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鹏
2014年,在内外部环境及长短期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金融领域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经济的“去泡沫”、“去杠杆”和“去产能”,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从多个产业和行业对经济增长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经济增速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明显放缓态势,价格指数创出新低但难言通缩,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调整周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额首次超过人民币存款额,货币供应量增速下滑,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特征更加明显。截至4月10日,10家上市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披露了其2014年年报数据,通过对这10家年报数据的解读,及时了解国内同业的战略发展动向,这有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
经营业绩概述
资产负债规模状况
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4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3.87%;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1.4万亿元,同比增长16.50%。国内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总额65.7万亿元,同比增长41.07%;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29.5万亿元,同比增长16.26%。2014年7月1日起,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存贷款比例计算口径进行调整,2014年年末调整后的人民币口径存贷比为65.09%。
具体到10家上市银行,截至2014年年末,工行总资产规模为20.61万亿元,同比增长8.9%,总资产规模在国内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占比达到26.83%,同比下降0.70个百分点,但仍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2014年,国内5家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占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继续下滑,相比之下,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幅明显,招商、民生、中信在总资产规模增速上继续领跑。
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大型商业银行2014年总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股份制商业银行除平安外都略有下降,其中民生降幅相对较大(3.65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依靠发放贷款作为主要资产运用的状况没有改变。
与过去几年存贷比呈现出整体增长态势相比,2014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大型商业银行除中行外略有上升,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中信外,都有下降。值得关注的是,中行存贷比降幅十分明显(5.51个百分点)。总体来讲,各行资金来源趋于稳定,资金运用整体稳健,见表1。
资本状况
截至2014年年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加权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56%,较年初上升0.61个百分点;加权平均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6%,较年初上升0.81个百分点;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18%,较年初下降0.99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反映了银行稳健经营和抵御风险的能力。2014年,各行实行全面资本管理原则,经监管部门核准,部分银行采用中国银监会2012年6月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的高级计量方法计算资本充足率。由于计算方法的差异,2014年采用高级计量方法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比权重法(中国银监会2006年12月28日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下的资本充足率要高,各行均达到监管机构要求,见表2。
资产质量状况
截至2014年年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较年初增加25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2014年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外部市场不景气、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暴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导致公司贷款违约,这一情况与2013年基本相似,银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双升”,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加剧。以工行为例,从区域分布来看,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中部地区受经济下行因素影响较大,珠江三角洲不良贷款率达到1.64%、长江三角洲不良贷款率为1.20%、中部地区不良贷款率为1.15%,三个区域的不良率超过了该行1.13%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值得注意的是,该行西部地区的不良率增速过快,仅次于珠江三角洲不良率的增速,主要原因是受煤炭价格下跌影响,部分煤炭及相关企业出现贷款违约,这一现象在其他银行的年报中也有体现,西部地区的风险控制应特别关注。还是以工行2014年为例,按公司类贷款和不良贷款结构所属行业划分,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3.63%)、非金融矿物(2.82%)等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运行压力加大,批发和零售业(4.61%)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资金紧张等因素,成为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重灾行业”。在此情况下,各行抓住国家出台有关批量转让不良贷款政策的有利时机,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为降低全年不良贷款率提供了帮助。
