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映桃 刘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移动金融正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在着力推动移动金融运用和发展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作用重要。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把凭藉移动信息技术创新业务品种作为其战略管理核心要素,不但潜心发展手机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而且普遍借助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移动社交工具,为用户提供各种贴心服务,深受用户群体的欢迎与信任,由此形成一种完全有别于传统模式的业务发展新态势。由于业务发展囿于理论提炼不够,目前业内对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相关问题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宜结合生动鲜活的经营实践,从理论层面分析背景、发掘问题、提出对策,促进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业务不断向前发展。
移动金融发展概况与背景
发展概况
移动金融凭借随身便捷、成本低廉、突破时空局限等优势而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新宠,发展快速、来势迅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主体日益多元。我国最早使用互联网技术提供金融服务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但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提供金融服务的门槛逐渐降低,吸引了更多企业抢滩移动金融。二是用户规模快速扩大。从业务经营角度看,国内移动金融发展主要聚焦在移动支付、手机银行两大领域,因此这两个领域用户数增势可以充分说明移动金融发展态势。三是交易量迅猛增长。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也表明,2014年二季度,移动支付业务9.47亿笔、金额4.9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倍和1.37倍。
发展背景
首先,技术进步为移动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演进,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已从2G到3G并进入4G时代。移动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移动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移动金融发展创造出良好技术条件。
其次,用户需求为移动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达到5.27亿户,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智能手机和移动上网日益普及催生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攀升,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产生巨大的移动网络信息消费和移动金融需求,这为移动应用和移动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客户基础。
第三,国家政策为移动金融发展提供了有利导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继续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2014年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支持银行通过社区、小微支行和手机银行等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鼓励互联网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农”提供规范服务。以上这些政策措施,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移动金融提供了重要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时代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变化迅速、日趋多元化,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移动金融是银行发展转型的重要载体,发展移动金融对商业银行而言,既面临许多历史机遇,也经受着严峻挑战。
面临的挑战
一是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遭遇侵蚀。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快速扩张,产生大量移动金融服务需求。移动金融市场前景广阔,吸引各金融企业、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大力布局移动金融市场,抢食银行传统业务“蛋糕”,对整个银行业经营发展造成强大冲击。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以及三大电信运营商成功抢占大部分移动支付市场,大大削弱了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目前移动金融领域已形成多头竞争格局,任何主体过去形成的垄断地位将日渐被动摇。
二是商业银行需要着力创新才能满足用户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热点变动频繁、用户需求切换快速,如果银行不摈弃其传统做法和服务理念,采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市场响应速度和移动金融整体服务水平,客户就会用脚投票,选择服务更佳、体验更好的其他非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这将会从根本上动摇银行客户基础。
三是商业银行需要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竞争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传统商业银行竞争主要体现在银行业内部,而移动金融竞争属于多方参与的跨行业竞争,其复杂程度远超传统商业银行内部竞争,这对商业银行战略管理、工具选择和人才队伍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面对的机遇
一是为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模式提供重要推力。移动金融发展以移动信息技术进步、移动互联网发展为基础,与传统信息技术相比,移动信息技术具有即时性、便利性、成本低等特性,这有助于商业银行利用新型技术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携带方便的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私密、安全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移动终端收集客户交易行为和特点,并根据客户需求及时优化升级产品服务、开展精准营销,最终促使银行从传统高成本投入、粗放式营销推广向低成本、精细化服务转化,推动银行整体经营模式转型。
二是为中小型商业银行实现赶超提供现实可能。移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重构了银行业客户价值体系,促进了银行业竞争重心变化。由于以往银行体系主要依靠对拼网点布局和客户资源开展竞争,使网点数较少的中小型银行难以撼动网点规模庞大的国有大型银行。而在移动金融时代,银行间客户争夺将面临重新洗牌,银行业竞争已经转换为渠道、产品、服务上的全面竞争,中小银行由此赢得了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大型银行竞争的机会。
三是为商业银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提供良好条件。与闯进金融领域被业界戏称为“野蛮人”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主体相比,商业银行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监管部门严格规制而趋于保守,其一直适应的是机构主导的封闭式专业化业务系统,具有产品和服务创新审批和开发流程较长、市场响应速度不够的局限。尽管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涉足金融领域的时间较短,但其在服务理念、业务模式、用户体验、信用服务、贷款审批和发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商业银行学习参考。如果商业银行突破自身传统观念、体制和既有业务发展模式的束缚,大胆学习上述市场主体的领先做法,将有助于增强其产品和服务的互联网基因,更有助于及时地回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提升商业银行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路径选择
