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故事”:生动 鲜活 精彩

2015-05-15 20:17姜学魁孙平
记者摇篮 2015年6期
关键词:宣传报道晚报

姜学魁 孙平

以其“好人好报,晚报情怀”而享誉国内外的《大连晚报》,长期秉承“责任媒体、服务读者、回馈社会”的办报理念,已经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主流都市类报纸,赢得了全国地方报社“百强”和“四十强”“全国文明单位”“世界中文报协中国内地首批6家成员之一”“全国十大创新晚报”等多项殊荣。《大连晚报》一次次成功的新闻策划,一次次打动人心的精彩报道,令读者叫好、同仁称赞、市委表扬,并多次影响到全国,受到中宣部的肯定和表扬。2014年底推出的“大连故事·我的2014”,同样受到广泛赞誉。这些动人精彩的故事背后,是记者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用细心的耳朵去聆听,用赤诚的心灵去感受,让一个个“大连故事”富有感染力,更富有生命力。

一、讲生动鲜活故事

对2014年大连发展成果进行盘点宣传,是大连市委交办的重要任务,《大连晚报》在新闻报道中,采取了“硬任务软处理”“大主题、小切口”,为求以小见大,策划出“大连故事·我的2014”主题报道,正如开栏语所言:“斗转星移,寒来暑往,还有一个多月,2014年就将过去了。近一年来,我市按照‘四化统筹、协调推进战略,加快‘两先区建设,经济社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作为大连600多万市民中的一员,您的2014年过得怎么样呢?您都收获了什么呢?您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故事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这个收获和回味的季节里,本报记者走进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倾听发生在您身上故事,记录您的2014。”新闻策划通过“我的2014”第一人称,更能接地气,有亲切感,有说服力。“大连故事”更能体现出新闻的可读性、宣传的感染力。因为喜爱故事,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大连晚报》在选择新闻和报道新闻的时候,从人的这种天性出发,把采制新闻的过程,当成为广大读者寻找故事、讲解故事的过程来看待,积极寻找能够吸引读者的生动、鲜活的新闻故事。如2014年11月21日A7版《大连晚报》“大连故事·我的2014”专栏,报道了《贷款建4个大棚用三年还清50万今年“铁柿子”卖了20来万元 闲暇时咱也开车逛逛安波镇》的故事,故事开头这样讲道:“我叫姜士胜,今年44岁,是普兰店市安波镇米屯村一个普通农民。2009年以前,和很多同龄的农村人一样,我也曾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不过,现在我已经回到了米屯村,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建了4个西红柿大棚,今年,我4个大棚‘铁柿子卖了20来万元。”主人公为什么富了?镇政府是怎样帮他致富的呢?他富了是怎样想的?诸多问题都是广大读者想知道的故事。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心理和阅读渴望,版面上列出四个分题解答。A.2009年以前:一年有10个月在外打工,能带回家1万元;B.2009年到2013年:贷款建4个大棚,用三年还完50万;C.今年:我的‘铁柿子卖了20来万元;D.未来畅想:供两个孩子念完大学,让媳妇也享点福。这其中,读者不仅看到了农民勤劳致富、科学种田的身影,而且看到了政府帮助小额贷款、大棚补助、技术专家到村子指导等帮助致富的措施,看到了农民享受国家惠及“三农”的“改革红利”。

《大连晚报》“大连故事·我的2014”主题宣传报道的故事讲得好。好在既有对真的敬畏,又有对正的崇尚;既透着政治意识、全局眼光,又彰显问题意识、人民情怀。还有很多故事是主人公引以自豪、提升幸福指数的“美事”。如2014年11月20日《大连晚报》,《以前灰秃秃的前进村如今成现代化小城市 入股分红住进楼房 今年咱当上太姥爷》一文,讲述的是瓦房店市谢屯镇前进村邹永成老人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咱家最好时一年剩余100元”,“结婚时一间半小泥房,现在是80多平方米的‘豪华房”,“村民用土地入股,每年都分红”,“2014年,家里又添丁”,老人当上太姥爷。这美丽精彩的故事,是记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剖析;是记者有一双采写新闻的双手,真实记录,真切发现,真诚感悟,真意传播。为了这份人民记者的责任,就会“众里寻他千百度”,去采写真善美;为了这份爱岗敬业的情怀,就会“情到深处味更浓”,去展现真善美。所以,我们在“大连故事”中,看到了逼真地还原生活、真切地展示情怀的生动故事,看到了故事中吸引人、感染人的内质,看到了在具体的细节、细腻的语言、生活的气息、泥土的芬芳中表达出催人奋进的精气神。

