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山,项文超*,丘丰源,丘星初
(广州市佳朋金属表面处理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83)
在镀液的分析中,滴定法由于准确度高,相对误差仅为千分之几,因而被广泛应用。根据滴定反应类型的不同,分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用这四类方法直接滴定,均可按式(1)这个通式来计算分析结果。
其中F 是有关被测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Ar或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C 是滴定剂的浓度(mol/L),V 是滴定剂消耗的体积(mL),V试为镀液的取样量(mL)。
那么,按(1)计算出来的分析结果R,其极值相对误差(或称最大相对误差)(其中 RE表示分析结果的绝对误差)到底有多大呢?这是人们所关注的。根据误差传递的原理,它可以按式(2)计算出来[1]49。
从式(2)可看出,分析结果的总相对误差等于各测量值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之和。
在式(1)中,F 是一个常数,其相对误差为零,其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受限制,需要几位就写几位,通常分析结果要求用4 位有效数字表示,故F 的取值为4 位有效数字。为降低计算上的舍入误差,也可取5 位有效数字。
滴定剂通常由有经验的化验员来配制和标定。C 的准确度应满足4 位有效数字,其相对误差不会超过0.1%,即
V 的相对误差随其消耗量的减少而增加,随消耗量的增加而减小。为使消耗量保持有4 位有效数字,消耗量应保持在10.00 mL 以上,否则应增加镀液的吸取量。为计算总误差的方便,本文假定消耗量为25.00 mL,而使用50 mL 容量的滴定管的最大误差为±0.05 mL,故其相对误差
剩下的问题就是:取样量V试以多少为宜?在出版的专著[2-4]中,许多分析项目的取样量为1 mL。取样量如此之小,其相对误差如何?这就需要对我国玻璃量器的生产规格进行考察。
关于常用玻璃量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检定规程(JJG 196–2006)并实行强制检定,以保证产品的质量。根据容量允差(即量器的标称容量与实际容量之间的差值)的不同,1 mL 的吸量管被分为A、B 两级。对于A 级单标线吸量管,容量允差为±0.007 mL,即其相对误差;对于A 级刻度吸量管,容量允差为±0.008 mL,其相对误差则为0.8%。而B级吸量管的容量允差均为±0.015 mL,亦即其相对误差为1.5%。
对于1 mL 单标线A 级吸量管:
对于1 mL 的B 级吸量管:
从式(3)和式(4)的计算结果易于看出下列3 点:
(1) 分析结果R 的相对误差已经不是千分之几,而是高达1.0% ~ 1.8%。显然,这样的准确度是不可接受的。
(2) 1 mL 单标线A 级吸量管的相对误差占总误差的比例为:0.7/1.00 = 0.70 = 70%;1 mL 容量B 级吸量管的相对误差在总误差中所占的比例则为83%。这充分说明由1 mL 吸量管取样所引入的误差是最大的误差来源,极严重地影响了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3) 式(3)和式(4)的计算结果是对合格产品而言的,如果产品不合格,其相对误差必将更大。
由1 mL 吸量管取样分析带来的巨大误差应如何消除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对量器进行校准。所谓校准也就是求得1 mL 吸量管的真实容量,并以真实容量代替标称容量,再按式(1)计算分析结果。
校准方法其实很简单:
(1) 将一容量大于1 mL 的称量瓶置于精密电子天平上称量,得空瓶的质量1m(准至0.001 g)。
(2) 取一支完整、洁净的1 mL 吸量管,用洗耳球吸取蒸馏水至吸量管的容量标线以上约5 mm 处,以手指按住吸量管管口,用干滤纸擦去吸量管流液口外面的水份。
(3) 缓慢地松动手指,使水的弯月面与标线相切,移去流液口最后一滴水滴。
(4) 使吸量管流液口与称量瓶内壁接触,称量瓶倾斜约30°,让水充分流入称量瓶中。当水流至流液口口端不流时,等待约3 s,随即用称量瓶移去流液口最后一滴水珠,口端保留残留液(本文使用的是流出式吸量管,而对于吹出式吸量管,当水流至流液口口端不流时,随即将流液口的残留液吹出)。
(5) 盖上瓶盖再称量,得 2m。
在室温t 下,称量瓶中水的质量 mt可按式(5)求出。
随后可按式(6)计算在标准温度(20 °C)下此吸量管的真实容量。
式中的K(t)值由表1 查出。表中的K(t)值是笔者根据文献[5]中表1-20 的γ 值除以1 000 后,再计算其倒数而得,与JJG 196–2006 中附录B1(仅有15 ~ 25 °C 之间的值,温度范围太窄)所给出的值基本吻合。
