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目标从原有的“基本数学知识”、 “数学基本技能”两个基础性课程目标在融入“数学基本思想”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两个新的内容构成“四基”。生活情境创设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中是比较受到欢迎的,以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新奇性,达到学生乐学的较好效果。不过有一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采取部分较为极端的方式,比如说对于活动的组织只注重表象化,从未去真正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无法达到对知识、事物以及情景的真正理解,更无法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内在情感与思维所以也谈不上学生的自身素质发展。如此长期下去,只会使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并且失去了探索的欲望,自然也就失去了创新能力。所以来说双基经验化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在此,我们就需要研究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呢?
一、把生活化经验向数学化经验转变
生活经验分享和现实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小学生,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很有用、很现实并且很有趣,课堂中的知识逐步的成为他们的经验,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关于数学的生活体验,在课堂经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中进行数学体验就是数学学习的精华所在。因为学生大部分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生活性经验,对待周围的事或物都有着很强烈的好奇性心理。作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如何抓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则尤其重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结合教学的内容要求进行贴合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对生活经验有新的理解。比方说我们可以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钱物等价交换这个概念,使学生逐步有部分的商品意识。老师可以把课堂现场模拟成商场进行交易模拟,再通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售货员,老师在交易过程中进行指导,这种趣味性的现场模拟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经验有更深的理解。 学生之间通过仿真的模拟交流产生实际的数学问题,不同的角色扮演者在交易中可以充分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以及人民币的十进位关系。这种生活经验的创新,使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所提高,也使生活经验得到重新组织或者改造。
二、把感性化经验向理性化经验转变
数学知识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而言是比较抽象化的,有部分学生的动作和具体形象思维相对较好,这时通过动手实践能够使他们的感性认识得到再次提升。但老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通过动手解决相关问题,也需要把抽象思维的能力考虑进去,使学生抽象和具象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比如说在进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能力把需要学习的图形按照对称和不对称两个标准进行分类,在学生进行分类之后要对他们进行提问:你如何认为它是对称图形,怎么样去证明呢?这时激发学生的思考,自己去想法设法的证明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这也是促使学习主动性的一种办法,而不能一直依靠老师发出指令。接下来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解决相关问题,学生自己动手把所认为的对称图形进行对折分析,对折成功引出重合的概念,也使学生对重合有一定的理解。在不对称图形的讲解时对学生发问:图形对折后重合了吗?没有一点重合吗?如此引导学生理解重合和部分重合的相关理解。最后把打折过的对称图形展开来,先不要告诉学生折痕就是对称轴的概念,然后跟不对称图形的折痕进行比较,向学生提出问题:这几种折痕有什么不同呢?通过学生对不同的折痕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就是完全重合的折痕。通过这三次的实际操作与问题解读使学生都有着逐步纵深化的理解效果,一是重合,二是重合与部分重合,三是对称轴的发现。学生通过对实际操作问题的比较、观察以及思考,从而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熟练地把问题通过学到的数学概念予以解决。
三、把原有经验向创新经验转化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也是不断发展的,不断的有新的经验产生,也通过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太小,无法体会这些数学活动经验中的内在关系,所以在积累的过程中转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也相对缺乏。比方说传统教育中老师一般都会把知识来源、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结果全部直接传授给学生。以《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个课程为例,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规定法则去进行数字大小比较方法,再举例两个数字让学生去比较,这种办法是死板的。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完全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通过游戏的方式把老知识融入了游戏活动中,学生也就很快能掌握抽象化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对于经验的学习,它的内在支撑就是经验的概括、提升与内化。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以及领悟数学学习方法等都需要通过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来支撑。老师要把新课改的目标作为基本出发点,运用好教学内容,使教学变得更具创造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在自信心逐步增强的同时达成完成学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