确立移动金融发展战略
面对汹涌而来的移动金融浪潮,商业银行大都深刻认识到,移动金融是自身经营发展的又一次渠道革命,是自身已经或者正在构建的渠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身乃至整个银行业态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各商业银行首先做到的是调整发展战略,真正将移动金融提升到战略高度来布局谋篇,并加大人财物资源投入,试图建立起推动移动金融快速发展的格局和机制,例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都是如此。
大力发展手机银行
各大中型商业银行和约50家地方性小银行都推出了手机银行客户端,并在价格、优惠政策、产品创新、品牌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都希望抢占市场先机、赢得有利地位。
例如建设银行十分重视手机银行发展,其手机银行客户端界面设计美观、时尚,功能齐全、实用,营销宣传投入大,截至2014年6月底其手机银行客户数达1.31亿户,手机银行交易额占国内整个手机银行交易规模的30.9%,占比最高。又如,工商银行在2009年即建立移动金融发展战略,加快移动金融建设,2014年6月其移动银行客户突破1.35亿户,手机银行交易额占国内整个手机银行交易规模的24.6%,业内排名第二。此外,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其手机银行业务发展也十分快速。整体上,截至2014年6月底,国内手机银行客户数已突破5.5亿户。
布局微信银行
招商银行2013年7月首家推出微信银行后,其他各商业银行纷纷跟进。据可靠市场调研,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都各自打造微信银行,为客户提供查询、理财、支付等周到丰富的掌上金融业务,让用户享受到体贴入微的移动金融体验和服务。
发力移动支付市场
随着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互联网支付领域垄断地位逐渐形成,以及其对移动支付业务的创新发展和对金融服务的广泛涉足,使商业银行面临着被脱媒、被边缘化的危机。无论是被动应对,还是积极主动抢抓移动支付大发展契机,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商业银行开始重视移动支付业务。
开展跨界合作
移动金融依托的媒介是移动终端,而且主要是手机。由于手机等移动终端受自身屏幕界面相对较小的特点影响,致使用户难以将其时间和消费分散给多个手机APP,谁家的APP强大,谁家吸引的用户就多。以微信为例,这款由腾讯公司出品的超级APP在海内外拥有超过6亿用户,其中活跃户达4亿多户,微信提供的服务也从通讯逐步扩展到支付、理财等各个领域。因此,手机中的超级APP将成为整个移动互联网包括移动金融的超级入口。
强化风险防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面临着与传统柜面金融不同的风险,移动金融小额资金交易频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多样更新换代快速、网络不法分子诈骗手段花样翻新、电子信息化传输速度致使风险扩散速度加快、风险交叉传染性强等等这些特点,加大了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的复杂性和难度。为保障客户账户资金交易安全,商业银行始终高度重视移动金融安全性建设,采用数字证书、SSL加密通道传输数据、密码强度控制和监测、限额控制、登录信息提示、反欺诈和钓鱼、交易实时监控、风险提前预警等措施,从银行端打造全面立体安全屏障。同时,加强客户教育指导,介绍和讲解移动金融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客户风险防范意识和水平。此外,强化与移动金融服务链条上各方的联动与合作,携手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手机制造商、合作商户等形成合力,共同构筑牢固的移动金融安全防线。
趋势与展望
从发展趋势来看,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无疑具有强大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客户需求的有效推动,来自科技发展的持续驱动,来自民生政策的积极引导。毫无疑问,在现今乃至未来时期,移动金融不断提高对银行传统服务的替代率,必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移动金融将迎来加速发展期。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陆网民已达6.2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8.38亿户,手机用户达12.35亿户,其中3G用户达4.19亿户,这些数据还在不断攀升。而截至2014年年初,国内手机银行客户数为4亿户左右,在移动网络用户中覆盖率只有48%。可以预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持续普及,移动互联网用户还会不断增长,因而可以说,移动金融潜在目标客户群体庞大,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从而能够吸引更多机构参与移动金融竞争,推动移动金融持续高速发展。
移动金融将成为未来主流金融服务模式。移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渠道,促使银行业务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实现了从物理网点到网上银行、再到手机银行的华丽转变。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和智能手机得到普及,人们消费习惯从PC端向移动端迁移的特征也将更加明显,海量客户可以永远处于“连接”状态,金融服务“随时随地”成为可能,移动金融将成为银行业务新的“战场”,其成为未来主流金融服务模式似乎没有疑义。
搭建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渠道体系是做大做强移动金融的关键所在。渠道是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产生关联的桥梁和纽带,保持渠道畅通是成功获取客户并为其提供高效服务的关键条件。目前商业银行构建了柜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ATM等线上和线下全方位服务渠道,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商、互联网企业也从线上逐渐向线下拓展,抢占线下市场。可以认为,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和有效融合,加强渠道之间数据共享,强化各渠道客户交叉销售,必将有助于提高营销推广效率,有利于扩大金融服务广度,快速做大客户规模、持续提升服务质量。
用户体验将成为移动金融赢得客户的重要法宝。目前移动金融领域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差异化服务、用户体验有待提升。而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体验为王”的时代,打造极致用户体验是赢得市场的重要条件。因此,未来移动金融领域的竞争将从产品、服务和价格的竞争转向差异化、用户体验的竞争。
合作共建移动金融生态系统是未来发展的基调。移动金融产业涉及很多参与主体,包括但不限于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机构、终端厂商、商户、社交平台等市场角色,各方既有自身优势也会或多或少存在局限,任何一方试图仅靠自身力量去整合产业,均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在现今条件下,尚处于发展初期的移动金融市场,特别需要构建一个协作共赢、开放分享、界限明晰的产业联盟与生态环境。产业链各方主体,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协同努力、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探索商业模式、开拓应用范围、创新服务场景,构建一个集手机银行、支付服务、社交互动分享等于一体的综合化移动金融生态系统,增强对用户的吸引力和黏合度,拉动客户量和交易量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实现携手共进、互利共赢。
(作者单位:中国民生银行网络金融部市场营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