二、讲改革发展故事

《大连晚报》“大连故事·我的2014”主题宣传报道,其生动鲜活的故事中,有诸多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在大连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改革发展的故事。如2014年11月24日A2版《大连晚报》,《住进精装修楼房 62岁老太上班领工资》一文,庄河市大郑镇潘屯村农民王桂玲,“草房换成楼房,还免三年物业费、取暖费,不用再抱草喂牛,62岁老太领工资”的故事。2014年12月1日A2版《大连晚报》,《十年来创下6个“世界第一”,我挺自豪,现在我率徒弟再次冲向“世界第一”》一文,讲述了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王金福不断研发新技术,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减少成本、多创效益的故事。

《大连晚报》“大连故事·我的2014”主题宣传报道,在采制新闻的时候,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人文关怀,讲述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个主要人物,即新闻当事人。为把故事写得吸引人、感染人,新闻故事从人性化的角度来挖掘主人公的思想品格,让人物命运的变化来打动广大读者的情感并引起关注和思考。因为广大读者关注的焦点是新闻中的人,发现人的成长变化,关注人的行为举止,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是读者最为关心的事实。所以,《大连晚报》“大连故事·我的2014”主题宣传报道中的故事,注重写有思想的新闻故事。如2014年12月12日A22版《渤海大道有望后年底通车 我是“钉”在工地“大管家”》一文,通过一线工作人员、大连市公路管理处副处长、大连市渤海大道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于志勇的述说,展开了故事生动鲜活的场景。于志勇的认真与忙碌,我们读出了施工保质保量,争分夺秒;于志勇讲大道是一条新的城际干线快速通道,我们读出了国家的“四化”建设,飞速发展;于志勇讲大道上有11个立交桥、有单向四排车道等,我们读出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工程的宏伟;于志勇讲渤海大道是政府拨款、全程不收费,我们读出了政府为民惠民,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于志勇讲渤海大道上跨海大桥建设方案修订变化时,我们读出了不仅是以人为本地“首先满足桥梁的功能,兼顾景观”,而且读出了施工人员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这样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精彩故事,广大读者自然会点赞。由此可见,展示改革者的气魄,跟随奋斗者的足迹,倾听追梦者的心旅,才能把“大连故事”采写得精彩。

三、讲平民百姓故事

《大连晚报》是一张大连都市报,且以善写民生新闻、善讲平民百姓故事著称。《大连晚报》“大连故事·我的2014”主题宣传报道专栏,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做法,以百姓口吻、讲身边的故事,令读者备感亲切自然。一是以“小切口”来反映“大主题”。如2014年12月1日A8版《大连晚报》,《我家“暖房子”效果真好 寒风吹窗不再“呜呜叫”》一文,讲述的是大连市南沙街道桃山社区居民宁立居住环境的变化。通过她家住的楼做了保温和防水,冬季室温舒服宜人,反映出政府“暖房子”惠民工程的切实落实;通过她及邻居们看着工作人员施工,及院中立着“暖房子”使用材料种类和范围及监督举报电话的公示牌,反映出工程施工确保质量、严格监督的落实;通过她家住宅楼被美化、楼院大变样、环境卫生好等,反映出政府舍得为城建花钱,积极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切实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二是以“小角度”反映“大变化”。如2014年12月15日A4版《大连晚报》,《为照看咱大连人的“水碗”我风雨兼程不怕腿跑断》一文,报道的是市环境监察支队水源地大队监察执法人员尹忠民的巡视监察水源的故事。通过讲他无论是啥季节、啥天气都雨雪兼程、忠于职守巡查、盯紧大连23处城市集中式饮水水源地的工作,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人口的不断增加,城乡用水的不断增量,政府十分重视民生工程,千方百计地扩大水源、保护水源。通过一线百姓的辛勤工作,反映出政府积极有为,惠民利民。三是以“小人物”来反映“大历史”。如2014年12月16日A5版《大连晚报》,《农村环保员挨个屯子转 村里干净了住着更舒服》一文,讲述的是普湾新区炮台街道小刘村环保员唐升洪的故事。12月25日A20版《大连晚报》,《臭了自己一身保的是城市排污通畅》一文,讲述的是大连市排水处马栏河河道班班长王传仁的故事。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线工作的“小人物”,然而,就是从这“小人物”的工作状态、职业理念及言行举止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让我们广大读者读出了这座城市从上到下对排污治污的举措及保护环境落实,读出了大连人不仅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决心和行动。

