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反馈作用

2015-05-18 13:54张秀娟
商业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金融集聚金融发展区域经济

张秀娟

[摘 要] 通过利用我国1978-2013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分时期的样本回归结果表明:1978-1995、1996-2000、2001-2013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系数分别为负、正、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集聚程度呈现出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态势。分区域的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则阻碍了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不过西部地区这种阻碍作用从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易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 区域经济;经济增长;金融集聚;金融发展;反馈作用

[中图分类号] F420 [文献标识码] A

Feedback Func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Financial Aggreg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anel Data at Province Level

ZHANG Xiujuan

Abstract: The effec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financial aggregation in various regions and periods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29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from 1978 to 2013.  The results of samples in different period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s of 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in terms of 1978-1995, 1996-2000 and 2001-2013 are negativ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pectively, which tells tha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financial aggregation degree went down at first, then up and finally down. The results of samples in different regions prove that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boosts financial activities prominently; however, that of the western and middle part of China hinders financial concentration, nevertheless, with littl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developed areas, it is easy to form a virtuous cycle between financial aggregation and economic increase.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financial aggreg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feedback function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完善。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也逐渐显现,一方面是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金融资源的快速聚集;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低速增长和金融资源的相对缓慢集聚。Baldwin等(2004)[1]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和空间集聚是很难分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金融集聚的关系是协调我国各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关于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研究。但是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实证研究更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对影响空间集聚的因素的确定和度量存在困难。克鲁格曼创立的新经济地理学以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基础,并通过区位聚集中“路径依赖”现象,来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他认为收益递增本质上是一个区域和地方现象。空间聚集是收益递增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后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区域靠近的向心力。一方面,当各种生产要素比如资本和劳动力在集聚区域和周边地区的流动性较强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认为集聚区域的空间范围将会扩大,集聚区域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会更大;另一方面,如果对生产比较重要的要素比如劳动力在各区域之间不能自由流动,那么集聚区域的劳动力的成本就会增加,可能导致很多投资慢慢转向集聚区域的周边地区,从而弱化集聚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活动向周边地区扩散。Martin(2001)[2]认为不仅知识溢出效应和交易成本影响经济集聚活动,产品、资本和要素的可流动性和经济增长也是决定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李正辉和蒋赞(2012)[3]实证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规模经济和政府政策对金融集聚都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信息自由流动和规模经济对金融集聚影响效应远高于政府政策效应。东部地区对信息不对称的依赖程度较大,中部地区金融集聚程度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来驱动,而西部地区受信息不对称影响较大。黄永兴等(2011)[4]利用面板计量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金融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义基础设施和经济规模都促进了金融集聚的形成。任英华等(2010)[5]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28个省域金融集聚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和经济基础显著促进了我国金融集聚;对外开放对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逐步弱化趋势;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在后期才逐渐显现出来。endprint

国内学者关于经济发展影响我国金融集聚程度的研究,主要是对我国及部分区域金融集聚程度的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很少专注于经济发展对我国金融集聚程度的专门研究。本文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去解释我国金融集聚的形成和加深。同时为了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本文将全国样本分成了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样本,全面研究在我国的各个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以及在我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东、中、西部各地区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不同影响。

二、研究假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日趋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国外资金流入,建立了一批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企业。沿海地区在经济互动方式、要素配置和产业选择等很多方面优先采用了市场机制,吸引了更多的经济资源和金融资本,促使了全国的金融资源流向了东部。同时由于东部地区经济的率先发展,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将更多的金融机构的总部设立在了东部沿海地区。同时由于追本逐利的特性,金融资源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和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区位集聚。

由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国情不同,政府对经济的作用和对金融市场的政策导向在各个历史阶段表现完全不同,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整体上来说经济发展对我国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可能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可能不同。

