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腾辉
【技法指津】
一、怎样辨析易混淆的几种词类
在汉语词类中,有几种词极易混淆,像介词与动词、副词与形容词、介与连词。
1.介词与动词。
动词是实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发展变化等;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是虚词。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从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化而来的有些词还兼有介词和动词两种功能。如“在、为、比、到、给、朝、经过、通过”等。这些词在不同程度上还保留着动词的用法,在句子中有时作介词用,有时作动词用。例如:
在: (1)小明今天在家学习。(介)
(2)小明今不在家。(动)
用: (3)你会用毛笔写字吗?(介)
(4)我不会用毛笔。(动)
比: (5)你比他高。(介)
(6)你们比干劲,比成绩。(动)
区别动词、介词,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介词与后面的名词性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修饰成分,表示时间、处所、工具、方式等。
动词能单独作谓语、谓语中心语,但介词不能。例(2)(4)(6)中的“在、用、比”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例(1)(3)(5)中的“在、用、比”不能单独作谓语中心语,只能与后面的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所以是介词。
动词能肯定否定相叠表示疑问,但介词不能。如:(1)他在不在教室?(动词)(2)他在黑板上写了几句话。(“在”为介词,不能改为“在不在”。)
“××+宾语”的前后是否有别的动词,若有,“××”是介词;若没有,“××”是动词。如:(1)他在宿舍。(动词)(2)他在宿舍住。(介词)
另外,动词后面可以加动态助词“了、着、过”,如“他不在了”,“我会用了”,“他们比过了”;介词后面不能加“了、着、过”。
2.副词与形容词
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状态,和特征的程度好坏,与否。因此,判断一个词语是形容词或副词,可根据其修饰或限制的对象来进行。同时,同一个词语,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副词。例如: “实在”一词,像在“他是一个很实在的人”这个句子中,“实在”是用来修饰名词“人”的,是形容词;在“他实在是了不起”这个句子中,“实在”是修饰判断动词“是”的,是副词。
3.介词与连词
介词主要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而连词主要连接词、短语或句子,通常起到连接作用。但有的词语,兼具连词和介词两种功能,如“因为”:(1)因为天下大雨,所以我没有出门。(连词)(2)因为有他,这卤菜店的生意特别好。(介词)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加以辨析:
(1)和、跟、同、与
作为连词,它们表示并列,所连接的各部分平等,不分主次,可以互换位置而意思不变。如:“我和弟弟都去过黄山”换成“弟弟和我都去过黄山”意思不变。作为介词,它们前后两部分有主次之分,不能互换。如互换的话,意思就会发生改变。如:我和他谈过此事。(以“我”为主)他和我谈过此事。(以“他”为主)
(2)因为、由于
二者作连词和作介词的意义相同。区别在于:作连词用时,连接的是分句;作介词用时,连接的是名词性词语。如:①由于他身体不太好,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连词)②由于健康原因,老师不让他参加校运会。(介词)
【例1】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词性不同的一项( )
A.小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B.在我们看来,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
C.他在学校里。
D.他的一些做法在许多人眼里,都是匪夷所思的。
[解析]该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易混词类的辨析能力。A项中的“在”表示处所,B、D两项中的“在”表示对象,都是介词。而C项中的“在”是表示人物的动作,是动词。所以答案为C。
二、怎样判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
判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语的性质、意义及每一个语素的作用密不可分。例如,①“雪白”一词,两个语素中“白”是主体,“雪”意为“像雪一样”,是修饰“白”的,由此可以判断该词是偏正式;②“关心”一词,“关”是动词,“心”是名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属支配式;③“胆大”一词,“胆”是名词,表示陈述的对象,“大”是形容词,起陈述作用,因此该词属于“陈述式”;④“跳远”一词,“跳”是动词,是被说明或补充的对象,“远”是形容词,补充说明“跳”的。等等。
【例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构成方式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贸易 语言 优劣 胜败
B.热爱 飞驰 苍穹 旷野
C.说明 赶跑 振兴 失策
D.担心 鼓掌 悦耳 动员
[解析] 本题中A项的四个词语都是并列式,B项属于偏正式,D项是支配式。唯有C项,前三个词语都是补充式,而“失策”则属于支配式。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
三、如何理解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往往是指在汉语中的某些词语,随着时间的推移,词义发生了改变。理解时,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把握:
