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勇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共识,而学生应如何能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课堂设问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殿堂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问题,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并有意识的为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搭建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理解知识、运用知识。那么在体育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设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启发性提问
案例描述:排球实践课,学习内容为垫球,教师示范垫球的动作,重点讲述垫球部位与“插、夹、提”的动作要领。然在实践中,学生分步徒手练习往往效果较好,而在有球练习的时候,因为球速较快,往往做不出较为规范的动作,教师带着“请教”的口吻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有什么方法让球不动或者较慢的动,来练习我们垫球的动作和球接触的部位呢?同学们经过讨论,最后得出:一人持球,一人练习垫球;用气球代替排球来练习;这样能清晰的的做出垫球的动作来。而最后证实,用气球来代替排球,球的速度较慢,对于学生掌握垫球技术动作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加上具备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疑问。启发性提问就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聪明才智,让学生置身于为自己“备课”的角色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与主观能动性。教师往往会用常规的方法来授课,而学生往往能想出教师意想不到的方法来,教师要启迪学生不一定一定要按照教师的方法去完成动作,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习惯,让学生给课堂增添创新的素材。正如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二、评价性提问
案例描述:耐久跑中弯道跑的练习,教师教完弯道跑的技术动作后,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观察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技术动作掌握的较好的同学,练习结束后请这些同学出来为大家示范,示范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觉得这位同学跑的怎么样?好吗?好在哪儿?不足的地方在哪儿?同学们往往会对这位同学的动作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他的优点和缺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都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由此,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所得出的评价也不一定相同,对弯道跑的技术动作评价尚且好一点,对于其他可能有更多的答案选择,教师在总结学生评价的时候,不能武断的把学生的多元选择与答案划一的、统一的标准作比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旨在通过评价性提问就是要让学生在观察同学技术动作中得出该动作的技术要点,起到复习的作用;起到同学的动作与自己的动作的对比区别作用;起到了解自己的动作与标准动作的差距作用。评价性提问让学生观察了同学的动作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索,最后对同学的动作进行评价,得出优点和缺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元选择,这将极大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激励性提问
案例描述:侧手翻技术动作教学,教学的重点为手倒立大分腿动作,该动作在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臂力较差和较肥胖的同学往往做不好或不会做,或带有恐惧的心理。在上课时,教师在同学们进行练习之后,让一个动作较好的同学出来为大家示范,在同学们对该同学的动作进行评价后,教师对其中一个动作较差的学生问:这位同学已经完成了,你可以吗?有两个可能性的回答,“我可以”、“我不行”。如果回答是“我可以”的话,那么激励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笔者刚好碰到了这位被问的学生回答的是:“我不行的”,当这位教师听到学生这样回答的时候,马上就用语言来激励:“老师相信你可以的,来,我们一起来试试。”“大家用掌声来给我们加加油。”教师始终用“我们”来鼓励。而当这位同学最后上来练习的时候,很明显的看到这位同学是做不起来的,而教师也是特别的努力,拖住他,并不断用语言提示他动作要领,努力让他“倒”起来,哪怕是一小会儿,让他对自己有信心,有成功感,让其他同学感受到这个信心。
激励性提问是针对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发现个别动作尤其差的学生,目的就是使这些学生敢于在所有同学的眼皮底下能将动作完成,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将动作较好的完成。尤其是针对回答“我不行”的同学,更要如此。如果在学生回答“我不行”时,教师就放弃对这个学生的激励,那么也许这个学生就再也树立不起自信心,再也无法去更好的完成该动作。反之,通过教师的激励,勇敢的去做动作,这本身就达到了激励的第一层,教师再辅之以保护和帮助,让他成功的完成这一动作,这就达到了激励的第二层次,使这位学生明白,我也可以做的这么好,更让其他同学明白,他可以,我也一样可以。教师通过激励让学生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将来踏上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时刻记住“我能行,我可以”,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机会,采用各种方式,尤其是设问的方式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新课程中提出社会适应这个领域目标,看上去难以实施,但社会就在我们身边,上体育课就是一个锻炼社会适应的好地方,在这个社会中,如何面对竞争,如何面对挫折,通过设问的形式,在体育实践课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教育工作者是“教无定法,有教无类”,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所谓课堂实施有效设问,其实就是一切围绕学生为主体,发现、寻找能让问题开展的机会,在合适的时间、恰当的空间、准确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更加深刻的了解动作要点,理解动作原理;通过回答问题,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学练;通过回答问题,使学生学会评价,学会归纳,学会为自己的动作寻找不足,学会问题的归因;通过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成功感和良好的社会适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