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达成三维目标需“三思”

2015-05-21 06:13沈玉红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思氧化物障碍

沈玉红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利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化学教学若要切实达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需要“三思”而后行。一思问题障碍,以知识技能为立足点;二思问题意义,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基准点;三思问题线索,以过程方法为内化点。

化学 三思 问题 三维目标

一、思问题障碍,以知识技能为立足点

恰当的问题障碍能激发学习者解决问题的动力,这种动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内驱力”。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采用迂回方式,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创设能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障碍。

1.实现教师主导,以问题障碍激发学生内部动力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问题障碍为前提,这个障碍会影响学生的前进步伐,但此障碍的解决必须要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一旦发现并突破此障碍,学生应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问题障碍才会激发学生欲解之而后快的内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人为设置适合学生现阶段发展的问题障碍。

例如,在必修一原电池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入生活中格林太太装了两颗假牙后,经常头疼的生活实例,设置问题障碍:“你觉得格林太太装了第二颗假牙后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头疼?”“如果你是格林太太,你会怎么做?”使问题障碍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知识体系,但又有针对性的体现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障碍的内部动力。

2.重视学生主体,以问题障碍暴露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有突破问题障碍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水平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突破问题障碍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暴露自己的能力水平,以便后期教师因材施教的实施。如在解决格林太太的问题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等模式进行问题解决,从中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缺陷和能力水平。

思问题障碍,使化学教学从问题情境开始,使化学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体建构”的过程,以知识技能为立足点,保证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指向性和创造性。

二、思问题意义,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基准点

心理学上说,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找到问题的表象,寻找出问题的本质。受到社会环境、生活现实、人文主义的制约,化学学科问题普遍具有社会历史主义色彩,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因此,化学教学在引导学生突破问题障碍时,要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基准导向,让学生深刻理解解决此问题障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问题的内涵及外延,实现问题突破。

1.以价值观为基准,体感问题的社会历史背景

化学学科中的问题均具有一定的意义。化学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价值需求,让学生沉浸于问题思索中,乐于思索、勇于思索,在问题思索中产生与之相符的价值肯定,以类似的价值观念去正确地表述问题,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污染、硫酸型酸雨形成和危害等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社会历史背景,即二氧化硫等硫的化合物在过去、现在的形成过程和对社会的危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收集一些背景资料,在课堂上公开交流,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污染、硫酸型酸雨的危害产生深刻的价值否定,理解防治二氧化硫等硫的化合物污染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对二氧化硫污染的学习便水到渠成,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可以得到强化。

2.以情感态度为基准,体感问题的人文主义关怀

问题突破一般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专注思考,只有当量变聚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时,才会发生。而且问题突破时,会给人以一种豁然开朗、愉快的情绪感受。化学学科中包含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反应速率、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等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而这些内容又蕴含着一种人文主义关怀。所以,化学教学要以情感态度为基准,让学生感受人文主义关怀的同时端正态度、激发情感。

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可以利用视频等手段来展示现在的一些不法商贩利用二氧化硫来对食品(如生姜)、纸张等进行漂白的过程,以及使用了这些物质后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后果,以情感态度为引领,引导学生对这种不法行为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在深刻理解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学生的知识自然得到了提升、情感自然得到了升华。

三、思问题线索,以过程方法为内化点

心理学认为,学习的本质是知觉的重组和内化,是原有图式的应用和新图式的重新构建过程。学习不是简单地把旧知识和新知识无意义地任意组合,而是要经过知觉的重组,使其纳入新图式中,使其再一次具有意义。化学教学是要让学生学会整理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维碰撞火花,学会整理归纳解决问题的认知线索,使学生可以“格式塔”地重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的零星经验片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在过程中寻找思维线索

学生倾向于用固有的经验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线索,而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现有的问题解决。因而,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科学思考,使他们弄清楚这些知识点是如何描述出知识面的、知识面又是如何反应在这些知识点上的,然后引导学生学会把课堂中的“知识点”和“知识面”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一种知识建构的基本思维线索。这种思维模式是思维品质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后期进行有效学习的思维基础。

化学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思维线索来绘制各种图式,重整认知体系,重建知识体系,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完成,更能成为学生更快更好成长的有效催化剂。

2.在方法中思考操作线索

原型启发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学过程中有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难于区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线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操作线索中有些是一般性的,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学生可以通过各自的知识体系再配以同学合作、查阅资料等方法加以解决;还有一些特殊的操作线索,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情境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才能找出。

例如,在学习氧化物分类时,经常会遇到以下几句话:“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这几句话就像是绕口令一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通过学习引导,提取问题的操作线索,在描述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用氧化铝和七氧化二锰来说明;在描述非金属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用一氧化碳和七氧化二锰来说明。掌握这些关键的启发原型,并在后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盈问题的操作线索,学生必然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到越来越多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

总之,化学教学要实现“三思”而后行,要重视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思考,要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障碍、理解问题意义、寻找问题解决线索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和基本操作。化学教学的“三思”而后行,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使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同时,实现方法、能力和情感的统一,使教学真正实现授学生以“渔”,而非“鱼”。

参考文献

[1] 葛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组织与问题建构[J].现代教学,2006(11).

[2] 梅云霞.有效教学特征的复杂性思考[J].江苏教育,2007(10).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三思氧化物障碍
最初一念是本真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李三思寻钥匙记
哲理漫画
“三思”让数学课堂高效
跟踪导练(四)2
心灵休憩
氧化物的类型归纳
话说“氧化物”一节的教与学
选择障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