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王中亚
王华写的《花村》,读得让人心疼,好久没有读到这么好的作品了。作者笔法细腻,描写人物刻画到心里,尤其是花村里的女人,栀子、百合、映山红和李子等女人,把握人物心理,描述人物变化,感情丰富,让我们置身其中,仿若左邻右舍。这篇作品,无论是布局,还是人物刻画,都很老到,读完让人沉思。推荐为本期最佳。其他三个中篇也不错,但被《花村》遮掩了光芒。通过“我与《当代》”栏目,了解到很多编辑部的故事,真心的感谢《当代》的编辑们为我们贡献了这么多的精神大餐,我也是《当代》二十多年的读者了。
读者:陈军
《我与书画艺术家》是一篇可遇不可求的人物群像特写。用眼下网上夸张的话说:额滴神!读到三分之一时,惊喜;读完全篇,震撼。文中所涉及的书画艺术家,个个都是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的大师,他们的作品,在美国大都会、佳士得、嘉德、保利等拍卖行,令收藏家趋之若鹜。作家却独辟蹊径,把笔墨泼洒在与大师们的日常交往中,于有意无意之间还原了大师们鲜为人知的样貌神采、独特性格及生活琐屑,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岁月无可掩盖的印痕通过大师们的生活片段,便得以负载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现实。我为作家由衷地点一个赞!
祝《当代》三十五周年生日快乐。《当代》今年的装帧设计更加新颖,体现了国家级文学大刊的厚重、沉稳、高雅和大气,令人眼前一亮。
读者:王兵
读完《蒋路:编辑行的圣徒》,我好不惊叹!在“灵魂奥秘的连续的独白”千年奔淌中,我看到了这样的场景:一个拎着个口袋急急忙忙赶路的人,行色匆匆……天天早晨,人文社四楼最西头412室,他最早坐在那看稿,夏晒冬寒,年年月月……夜幕降临,412室的灯光还亮着……路上,有记者访问他,他却连忙摆手说实在没的好说……“平平常常”,他就带着一条注释,一瓶水,几片面包,匆匆去了国家图书馆。有年轻学人找人请教俄罗斯文史问题,俄苏文学专家戈宝权说:“去问蒋路吧。”
王培元的此文让我领略到了一泽清澈的人性山水画气息,令人惊骇。如果说编辑是收割阳光下弯头成熟的高粱稻麦的百年老农,那么蒋路、王培元,秦兆阳等便是人文生命里的胆识与本色,是民族魂魄的脊梁。因为他们都是抱魂过河的百年农人、巨匠,魂是作家、作品(稻麦高粱),河是时潮、尘俗、入市。 感谢《当代》又让我读到了一篇洗濯心灵境界的上乘佳作。
读者:费金元
长篇小说《花村》取材非常贴近现实,可以说该小说是充分体现《当代》“文学记录中国”特色的一部典范之作。当代中国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城镇化建设使得农村大量男性青壮劳动力离开家乡、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变成农民工,剩下妇女、儿童及老人来留守,于是问题出现了:地谁来种?儿童谁来抚养、老人谁来赡养?仅靠留守妇女们柔弱的肩膀能承担得起这份沉重的责任吗?尤其突出和严重的问题是这种人为造成的长期两地分居必然会影响到正常的夫妻感情生活,这与当初男方进城打工挣钱是为了构建夫妻共同的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目的相悖,令人嗟叹和深思。花村就是中国广大现实农村的一个小小缩影,推荐其为本期最佳。
读者:郭志锋
《发展大道》也是一部很有隐喻含义的中篇小说。作者很有正视现实的勇气,敢于将笔头对准矛盾的聚焦点,将征地拆迁、上访堵访、官场交易等内容作为第一手题材。名为“发展大道”,事实上,也正因为某些地方主要领导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了各种矛盾的激化,导致出现了各种恶果。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发展大道”,才使一大批像梅方一样具有很强工作能力,也具有良知的基层干部身陷其中,欲罢不能,身心疲惫,有苦无处诉。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直面惨痛的现实,给了我们郑重的警告:片面地追求发展,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政绩,非但激化干群矛盾,而且将导致大批基层干部进退失据,不知所措,值得我们警惕和预防。
本期我推选《发展大道》为冠军作品。
读者:李永海
