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继红
【摘要】中学语文的教学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了解个中艰辛,也了解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苦涩。但此问题不容回避,因为能否学好它,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关键词】中学语文;乐学;情境;心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面对语文,就是面对人类最伟大的文明,面对一个民族最伟大的创造——语言。在语言的内核中,积淀着人类最古老的精神力量和智慧成果。一个人如果缺乏系统的语文学习和训练,他将会举步维艰。从功利性来讲,语文是任何综合性考试不可或缺的科目;从人文素养来说,学习语文是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语文学习,我们别无选择;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教授语文,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艰巨任务。
中学语文的教学历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了解个中艰辛,也了解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苦涩。但此问题不容回避,因为能否学好它,对个人乃至整个社会,都是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古语云:“无趣无所谓学”。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乐学”的环境与氛围。在这个“情境”中,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兴趣深化,并产生较高的动力效能,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思考、巩固和运用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借助媒体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放飞心灵,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是无法估量的。教师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拓展教学空间,不断地给语文园地注入活水,这样的课一定会赢得学生的喜欢。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应当贯彻在学习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创设愉快的教与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首先要“逼”着学生养成好习惯。于是正式学习之前我“强迫性”地“建议”学生准备三个练习本,即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础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杂记本针对的是语文学习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从妙辞佳句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故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如果说以上意在汲取,那么随笔本则是用于创造的写作园地。这里没有老师的任务,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熔铸古今、笔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烈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这些似乎是常规性工作,为了使之与众不同,我倡导诱发学生为之“倾心策划”,自己喜欢的图案、色彩,有意或者无心地涂上几笔,艺术天分的展露,令人欣羡的才华,都在互相传阅中得到了显现,对于仍是孩子的中学生而言,这比任何物质性奖励都要有效的多。
其次要开拓学生思维,使之大胆联想和想象。语文教学要巧设问题,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使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展开联想,再现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我设计了四幅幻灯画面,通过画面进一步理解文中内容。第一幅,是黛玉抛父进京轻掀轿帘向外小心探望,使学生容易产生联想并设下悬念:她到底是个怎样的性情呢?第二幅,是王熙凤拉着她的手嘘寒问暖时的情景。第三幅,是贾宝玉摔了通灵玉时她惊骇又无措的表情。第四幅,是吃饭时她注意观察其余姐妹架式做派的图片。我结合画面对黛玉的谨慎、多心、灵巧等性格特点进行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其人及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另外还要注重教学创新、师生互动。语文趣味教学,并不是单纯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是把哲理引进课堂,把爱心奉献给学生。同时,也要较好的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除借助教具外,学生的参与,也能较好的表达文中的重点。如上《我的五样》时,我让学生也真诚地写出自己最难割舍的五样事物,让他们一样样划去,一样样舍弃,并阐明理由,经过这样的心理“打磨”,他们就很容易地走近了作者,感动于文章蕴含的哲理,这样就不难提高心理素养了。
此外我还注重让学生投入实践,培养他们的语文知识课外实践能力。我让学生在班会、运动会、升旗仪式、演讲比赛等各项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校秋运会结束后,根据预先的安排,每人限时3分钟,对秋运会进行描述,学生发言踊跃,一个个精彩场面呈现在我们面前。作为班主任,每次班会我都给同学们锻炼的机会。如:“假如我是班长”、“欢迎给我提意见”、“我和集体”等主题班会,学生即兴演讲,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我觉得在作文写作方面也可以尝试多种花样。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作文几乎千篇一律,很难有大的提高,我采用“日记接力”和办“两报”(手抄报和黑板报)的形式经常发表学生的习作,最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激情,比起教师布置的作文效果要好得多。
课堂上如果是老师在“独舞”,再精彩也只是徒有其表,要想“内外兼美”,莫若师生共同参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既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沟通,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内多采用讨论会的形式,教师也是一个会员,至多处于主席的地位。”基于这种认识,我采用讨论、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当老师,轮流上台,进行师生的“换位”,在师生间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和讨论。这不但避免了满堂灌的教学法,避免了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且也有助于营造一种亲切、融洽、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大大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作为语文老师,心里盛放着一个梦想,能用广博的知识荡起层层涟漪,能在智慧的碰撞中迎来缕缕清香……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