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的特殊优惠和倾斜政策以及交通条件的优先改善,促进东部发达地区资本、人才等资源的快速流动,造就了东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加大了集聚区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经济差距引发了金融资源由周边地区大量流向了集聚区域。而在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流动机制相对不健全,可能会阻碍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基于上述理由,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在我国的不同区域表现不同。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集聚,而在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增长可能会阻碍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

三、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建立

由上述分析得知,区域经济发展会影响金融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已有文献研究表明,对外开放程度、财政支出、知识溢出、区域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会影响某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因此,我们建立如下模型来实证分析经济增长和金融集聚的关系。

JRit=C+λ1GDPit+λ2MYit+λ3CZit+λ4JTit+λ5ZSit+λ6JYit+εit  (1)

其中,i表示某地区,t表示某年份,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JR为金融集聚水平,采用了区位熵指数来衡量。区位熵指数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指数可以衡量某一区域某种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来衡量我国及东、中、西部各区域金融资源的空间地理分布情况,以此说明金融业在各区域的专业化程度。之所以选用区位熵指数来度量金融集聚程度,是基于如下考虑:如果一个区域金融集聚程度高,说明该区域金融业规模大,金融产值应该在全国金融业中占比也比较大。金融业区位熵指数定义为:

JRit=■

JRit为某年某地区金融产业的区位熵指数;Q■表示某年某地区的金融产值;GDP■表示某年某地区的GDP;Q■表示某年全国的金融产值;GDP■表示某年全国的GDP。区位熵指数大于1,说明某年某地区的金融产业发展水平高于该年全国金融产业平均水平。区位熵指数越大,代表该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越高。

解释变量GDP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许多研究采用人均GDP增长率来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然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非常多并且相当复杂,同时很多影响因素都是以存量的形式出现的,如采用人均GDP增长率这一具有流量特征的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会影响模型的拟合效果。借鉴邵全权(2012)对经济发展变量的选择方式,本文采用人均实际GDP来度量经济发展。为了消除观测数据的异方差问题,本文对人均实际GDP数据取对数。计算该指标时,首先根据GDP指数对各省份的名义GDP进行了消胀处理,得到实际GDP,然后除以各省的人口数,得出人均实际GDP。

(三)控制变量

金融集聚形成前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作用,金融集聚发展中政府的干预和调节作用,以及金融集聚影响经济过程中政府的监督作用,都说明政府在国内外金融集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更多地通过财政支出来反映,因此本文将政府财政支出(CZ)列入控制变量,用各地区的财政支出与其GDP的比重来衡量。已有文献表明金融集聚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各地政府对金融集聚纷纷持有支持态度,本文推测政府的财政支出对金融集聚的影响是正方向的。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资本在国内外市场中进行了交易和流动,因此,对外开放程度也会对我国金融集聚的形成和推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用MY表示,为某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该地区GDP的比重,进出口贸易额的货币单位一般都是美元,为了统计口径的一致,使用当年年末的汇率进行了币值换算。Krugman和Elizondo(1996)[6]的研究表明,封闭型经济比开放型经济更容易形成集聚,因此本文推测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金融集聚程度在下降。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区域基础设施尤其是运输成本的降低会推动经济空间集聚的形成,因此本文选取了区域基础设施(JT)作为控制变量,用各省的公路里程密度和铁路里程密度之和来衡量。公路里程密度和铁路里程密度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所拥有的公路和铁路的营业总里程数。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本文推测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对金融集聚会呈现正向促进作用。endprint

知识溢出一直被认为是影响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Martin(2001)[2]的研究表明,知识溢出的链锁效应、带动效应和激励效应会促进经济集聚活动,经济增长也是影响经济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也将知识溢出作为控制变量,推测知识溢出对金融集聚表现出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证分析中,往往知识溢出难以度量。借鉴陈得文和苗建军(2010)[7]对知识溢出变量的选取,本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知识溢出的代理变量。知识溢出表示为ZS,用各地区专利授权量占全国专利授权量的比重衡量。