在急切的期盼中,我在豫南小城固始收到了2015年第二期《当代》。打开杂志,当即被女作家王华的长篇小说《花村》所牵引所震撼,情不自禁如饥似渴去阅读。作家把人生的艰辛、理想的憧憬、爱情的追求以及乡村的小媳妇们写得淋漓尽致,紧抓读者的心脉。当下,农村大量青壮年男人奔到城市去,不论生活境遇的好与坏,就个人或者家庭而言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关键是在面对这种无法选择的社会潮流条件下,那些留守乡村的女人们,该如何做,是去顺应,还是抵抗?该部作品没有丝毫故作张扬的炫技痕迹,纷繁如实而澄澈如心,情节紧凑,文笔朴实,内容扎实,感情丰沛,通篇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朴素的温情。细读之下,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读者 :李春芝
柯云路的《我所认识的秦兆阳》情真意切,让人感动。秦兆阳先生倾心尽力,力求做到既撷英选萃,又兼顾各方,恪守的“编辑三问”中所彰显的文化理念与追求, 让我们看到秦先生的鲜明个性,始终心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当值得我们尊重!同样值得尊重的还有像他这样的杂志编辑们,他们的坚守与执着,让数以千计的名篇佳作,浸入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他们的真诚和矢志不渝,让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中坚作家激情勃发,才气横溢,引领中国文学的潮流,推动着中国文学的进步与发展。我想,像秦先生这样呕心沥血的一代人,即便人不在了,但他们必将和作品一样,感动百年。
读者:曹雨河
我一向认为给别人做嫁衣的编辑,仅仅是对来稿提提修改建议,把把政治导向关,读了柯云路的《我所认识的秦兆阳》,为自己无知浅薄羞愧得无地自容。作为一名编辑不止要具备文学见识,更要有胆识、责任心和使命感,为作家负责、为刊物负责、为文学负责、为社会负责的担当,在历史进退面前如何取舍,将自己置之度外不是一句空话:正如秦老所言:“我无官无欲”,只有“既要保护作家又要保护刊物”的责任,“脚踏实地地推动历史”。这就是《当代》一位老编辑的情怀与胸襟。
读者:乔德芳
戏剧家、小说家汪曾祺的《八宝辣酱》短小精悍,虽然全文仅2800字,却精心刻画了老邱、潘师傅、老丁、王政委等四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呈现出工宣队员和军宣队员中鱼龙混杂、贤愚不等的群像。小说对“文革”年代乱象丛生现象进行了无情揭露和辛辣嘲讽。该小说特像是我们四川的特产“怪味胡豆”,甜咸麻辣香酥五味俱全,令人“过齿难忘”,满嘴留香。推荐《八宝辣酱》为本期冠军。
读者:荣光友
八飞说老爱,越说越精彩,华章连连读,本期最出彩。
在本期《挥一挥手不带走德意志的云彩》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老爱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态势下,坚决顶住来自德国和物理学同行以及纳粹暴政等各种邪恶势力的残酷打击迫害,坚定不移地反战争、反暴政、爱和平、爱自由,甚至放弃国籍,辞去职务,与德国割袍断义。纳粹横流,方现老爱本色!爱因斯坦那种坚韧不拔的国际良心的伟岸形象,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让我们备受震撼,备受激励。冯八飞的作品材料详实,视野开阔,叙事严谨,人物鲜活,思想丰厚,是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读者:冯驱
《当代》第二期的作品内容让人目不暇接,作为有幸参加《当代》创刊35周年纪念会的荣誉读者,我一反常态并没从头至尾通篇去阅读作品,而直接翻看《为时代为人民:文学记录中国》,思绪长久的沉浸在这次盛会中,感谢《当代》!
又见警察写出的作品《宣德炉》,张策在这篇作品中出现的几个人物通过生活情节,把细腻的情感写得活鲜鲜的,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看到结尾中疯子和释放战犯的脚下当烟灰缸的竟然是那只宣德炉,更能体会“好好过吧”的含义,比警察破案耐看。巧合了,画家铁扬写小说,作家郑理写书画家,挺喜欢看。
读者:丁气高
支持《宣德炉》为本期最佳。特赦的国民党战犯、战犯的妻子、工厂革委会主任,构成了暗中较量的三角关系。仓皇特殊的大时代中,人和器物一样,命运难测,读来让人步步惊心,捏一把汗。
读者:苏莫
读王华的长篇小说《花村》,第一感觉是荒诞,同时也对作者保持一种警惕,怕那些乡村男女的床笫之事,到头来不过是这篇小说的一个噱头;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发现那些看似混乱的男女关系,却大多不是乱来,而是带着最朴素感情的关怀、帮助,甚至是“度”时,感觉到的是一种温暖和感动;等到全文读罢,领会到那些为了追赶在发展的大潮中慢下来的半拍而做出的种种荒唐行径,不过是一群落水的人为了免于溺毙而不顾泳姿的优美罢了,此刻涌上来已全是疼痛。推荐这篇切中了时代脉搏的小说为本期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