互联网金融状况
当前,互联网金融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经营模式、制胜要素和竞争格局。相较于互联网企业长期致力于运营开发、敏感于客户体验的优势,商业银行多年积累沉淀的风险管理文化和作业经验,以及同时具备的线上线下服务能力,也是年轻的互联网企业所难以效仿的。2014年,各家银行在专注金融本质的同时,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创新金融服务和经营管理,努力下好互联网金融的“先手棋”,推动新常态下的智慧增长,见表3。例如,中国平安在2014年明确地将经营版块划分为“核心金融业务”(包括保险业务、银行业务、投资业务、客户迁徙)和“互联网金融业务”(“一扇门、两个聚焦、四个市场”战略)。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变革作用。
国内银行业战略动向探析
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实现新跨越
2014年,在经营业绩稳健提升的同时,中国工商银行继续保持资产、资本、存款、市值等指标均居全球金融同业榜首的优势。银行卡业务成为推进该行中间业务转型创新发展和收入结构优化的新引擎。2014年,工行银行卡条线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到351亿元,同比增长23.1%,远高于传统贡献度较大的对公理财、人个理财及私人银行条线。截至2014年年末,工商银行信用卡发卡量在国内率先超越1亿张大关,达到1.01亿张,同比增长14.2%,跻身全球前三大信用卡发卡行之列;实现年消费额1.87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5.8%;信用卡透支余额3662.45亿元,增长19.2%。信用卡发卡量、消费额、透支额均保持国内同业领先。
一是发卡量质并举。工行是国内首家全品牌发卡银行,并不断研发惠民便民创新产品,实现有效客户拓展。如首创免除货币转换费的多币种信用卡和环球旅行卡、在全球首创双芯片、双品牌、双标识、双账户、多币种的纯心(芯)组合信用卡等。积极研发数字信用卡、打造HCE云支付等新兴支付产品,提升无卡支付客户体验。
二是收单提质增效。通过网点开展网格化营销,依托MIS投放、分期付款、小微商户逸贷公司卡、积分抵现、联合促销、数据服务等六大利器,积极推进特色城市“一条街、五星级酒店、大型亿元卖场”专项营销。
三是增贷款、控风险协调发展。把握信用卡贷款“小额、多笔、非集中”的特点,全力打造“逸贷”品牌,首创基于大数据的小微商户逸贷公司卡与逸农消费公司采购卡;实施信用卡授信额度动态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敞口并减少资本占用。
中国农业银行:大力推进县域金融业务发展
2014年,中国农业银行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县域金融业务转型,突出县域金融服务重点,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努力提高县域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巩固本行在县域市场的领先优势。截至2014年12月31日,农行县域金融业务总资产达5.8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65%。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2.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93%,高于全行0.84个百分点。吸收存款余额5.3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2%。2014年,农行深入推进重点县域支行“121工程”、农村产业金融“千百工程”、“金穗惠农通工程”和县域零售业务提升工程。“四大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农行在重点县支行竞争力、县域对公业务、农村基础金融服务以及县域零售业务上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得到巩固和提升。
中国银行:巩固海外业务优势地位
2014年,中国银行积极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市场机遇,加快推进海内外一体化发展,全球服务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公司金融业务方面,进一步增强跨境业务和海外业务服务能力,提升全球公司金融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全球客户经理制”和“全球统一授信”体系建设和推广,将服务延伸至全球。贸易金融业务方面,中行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境内业务境外做、境外业务境内做,海外商业银行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等主要贸易金融业务实现快速发展,业务增速均保持在20%以上。清算服务方面,中行跨境人民币清算量大幅增长,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240.8万亿元,同比增长86.6%,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继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之后,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行担任法兰克福、巴黎、悉尼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在全球12家授权人民币清算行中占有6席。金融市场业务方面,对人民币清算行采取差别化授权机制,促进离岸人民币交易业务发展,以中期票据(MTN)计划为平台,先后在伦敦、新加坡、悉尼、卢森堡、巴黎等国家发行130亿元债券。
中国建设银行:夯实银行核心系统建设
中国建设银行“新一代”一期13个应用项目全部上线,完成34万企业现金管理客户、19万代收代付委托单位、252万企业网银客户迁移;二期提前释放客户渠道、员工管理、企业现金管理、个人贷款等9个项目的34项功能,显著改善员工和客户体验,有力支持经营转型。持续加强全球一体化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实现端到端的跨境和跨行全流程直通式处理;海外核心业务系统及周边系统推广至澳门、俄罗斯、新西兰、多伦多等20家海外一级机构。2014 年,建设银行信息系统运行稳定,业务高峰时刻核心系统创下1.04万笔/秒、日交易量4.12 亿笔的业界最高纪录,系统处理能力、交易成功率、平均响应时间等技术指标同业第一。强化信息科技服务水平全生命周期管理,自主研发并持续优化、推广云管理平台,不断提升自动发现、自动定位和自动恢复业务服务水平。
交通银行:事业部、准事业部制改革稳步推进
交通银行自2013年末启动事业部制改革以来,先后组建了金融市场业务中心、贵金属业务中心、离岸金融业务中心、票据业务中心、资产管理业务中心和信用卡中心,基本完成事业部制改造,形成了六大事业部。先后挂牌成立投资银行业务中心、资产托管业务中心、私人银行业务中心三大准事业部。2014年,该行六大事业部制利润中心营业收入同比增幅达23.44%,事业部、准事业部协同发展、业务创新、基础管理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交行自营贵金属交易量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位列第二、信用卡中心经营收入进入行业前三、离岸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实现翻番,养老金、国际托管和财富管理托收规模均领跑同业。
