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帝求贤诏》译评

2015-05-21 19:42覃业朝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郡守贤者贤人

覃业朝

〔原文〕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②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③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④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⑤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⑥,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⑦。有而弗言,觉免⑧。年老癃病⑨,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伯:通“霸”。②特:只是,但。③奚:何。④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⑤酂侯:指萧何。⑥必身劝为之驾:郡守必须亲身前去劝勉,并为贤者驾车。⑦署行、义、年:登记他的品行、仪表、年龄。义,通“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⑧觉免:发觉后,就罢免其官。⑨癃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翻译〕

听说古代帝王行王道没有超过周文王的,行霸主之道没有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人的帮助才成就了大业。如今天下贤者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如古代的人么?忧虑在于当人主的不去交结贤士的缘故,贤士有什么途径被录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的力量,平定了天下,把天下作为一家,想让它长治久安,奉祀宗庙,世代不绝。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兴盛,能行吗?贤士大夫有愿意跟我一起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得到显贵的地位。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这个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达给相国,相国萧何下达给各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给各郡守。那些确实有美名和美德的人,郡守必须前去劝勉,给他准备车马,将他请到京都相国府,登记他们的品行、仪表和年龄。如果有贤人而郡守却没举荐,发觉后,就罢免他的官职。年老手脚不灵活或有病的,就不要送来。

〔评析〕

这篇文章是汉高祖刘邦的一篇求贤诏书。

说到刘邦其人其事,众人皆是耳熟能详。刘邦起义前,缺少文化,论地位不过区区一亭长。带兵后,灭强秦,败项羽,建立汉朝,功勋盖世,就因为他擅用人才,专其所长。像他手下的萧何、张良、韩信都是当时的顶尖人才,全都囊括在自己麾下。假若没有这些人,刘邦能否成功,绝对是个未知数。对于他们的才能,刘邦是这样评述的:“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擒。”刘邦所言,是不是表明自己就白痴一个?绝对不是。他的特长就是善待人,用其所长,让这些人紧紧围绕他转。假如将这些人比作风筝,刘邦则用一根线将风筝牢牢地控制着。最后,刘邦成就了帝业。刘邦不仅自己爱惜人才,他的部下萧何也和他一样,在发现人才上是煞费了苦心的。说到这里,大家便明白了肯定是讲“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试想,假若没有萧何不顾一切地追回韩信,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究竟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刘邦称帝后,为了富国强兵,下了《求贤诏》,还特地说明了官员们知道人才而不举荐的,免除官职。这一处罚,还是相当严厉的。因为,在士大夫阶层,有了官职才有俸禄,丢了官职,失去了俸禄,则意味着饿肚子,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去举贤荐能呢?这样才有汉初国家的高度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刘邦确实功不可没。

古代如是,当今社会何尝不是如此?仅以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为例。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相继去世,“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浩劫依旧肆虐着神州大地,伟大的中华民族早已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复兴靠人才。邓小平复出后,成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革招生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再者是将“四人帮”打倒的知识分子全部起用,国家的经济在极短的时间就全面复苏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得到改善,今天的祖国已经发展成世界经济强国。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什么时代,一旦统治阶级尊重了知识,尊重了人才,国家就兴旺,否则,将是形势倒退、国将不国。endprint

猜你喜欢
郡守贤者贤人
竹林
打油诗也能保命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七)
文人天趣清犹水 贤者风期静若兰——画家若兰写意画浅析
贤者与魔镜
贤人喝贤酒
竭其力以事父母
郡守·太守·京兆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