(一)要结合词语所在的语句来理解。例如:“这两个人臭味相投,整日狼狈为奸”这句话“臭味相投”中的“臭”,泛指“气味”,在此引申为“兴趣”等。河里的水因收到严重的污染,变得臭气熏天。“臭气熏天”中的“臭”,古义是指各种气味,这里词义的范围缩小了,特指难闻的气味。
(二)要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鲁迅的作品中,往往用“伊”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彼”“他”或“她”,一般多指女性。而在文言文中,“伊”往往是“开始”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伊”的这种用法也不复存在了。
【例3】指出下列加点的词语中词义没有发生演变的一项( )
A.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发愤学习,用自己手中的笔去状写祖国的锦绣山河。
B.林黛玉初进贾府,行为偏僻,性情乖张。
C.非洲某些国家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中国政府和人民无偿捐助了大量的食品,非洲人民对此感激涕零。
D.这次展览会上所展示的高科技产品琳琅满目,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解析] 本题中的B项中的“乖”是偏执,不驯顺的意思,C项中的“涕”是“眼泪”的意思,D项中的“闻”是“听”的意思,词义均没有发生演变。而A项中的“河”在这里泛指一切河流,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故正确的答案为A。
【实战演练】
1.汉字具有强大的组词功能,不同的字序组合往往表达着不同的词义。下面的新诗正是利用汉字的这一功能创造出了隽永含蓄的意境,请仿照诗中几对加点词语的组词特点,另选两组同类的词语填写在下边的横线处。
我为一些词语后悔∕比如年少或是少年∕而我躲在另一个词后面∕我又感觉羞愧∕察觉和觉察∕但是我喜欢蜜蜂甚于蜂蜜。
① 和 ② 和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当的是( )
A.为了带领乡亲告别贫穷,共同致富,老将军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计较:计算比较。)
B.联合国文件用语讲究含蓄和宛转,多用中性词。例如,不说“敌人”而说“对手”。(宛转:温和而曲折。)
C.提着理想的明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路途坎坷,也不必过多踌躇和张望。(踌躇:得意的样子。)
D.据说“环滁皆山也”一句修改了几十次才确定下来,可见作者十分讲究锤炼语言。(锤炼:反复推敲,加以提炼。)
2.根据句意,下列加点词可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是( )
A.月上梢头,一缕缕清光从树间轻泻下来,地面上阴影斑驳(斑斓),此刻特别幽绝。
B.有毒奶粉事件被揭发以后,政府急谋对策,遏止(遏制)相关产品流入市场。
C.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滋养)着万顷绿地。
D.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要辨明自己前进的方向,毅然前行,不能踌躇(徘徊)不前。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这次地震使得房倒屋塌,地动山摇,造成了毁灭性的 。
(2)黄山作为旅游城市,以其绚丽的自然风光和 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3)黑灰色的长城城墙,浓重中透露出一种 。
A.后果 丰厚 冷静 B.结果 丰富 冷静
C.后果 丰富 冷峻 D.结果 丰厚 冷峻
4.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当的是( )
A.为了带领乡亲告别贫穷,共同致富,老将军从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计较:计算比较。)
B.联合国文件用语讲究含蓄和宛转,多用中性词。例如,不说“敌人”而说“对手”。(宛转:温和而曲折。)
C.提着理想的明灯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路途坎坷,也不必过多踌躇和张望。(踌躇:得意的样子。)
D.据说“环滁皆山也”一句修改了几十次才确定下来,可见作者十分讲究锤炼语言。(锤炼:反复推敲,加以提炼。)
5.下面是张卉参与这次活动的感悟,请根据语境为文中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
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浇灭怒火化解愁绪,她能感化邪恶播撒善良,她能无私奉献不计得失。宽容,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
拥有□□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让师生之间拥有信赖,获得美好的情谊;她能让邻里之间拥有信赖,赢得相处的和谐。有了诚信,和谐的幼苗能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拥有□□才会有和谐。因为她能让友谊如柔云,亲情似细雨;她能让你拥有欢畅的人生,拥有快乐的天堂。只要你以友善对待每一朵花、每一个人,世界将更和谐。
6.下面这段话,有三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有着强烈事业心的人常常最懂得珍惜时间,这是由于他们有明确的目标,不但为实现心中的目标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而且不会因犹豫不决而浪费时间。所以,要做到有效合理地利用时间,就必须在你的生活中确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且也竭尽全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