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 鑫
有序就医需充分利用基层资源
文/杜 鑫
杜 鑫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主任
笔者认为有序就医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需要定点,而是能否为有序就医创造必须的软硬件环境。理论层面再高大上,也不能违背民意的现实需要,不能脱离现阶段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现状和人民群众的基本认知。合理就医秩序的形成一定是随着社会整体发展进步而逐步形成的过程,不可在条件不成熟时,强行贯彻,否则必将适得其反。
有序就医的方向没有错,“用脚投票”的观点也没有否认要有序就医,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关键是我们应该明确是什么阻碍了有序就医机制的建立,如何逐步促成该机制的形成。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基层卫生资源,以下工作应加以重视。
一是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虽然目前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舆论宣传,都认为应重视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发展,但是医务人员薪酬制度、职称晋升等方面,仍缺乏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有效可行的倾斜政策,即便存在,也达不到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力度。医务人员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多干不如少干,何来稳定患者在基层就医的动力?
二是增强制度衔接,形成引导合力。虽然卫计委在双向转诊、基药使用、药品配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社部门也在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等方面对社区进行了大力的政策支持,但有序就医机制的形成需要制度衔接,形成引导合力。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公与私、得与失、局部与全局,都是无法回避的利益考验。如果谁的利益都不能碰,谁的“奶酪”都不能动,那改革如何深化、桎梏如何打破?切不可荒了自家的自留地,只惦记别人的责任田。
三是加强宣传引导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应切实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将患者留在社区。真正能将患者留下的不是政策,也不是宣传,而是每一个患者的切身感受,只有让患者切身感受到就医方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自身疾病的管理有保障,不需要定点管理,自然也可实现有序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