样的练习题要求针对性要强些。
例如,教学方程的概念后,为了让学生理解方程概念的两个本质特征:①含有未知数;②等式。 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1)x+4=5+1;(2)5+7=12;(3)9-4x;(4)x+9>16;(5)x+2y=4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容易被表象所欺骗,认为x+2y=4不是方程。由于两个未知数的存在让学生怀疑它不是方程,这是学生没有抓住概念本质的一种表现。在及时地练习中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2.易混知识对比练——突破难点。对于易混的概念,教师在上课时要善于设置陷阱,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对比的练习方法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暴露思维的障碍,培养他们根据自己的不足进行质疑,释疑的能力,让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之处。
对于分数应用题,很多学生在解答时都不能够正确的选择方法,在进行复习时,为达成进一步加深对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明确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的教学目标,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比较时,出示这样4道题目: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1/4,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1/5,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1/5,篮球有多少个?
首先让学生自己解答,然后提问:(1)这4题目有什么不同?(2)解答时关键是分析什么?(3)列式要注意什么?其实这三个问题也是学生解答时产生错误的关键所在,问题一提出,他们便围绕疑问争相发言,畅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争辩使学生进一步明白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找准单位“1”,在列式时还要注意数量和分率对应,这个简单的争论过程实际上也就培养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质疑,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寓练于乐,练习设计要富有心机
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推动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教育心理学: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定向,保持和强化的作用。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1.改变练习的形式——引起兴趣。新颖的练习,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即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小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对新异信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推动他们观察、思考。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设计一个猜是什么三角形的练习:第一个只露出一个直角,学生猜出是直角三角形;第二个只露出一个钝角,学生又猜出是钝角三角形;第三个只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也随口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抽出这个三角形,一看是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学生感到好奇,这是为什么呢?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推动着学生去发现这三类三角形的特点。
2.灵动练习的内容——保持兴趣。生动活泼的数学习题会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的习题,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充分体现教学开放,课堂开放,思维开放。例如在教学周长时,可设计两只小蚂蚁都从起点A出发逛公园的练习(如下图),一只蚂蚁沿着路线A—B—C,再由弯路CA回到起点,而另一只沿着路线A—D—C,再由弯路CA回到起点,到底哪只蚂蚁走的路线长呢?先让学生用手势模拟蚂蚁的运动路线,再猜一猜,然后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中探索求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理解周长的本质是边的长度和,并不是面大的图形周长就长。
3.贴近生活的练习——发展兴趣。数学即生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练习设计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学生有意识地学,有意识地用,在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教师在练习中提出怎样付一元钱的公交车费?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1元,有的说付2个5角,还有的付10个一角,也有说付5个2角等等。在开放的运用中,发展了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搞清了元和角之间的关系。再如,生活中的“租车问题”、“打折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而又熟悉的数学问题,通过这些开放题的教学,克服了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符合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精神。
总而言之,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精心设计练习,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富有变化的练习情境,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做到难易适中,体现多元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等特点,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使知识系统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