四、讲本土文化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的物质、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连的精神文明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大连晚报》“大连故事·我的2014”主题宣传报道,十分注重讲好大连本土文化故事。如2014年12月5日A8版《大连晚报》,《文艺精品四人组:“我的梦想都开花”》一文开头所言:“2014年,文艺创作年。大连文艺可谓遍地开花,硕果累累。创作者众多,怎么写都难免挂一漏万,只能选取几个人、几个点,让大家管中窥豹了。”文中第一个主人公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王晓峰讲述大连文学创作今年是个丰收年;文中第二个主人公电视剧《大连故事》制片人袁缙村讲述《大连故事》要打造成大连名片;文中第三个主人公大连广播电视台对外传播交流中心主任李汝建讲述《京剧八答仓》拍出纪录片的情怀来;文中第四个主人公大连市戏剧创作室词作家,国家艺术一级编剧李雨岷讲述音舞诗画《我的浪漫我的家》创作体会。

《大连晚报》“大连故事·我的2014”主题宣传报道,采编大连本土文化故事,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挖得深。如2014年12月8日A2版《大连晚报》,《说起获奖,大连今年真不少》一文,虽然第一个分题讲到“全年获了100多个大奖”,诸如:“到目前为止已获得省部级以上文艺奖一等(金)奖32个,包括著名作家马晓丽荣获‘鲁迅文学奖,大连艺术学院获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预计全年可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等级文艺奖项在120个以上,有一些证书还没发下来。”但是,另三个小分题才是故事的深度:分题“这里有大手笔”,实质是讲文艺繁荣有人才;分题“演出展览都有大主题”,实质是讲作品立意高有思想;分题“我们还要走出去”,实质是讲好作品才有市场。好故事挖得深,才见采编一叶知秋的功夫。

二是拉得近。如2014年12月10日A11版《大连晚报》,《刘兆博:面色红润且胖胖的,朝气十足又萌萌哒 东港音乐喷泉挺震撼 我躲在水幕后“编曲”忙》一文,是用第一人称写东港商务区音乐喷泉控制员刘兆博这个一线员工,运用语言像面对面地拉家常,诸如“来都来了,我带你去喷泉池那儿瞅瞅”、“音乐喷泉表演期间,可是忙坏了”、“走,带你去喷泉操控室转转”等,似乎是故事主人公直接讲给广大读者听的。

三是编得精。《大连晚报》“大连故事·我的2014”主题宣传报道,力求“短、实、新”,这是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形成的好文风。对于都市报来说,写“短故事”是讲“好故事”的重要一环。只有把故事写得短、编得精,才能使读者读到“好故事”。如2014年11月26日A9版《大连晚报》,《第二故乡解决了我的育儿难题 立家规鸿雁传至千里外》一文,讲述了中建八局建筑工地瓦工刘文强,工作之余,受到青泥社区家风家训活动基地文化熏陶的故事。文中讲社区帮他解决育儿难题时,这样写道:“今天,真巧,会书法的居民帮我把‘朴朴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家规写好了,我准备春节回家时带着这幅字,把它挂在屋子里,让孩子能经常瞅瞅,这也算是我常年在外的一种挂念吧。”这个故事只有七八百字。是用“小人物”的生活小事,反映出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的“大主题”。

猜你喜欢
宣传报道晚报
新时代党报的新使命新实践——以《嘉峪关日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新闻宣传报道质量的提升对策探究
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宣传报道工作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
各家晚报报名题字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