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荣 宋学琴
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朗读教学回到学生中去,以生为本,尊重个性,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朗读更有韵味。
语文朗读韵味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语文就是生活”,作为最具生活化的语文学科,应当反璞归真,回归孩子的生活。“语文课就是读书课”,读书是基础,也是关键,只有认真读好书,读懂书,养成乐于读书,勤于读书的良好习惯,才能以“口才”带动“文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学段朗读训练提出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教学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朗读之所以为本,是因为它符合汉语拼音的特点,富有音乐节奏美,遵循母语规律;符合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律;朗读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读写能力的提高记忆思维的发展均起着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因此,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朗读教学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千教万教读为本。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适合学生诵读的精美名篇时文也大量的走进教材,校园里也逐渐书声琅琅,教师讲课也由一味的讲,回归到学生大量的读。
其实,语文课让学生朗读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技能,达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能经常指导训练学生朗读,无论是听人读,教师范读,还是自己读,日久天长,文章中生动、具体的内容,错落有序的结构,抑扬顿挫的语言就会被学生理解、领会、吸收,经过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不断提高。教学实践证明,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学生,只能占到三分之一,而在朗读中读错字、丢字、添字、破词破句的现象非常普遍、结结巴巴读不成句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深究其原因,就是语文读的少。我认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年级的高低,都离不开朗读这种形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势在必行。
教育心理学告訴我们:“感知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开端,是思维活动的基础。”要真正读好一篇课文,不但要了解每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段的意思,还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种能力的获得,就是朗读。我们都知道,在阅读教学中,“读”是第一重要的,同样都在读,效果却大大不同,怎样才能读好,使朗读更有韵味呢?
一、拿到一篇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文通字顺
开始学习一篇文章,教师要让学生先把字句读准,注意停顿得当。做到用眼看、用口读、用心思、用耳听。争取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这样反复读几遍,学生就能由不熟到熟,由不流畅到流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在熟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声韵美,节奏美,才能由感知到理解,想象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思想才能与学生心灵沟通,他们的思想才能受到文章的感染,受到教育,所以说熟读的过程又是感知的过程,是经常练眼、练脑、练口、练耳的,这一过程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
二、拿到一篇课文,必要时要对学生进行范读指导
小学语文中大多数课文,均是名人佳作,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讲究,语言精练华美,生动活泼。作者借助标点符号表达各种语气,借助分段表达层次,借助内容表达思想感情,这些,都要通过朗读来体现出来。因此,朗读是语文学习最经常最重要的事,朗读就是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走进文本,揣摩文本的所要表达的情感,再把感悟到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不同学生的不同朗读,可能都会表达出自己不同的情感,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提高。如果老师提出了朗读要求,但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老师预设的标准时,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范读,用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当然,教师的范读也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因情而得,这样才会进入朗读的境地。
三、拿到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读得自我陶醉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每篇课文的作者在力求语言生动的同时,通过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在读文达到琅琅上口,熟记佳句的情况下,就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获得语言艺术享受的同时,也会受到作者的熏陶感染,读得自我陶醉。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首先从感知文字入手,让学生通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进而理解性地体会读等。在朗读中,祖国大自然美丽的景色跃然纸上,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所以说,读书达到精熟时,便能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文章的情融汇在一起,达到一致,形成共鸣。学生有了读书的兴趣,语文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四、拿到一篇课文,就要让学生读得自能生疑
读任何一篇文章都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再去探求答案。“读书贵在有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收获。这样做,才是做到了教学生认真读书,同时,学生收益颇多,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拿到一篇课文,还要让学生学会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每篇课文的作者在力求语言生动的同时,还通过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学生通过有感情的熟读课文,在获得语言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感染,使他们深深懂得爱什么,恨什么,学习什么,反对什么。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学生了解了课文是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盲姑娘的小茅屋里,面对着穷兄妹俩,借月光而作曲,表达了对劳苦人的深切同情,赞美了贝多芬同情穷苦人的高尚品格。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精读、细读、有感情地读,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故事中的人物构成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给人们以启示,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总之,朗读能力是最能显示学生语文能力高低的“晴雨表”,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使朗读教学回到学生中去,以生为本,尊重个性,激发兴趣,让学生的朗读更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