人力资本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必备要素。特别对于金融这个知识密集型行业而言,高水平人力资本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流动。高水平金融人才的聚集可能也是导致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集聚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选取人力资本(JY)作为控制变量,推测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促进金融集聚。采用已有相关文献的测度方法,用15岁以上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度量人力资本水平。将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五个层次,设定受教育年限依次为1、6、9、12、16年,加权平均得出每个地区居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该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四)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是1978-2013年间我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各个变量的数据。由于重庆市于1997年才从四川省独立出来,因此为了前后指标口径的统一,计算各指标时将重庆市并入了四川省。同样道理,计算各指标时也将海南省并入了广东省。各省人口以及各个受教育程度的受教育年限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其余指标2008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3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为了考察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金融集聚不同影响,将样本从时间上分为1978-1995、1996-2000和2001-2013三个阶段,从区域上分为东、中、西部。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10个省区;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广西11个省区。

四、实证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反映了时间和截面的二维信息。因此,与时间序列数据相同,面板数据也可能存在单位根,对面板数据直接回归可能会出现伪回归结果。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常见的有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其中,LLC检验和Breitung检验是基于所有截面序列都具有相同单位根假设;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则是基于各截面序列都有不同的单位根假设。针对各截面序列到底应该作何假设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因此,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健型,本文分别采用这五种检验方法同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期根据Schwarz原则进行选取。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示一阶差分,括号内为P值。***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以下同。

通过表1的单位根检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无论是采用那种检验方法,各变量原序列都存在单位根。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在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除知识溢出变量在Breitung检验中表现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无单位根外,其余变量在所有五种检验中均表现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无单位根。说明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即I(1),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二)模型回归和协整检验

对模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对模型回归产生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因变量的变化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回归结果是可靠的;反之,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即因变量的变化不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回归结果就是不可靠的。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也同时采用了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Fisher-ADF检验和Fisher-PP检验五种检验方法,滞后期根据Schwarz原则进行选取。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括号内为P值。

由表3得出结论,无论是总体样本,还是分阶段和分区域的样本数据,回归残差序列均为平稳序列。这说明模型(1)的被解释变量金融集聚与变量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支出、对外开放程度、区域基础设施、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之间呈现出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即金融集聚是可以被模型(1)中所选取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所解释的,进一步证明表2中的回归结果不是伪回归,回归结果是可靠有效的。

(1)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从全国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来看,政府支出、区域基础设施和知识溢出对金融集聚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从统计学的角度不显著。对外开放的回归系数为负,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对外开放明显阻碍了我国金融集聚的形成。这和Krugman和Elizondo的研究结论一致,相对于开放经济而言,封闭型的经济更容易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经济发展与金融集聚整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金融集聚程度在加强,但是这种正相关关系统计上不显著。可能是源于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或者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特点。比较各要素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政府支出和知识溢出对金融集聚的影响比较大。说明了在我国金融集聚的形成过程中,政府导向作用比较明显;另外知识的外部性也对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endprint

(2)不同时段样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分时间段的回归结果表明,政府支出、区域基础设施、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对各个阶段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都表现出了不同的作用,不过大多数统计上不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对外开放程度各个时期都阻碍了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尽管2001年后这种阻碍作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进一步验证了Krugman和Elizondo的研究结论。关于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虽然从总体样本上不存在显著的作用,但是分时期后却表现了鲜明的时期特点。1978年至1995年间,经济发展阻碍了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1996年至2000年,经济发展促进了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2001年至2013年间,经济发展又成为了阻碍金融集聚的因素。并且这三个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对金融活动的影响作用都是显著的。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逐年提高的。因此,可以得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集聚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之后又下降的趋势。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影响的阶段性,可能原因如下:改革开放至1995年,我国的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各地的金融发展相对比较平衡,集聚程度不明显。计划经济时期,保险业和证券业发展很落后,银行业从机构的设立到人员的配备都是受国家严格控制的,该阶段金融资源在各个省区之间以及城市农村之间分配相对比较平均。因此,在这个阶段,经济发展与金融集聚呈现出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995年我国制定了“九五”计划,实现了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配置资源直接导致了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的合理流动,从效率低的部门和地区流向了效率高的部门和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不断加剧。比较明显的是,中国的各种经济资源从中西部逐步流向东部,从农村流向了城市。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1995年至2000年这个阶段出现的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正向促进作用。2000年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中西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吸引了部分经济资源的回流,全国范围内的金融资源集中于东部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弱。因此,这一阶段,经济发展和金融集聚之间呈现出负向的相关关系。

