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四性”

2015-05-18 09:18黄群贵
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四性德育工作德育

黄群贵

一个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任的学校都会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这是它职责所在。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以“德育”为首。但是由于教育体制、评价机制、社会环境、教师队伍、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原因,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是滞后的,更是不容乐观的。

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与分析

学校德育工作固然重要,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部分德育意识比较薄弱的学校却表现为随意、滞后、说教、空泛、低效。

“随意”表现为开学之初虽有德育工作计划,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是在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发生冲突时,德育或多或少、或早或晚、或重或轻地被安排“让路”,因为文化学科是“硬”的,德育是“软”的。

“滞后”表现为谈教育的重要性时把“德育”放在前面,但在对班级、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总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前面。现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都是这样,录取材料中虽然都有关于学生品德的考核内容,但所有教师和考生心里都明白,只要没有违法记录,一切还是分数说了算,只要考试分数达线了,即使这个学生身上有不少“缺德”的表现,有些教师为了不和学生形成对立关系,在品行评价项里大多都是“高抬贵手”。“德”在这个时候总是在“分”的后面。

“说教”表现为学校集会时领导“说”,主题班会时班主任“说”,课堂教学时老师“说”,放学回家家长“说”。所谓“说教”,就是用单一“说”的方式教育学生,并且内容和方式都是雷同的。一是大多喜欢用语法中的祈使句:“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怎么样”“必须怎么样”,不喜欢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不会推出正确和错误两种不同的说法和做法,来引导学生去选择;二是责怪与训斥:“别人就能这样”“你为什么不这样”“你再这样我就怎么样”,不仅简单而且粗暴;三是每次教育都是“老生常谈”,有时教师、家长对犯错误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处理的说法和做法是雷同的,其结果造成学生的逆反和厌烦情绪。

“空泛”表现为言中无物、漫无边际,让学生无动于衷。既没有让学生体会和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也没有体会和体验到不当言行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和痛苦,更没有让他体会和体验到任何人犯错误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低效”表现为人们把德育地位提得那么高,但是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文明教养、劳动观念等都存在不少问题,攀比吃穿、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能吃苦等不良现象逐渐低龄化和群体化,令人担忧!

在德育工作的“四性”上做文章

德育工作的先行性 人们都知道学校教育应该“全面发展”、“德育”为首。“为首”不应该只是说话时把它“说”在前面,写文章时把它“写”在前面,而应该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把它“做”在前面。其实有时候学校也是这样做的,如开学典礼时校长的希望与鼓励、上课前的教师要求与引导、考试前纪律要求与约束等,学期结束学校及时总结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表彰都体现了德育工作先行性。但这些做法远远不够,要把德育工作的先行性贯穿全程、持之以恒。笔者认为,如果把智育比喻为种子,那么德育就是土壤。一个学校如果没有适合种子生长条件的土壤,它是很难生根发芽的,即使它勉强钻出了土壤,也不可能茁壮成长。因为一个学校没有德育做先导,就没有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智育工作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学校要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放在比智力因素培养更重要的位置,同时要有的放矢,贯彻始终,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其主要依据是德育教材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些学校还有校本教材。如果学校德育的内容只局限这些书本知识,并且只是通过集会、班会和思品课的形式进行宣导,那么作用与效果都是非常有限的。而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实践使其感悟、觉醒、认同,最后转化为自内向外驱动的自觉行为,是最好的德育形式之一。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说教,而不是在快乐的参与和自身体验中学识明理,往往收效甚微。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观“知行合一”,不仅适用于智育,更适用于德育。教育学生要有感恩之心,就是要通过问候父母、关心父母和为父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乱花钱等具体生活小事来体现,通过家校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就是从爱护班级、爱护学校做起,人人都是环保员、人人都是监督员,奖励环保优秀者,惩罚乱扔垃圾者——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使其从心理上厌恶不讲卫生行为,也能自觉地体验到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应具有的文明行为。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就要在特定环境和具体活动中设置困难与障碍,让他经受挫折与失败,再鼓励他勇往直前,最后自然地把这个过程迁移到学习的教育过程之中。教育学生关心同学,就是要在同学有困难时,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亲自动手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教育学生怎样预防地震和火灾,要进行模拟演练。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条件方便的学校应该把学生拉到马路上现场指导“红灯停,绿灯行”的做法,教育学生交通违规的危险性,没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乱闯红灯的交通事故视频。德育实践性的特点还表现在经常性和连续性,绝不是实践一次就行了。

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所谓渗透就是比喻一种物质或一种思想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或其他人的思想之中。在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现状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很多,成功的案例也很多,但“口号式”“标签式”“一次性”的德育现象也大量存在,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夸美纽斯的“教育生长论”告诉人们,学生的成长犹如植物的生长过程,除了必要的生长条件外,它还有渐进生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不能离开土壤,还要有阳光的照射、雨水的滋润。但不是一曝十寒的“暴晒”和“暴灌”,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学校除了主题德育活动以外,每个教师、每节课、每件事都要利用已有的信息和条件因势利导地把健康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恰当的处事方法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做到“学校无盲点,处处有德育”。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渗透发力。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任何工作都是为实现某种目标而为,因此,追求工作的实效性和工作效率的最大化是做好工作的必然要求。学生为什么越来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越来越缺少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越来越贪图享乐、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分析其原因,除了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外,也有学校德育工作做得不细致、不到位、效率低的原因。低效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说德育的形式呈现“口号式”“标签式”“一次性”外,还有内容上的“大”而“空”。教育中小学生“热爱祖国”必须先从教育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家庭、热爱家乡开始;“遵守国家法律”先从遵守班规、校规、家规开始;“保护环境”先从保护班级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公共场所环境教育开始。德育的实效性还体现在教师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善于改进,坚持不懈。当学校发现一种德育方法或措施的实效性很差时,应及时研究其内容是否恰当,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式是否为学生喜闻乐见,是否为学生内心所接受,是否愿意自觉地转化为行动。一定不能只拉车不看路,一条巷子走到黑。

总之,德育是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只要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四性”原则,就一定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道明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四性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五统”、“四性”是怎样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