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存霞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紧紧围绕文章中“情”这个中介,那么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和作者同鸣的过程,就是学生抒发情感的过程,而这种情感也就会伴随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入更强烈,更深刻。
【关键词】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不是无情物”,我们阅读文章不仅要了解内容,还要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转移给学生,通过想象理解把文字转化成意境,从而与作者沟通情感,受到情感的陶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准确体会文章情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一、分析文题,把握情感
文章的题目是“文眼”,我们分析题目就能把握文章的灵魂——中心。
有些文章的题目是点睛之笔,浓缩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题目首先弄清题目的意思,判断出题目的中心词和关键词,再看看文章是如何围绕题目记叙内容、展开情节的,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从题目得到体现的。例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从题目分析,大江是地点,保卫战是事件,这就概括出了全文内容。教学时,教师首先先让学生找出题眼是什么,然后理解“保卫战”的含义,指导他们理解:怎样保卫大江?让其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学生对解放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与作者在心灵产生了共鸣。
二、反复诵读,领悟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说明“读”对学习语文的重要。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读出文章中回肠荡气的韵味、慷慨磅礴的气势,要把文章情感化成声音移入学生耳际,以声传情,让学生随着作者那跌宕的情感,心潮起伏,形成于作者一致的心境。
教学《夹竹桃》一文时,在引导学生重组教材第三、四节中的相关语句,来形象具体地理解“无不奉陪”后,我对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一句话“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不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就做足了文章。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我分三次读春夏秋三季里其他花的语句:
①师:每年春天,迎春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②师:到了夏天,五色梅、石竹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③师:一到秋天,菊花……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通过对比引读“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这一句话,使夹竹桃的韧性带给学生的冲击一次比一次震撼人心,确实有一唱三叹的力量,使整节课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美感。
三、推敲文字,感受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心境与画境的相谐,情与景的相融,都会使学生自然投入到文章中去。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推敲,大胆想象,与作者的情感达成共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草原》中“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教学时,我抓住“流”让学生理解。翠色怎么能流?通过一个“流”字,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茫茫草原那无限的喜爱之情,学生似乎也看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像浩瀚的海洋,风吹绿草,此起彼伏,浩浩荡荡的向天边流去。”的壮观情景,使学生形成了一个美好恬静的心境,再次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的姿势》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找出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做的,抓住“拉”“撑”“护”几个连贯的动作,感受在危急关头谭老师的眼中、心里只有学生,早已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用宝贵的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作者用词十分准确,学生在品词析句中,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被谭千秋的无私大爱感动着。
四、把握重点,体会情感
重点句段是课文的精髓所在,如果让学生通过阅读能把握了其中的实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重点句段常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过渡段中。如《詹天佑》一文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正是全文的中心。也是表达作者情感的主线,学生通过对课文“爱国”和“杰出”具体事例的分析,达到了和作者一致的情感,对詹天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再如《夹竹桃》一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是作者感情的主线。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作者的“幻想”是全文的中心,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以这一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知道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体会作者喜爱夹竹桃的情感。
五、抓住细节,品味情感
文本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细节可能是一个看似平常但意义深刻的词语,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但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可能是一句朴实无华但意蕴深刻的句子……只有对文本深入地探究,才能发现细节,把握细节,并以细节为支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如在《理想的风筝》一课中教学“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这句时,我抓住一个“泛”字引导体会学生的情感发生的变化,“笑”体现了刘老师的风趣幽默;“酸涩”则表现了孩子们对刘老师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一个“泛”用得十分准确,真实地写出了当时学生心中轻轻涌上而散发开的惋惜之情。引导抓住学生表现这处细节描写,从学生的情感变化中感受刘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诉衷肠。教师要做文本的“知音”,把持文本的“细节”,涵咏 “文心”,把握“文脉”,捕捉“文眼”,艺术地进行文本的二度开发和智慧生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善于引导,紧紧围绕文章中“情”这个中介,那么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和作者同鸣的过程,就是学生抒发情感的过程,而这种情感也就会伴随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入更强烈,更深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