(3)不同区域样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由分区域的样本回归结果,可以发现:政府支出、区域基础设施、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水平对各区域金融集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值得关注的是对外开放对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都呈现出了负相关关系,只不过这种负相关关系对于中部来说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至于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对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则阻碍了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这种阻碍作用在西部不显著。从系数大小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对东部金融集聚的影响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每提高1%,东部地区金融集聚程度提高0.6226%,中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下降0.4189%,西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程度下降0.0647%。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因此,根据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经济发展是阻碍金融集聚的;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一定门槛后,经济发展则是可以促进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的。这一步验证了King和Levine(1993)[8]的观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门槛效应”。由于经济增长的优势,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包括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等。更多的金融资源又可以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实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结构的优化又对金融资源产生了更多更高的需求,导致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发展的深化,这样势必会导致金融资源的相对集中。所以在发达地区,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五、结论

金融集聚影响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之间具有内生关联性。本文通过构建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运用改革开放至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由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得出,政府支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知识溢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显著促进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整体金融集聚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分阶段实证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金融集聚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态势。分区域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促进了东部地区的金融集聚,阻碍了中西部地区的金融集聚,经济发展和金融之间存在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在该门槛值以下时,经济发展会阻碍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当经济发展超过该门槛值以后,经济发展则会促进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值得一提的是,对外开放无论是从总体样本还是分阶段分区域样本的角度来看,对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都起到了阻碍作用。相对于开放经济而言,封闭经济更有利于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

根据以上实证分析的结论,本文提出要想更好地发挥金融集聚对经济的增长作用,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我国应该更加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调节作用,促进金融人才和金融资源合理的流动,合理流动所带来的金融活动的相对集中对实体经济的整体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有好处的。

其次,在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过程中,政府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政府引导设立的证券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同业拆解市场和经济特区的设立都为金融集聚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政策支持。实体经济规模的扩大又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吸引了优质金融资源的集聚。那么在开发中西部时,政府也应该根据中西部的资源条件优势,从财政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其经济发展。只有强大的经济发展才能够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的回流和引入,进而使金融资源更好地为当地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资源支持和资金保证。同时政策也应该在中西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金融资源对中西部经济的倾斜和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endprint

最后,封闭型的经济更有利于金融活动的集聚和金融行业的发展,告诉我们对外开放带给我们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尤其是对于资本市场。2008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的金融危机就说明过分地依赖国外市场来发展经济金融肯定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要加快国内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将经济增长和金融集聚的动力逐渐由依赖国外市场转变到依靠内需上来。

[参 考 文 献]

[1]Baldwin, Richard E.Martin, Philippe,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Growth, The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Cities and Geography, Vol.4, Elsvier Press, 2004

[2]Martin, Philippe and ottaviano, Gianmarco, Growth and Agglomerati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01, 42(4): 947-968

[3]李正辉,蒋赞.基于生育面板数据模型的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4):12-16

[4]黄永兴,徐鹏,孙彦骊.金融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J].投资研究,2011(8):111-119

[5]任英华,徐玲,游万海.金融集聚影响因素空间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5):104-115

[6]Krugman, Paul and Elizondo, Raul Livas, Trade Policy and the Third World Metropol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 49(1):137-150

[7]陈得文,苗建军.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内生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9):82-93

[8]Robert G King and Ross Levine, Financial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1996, 8, (3):717-737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集聚金融发展区域经济
空间计量视角下的金融集聚与政府行为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