作为示例,测得4 支1 mL 吸量管在标准温度20 °C 下的真实容量 V20,结果列于表2。
实验使用的是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的JA1003N 型电子天平,其称量精度为0.001 g,故表2 内的称量值为3 位有效数字,因其首位数为“9”,可视为4 位有效数字[1]52。平均值的标准差很小,说明校准的精密度很高,故平均值可用4 位有效数字表示校准结果[6]84。这样一来,式(1)中的C、V、F 和V试均为4 位有效数字,故分析结果R 可用4 位有效数字来表示。
表2 4 支随机抽取的1 mL 吸量管所取1 mL 水的称量值(测量时室温32 °C)和真实容量V20 的计算结果Table 2 Weights of 1 mL water pipetted by four randomly selected 1 mL pipettes by measuring at 32 °C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ir real volumes at 20 °C
量器经校准后便可在实际分析中使用。其使用效果如何?以表2 中3 号吸量管为例来说明。
若以标称容量计算分析结果,则其相对误差为(1 - 0.967 9) ÷ 0.967 9 = +0.033 = +3.3%。就是说分析结果有3.3%的正误差。分析结果的总误差可按式(2)计算,即
显然,总误差如此巨大是不能被接受的。若按校准后真实容量计算,该吸量管的相对误差为0.057%(将平均值视为真值,其误差以标准差s 表示,其相对误差即表2 中的相对标准偏差),则分析结果的总误差为:
比较式(7)与式(8)可知,按校准所得的真实容量计算则分析结果的总误差降低为原来的1/10。可见校准量器付出的劳动以高准确度的分析结果获得了回报,何乐而不为!若规定镀液滴定分析的最大容许误差为6‰,即允差为0.6%,则3 号吸量管经校准后完全达到了此规定要求。
若须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度,在非标准温度t 下进行镀液分析,则真实容量 tV 可按式(9)进行修正[7]。式中0.000 025(°C-1)是钠钙玻璃的体膨胀系数。
例如,表2 中的1 号单标线吸量管如在27 °C 下使用,则其真实容量为0.992 0 × [ 1 + 0.000 025 × (27 - 20)] =0.992 2 mL。
笔者认为,精益求精应该成为电镀分析工作者的座右铭。从玻璃仪器商店里购得一支A 级1 mL 吸量管:论品质,它属A 级,已是最高级别,够“精”了;论规格,它经过出厂严格的检验,并有完全合格的检验标识,也够“精”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对它的容量进行校准呢?有人觉得这是吹毛求疵,也有人觉得是多此一举,还有人觉得是钻牛角尖。其实不然。按JJG 196–2006 规定,1 mL 的A 级吸量管,其允差在±0.007 mL(即0.993 ~ 1.007 mL)范围内就完全合格了。而我们却要求每支1 mL 吸量管都要达到的容量精度为±0.001 mL。显然是精益求精了。通过本文的实践,也确实达到了这个要求,容量校准使镀液分析的准确度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电镀分析工作者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有所发明,那么笔者的期待和愿望就完全达到了!
[1]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上册)[M].5 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沈品华.现代电镀手册(下册)[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16-3-16-437.
[3] 邹群, 徐红娣.电镀溶液分析技术[M].2 版.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4] 冯开文.实用电镀溶液分析方法手册[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1.
[5] 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3 版.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89: 28.
[6] 郑用熙.分析化学中的数理统计方法[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7] 齐文启.环境监测实用技术[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