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价值贡献继续提升
2014年,招商银行形成以零售金融为主体,公司金融、同业金融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业务体系,“一体”和“两翼”间的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打造三大盈利支柱。零售金融以财富管理、小微金融、消费金融三大业务为突破口,持续提升零售金融价值贡献;公司金融聚焦现金管理、贸易金融、跨境金融、并购金融四大业务重点,形成具有显著优势的业务特色;同业金融以大资产管理和金融市场交易“双轮驱动”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2014年,招商零售金融业务价值贡献持续提升,税前利润达291.05亿元,同比增长23.88%,公司税前利润占比达42.74%,同比提升6.41个百分点。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达685.04亿元,同比增长20.84%,公司营业收入占比达43.51%。实现公司金融业务营业收入773.47亿元,同比增长15.01%;同业金融业务营业收入188.41亿元,同比增长80.59%。
中国民生银行:各事业部加快向专业投行转型
2014年,民生银行为进一步发挥事业部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提高事业部运行效率,持续推进2.0版事业部改革落地。该行地产、能源、交通、冶金、贸易、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石材产业等八大事业部,按照“准法人、专业化、金融资源整合、金融管家团队”四大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组织架构体系和内部运行流程,搭建完成准法人运行机制,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和管家作业模式转型,加快向专业投行转型。
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作为公司银行战略核心
2014年,中信银行继续发挥对公业务的特色服务,以供应链金融作为该行公司银行战略的核心,主动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将业务的经营视角从传统的大宗商品行业逐步转向消费类抗经济周期行业。顺应核心企业经营模式线上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加快发展电商供应链金融业务,成功上线海尔集团网络融资项目、一汽马自达、大众(中国)等直连项目,同时继续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集中管理平台建设,加强风险控制,确保业务健康持续发展。截至2014年年末,中信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融资余额2511.89亿元,同比增长15.99%;业务带动形成期末存款余额1493.98亿元,同比增长0.89%。
光大银行:深入推进“存款立行”经营策略
2014年,光大银行继续实施《2013~2016年发展战略》,突出“调结构、稳增长、防风险、增效益”主题,落实“存款立行”的经营策略,发展核心负债业务,推动负债结构不断优化、负债规模平稳增加。该行公司零售条线坚持“存款立行”经营策略,确保对私存款总量增长,平滑调整结构,截至2014年年末,该行一般性存款余额达1.79万亿元,核心存款占比显著提升。通过结构调整,存款成本有所下降,对私存款平均利率相比最高点下降了20个BP。
平安银行:交叉销售水平不断提升
2014年,平安打造“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了综合金融产品视图和客户大数据分析平台,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发展创新性综合金融组合产品及服务,推进客户迁徙,完善交叉销售。2014年,平安累计迁徙客户约702万人次,集团内各子公司合计新增客户量中26%来自客户迁徙。从互联网金融迁徙到核心金融业务的新客户超过120万。新发行信用卡中的39.5%和新增零售存款中的27.2%来自交叉销售渠道。
展望
展望2015年,全球经济仍将延续不均衡的弱势复苏格局。美国经济复苏强劲,复苏基础渐趋稳固;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乏力,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兴经济体增长下滑,并面临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跌、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等诸多风险。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同时金融监管环境和市场运行机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各行经营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随着我国政府加快出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预计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二是国内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同时加快经济方展方式转变和结济结构调整,总体看各行经营发展环境稳定。三是随着“新四化”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个支撑带”战略的实施,各行转型发展面临更加广阔的空间。四是国家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关键领域金融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各行国际化发展和综合化经营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挑战方面,一是在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部分行业企业会持续承压,各行保持信贷资产质量稳定的压力增大。二是随着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一系列宏观审慎监管规则的逐步实施,各行面临更为严格的资本、流动性、杠杆率等监管要求,经营结构与模式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转型。三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对银行市场定价能力和盈利增长带来挑战。四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的进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银行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营转型和创新发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对外经济开放中谋求新的发展机会。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