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景星的《史记评议》是一部对《史记》逐篇进行分析和评议的著作,本文从李景星对每篇的具体分析和评议出发,从文学角度探寻其对《史记》的篇什架构、对比情境和脉络统一进行评议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发掘其价值,最终达到对《史记》内容加深理解的目的。
关键词:《史记评议》;文学评议;架构;对比;脉络
谋篇,亦即布局,指的是具体篇章的组织。具体说来,也就是确立文章的基本结构,对内容层次进行恰当的安排,以有利于思路的展开。这既包括外在整体形式的架构,也包括内部各层次间的照应和贯通。李长之先生说:“《史记》一部书,就整个看,有它整个的结构;就每一篇看,有它每一篇的结构。就像一个宫殿一样,整个是堂皇的设计,而每一个殿堂也都是匠心的经营”【1】。《史记》对具体篇章的组织,就是司马迁匠心独运的体现。
一、《史记》之篇什架构
架构,即结构。它是文章的骨架,也能体现作者深层意识形态的选择。文章就如一个有机体,从篇章以至字句,莫不有其结构。结构法式确立,然后文章的内容才能顺利地表达出来。但是,结构法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史记》130篇,每一篇都自成一个独立的体系,李景星联系每一篇的具体内容,对每一篇的结构都作出了简洁明晰的评论。
总的来看,文章大的结构不外乎三层:开始、中间和结尾,正如《文心雕龙·镕裁》篇所讲的:“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2】。这里的“履端于始”、“举正于中”、“归余于终”,就是开始、中间和结尾的意思。李景星的评议并非完全依照刘勰所提出的“三准”要求,但他在形式上还是抓住了篇章的大结构,而且尤其注重对开头和结尾进行评议。
首先,李景星重视揭示《史记》篇章开始的提动作用。例如:“开首‘欲以并天下五字,已提动通篇。”(《秦始皇本纪》)
其次,他也重视篇章结尾的收束作用。例如:“开首引用《尚书·尧典》,……而以‘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为山川神主句作一收束。”(《夏本纪》)
最后,从整体上评议文章的篇章结构,体现《史记》文章章法之严密、结构之完整。例如:“篇内叙梁王,先叙代、梁二王以清头绪,后叙济川四王以为收束,章法严密之至。”(《梁孝王世家》)
《史记》所记事绪繁多,但通过李景星的一番分析,便觉得叙次明晰、豁然开朗了。
另外,在人物传记中,不同人物的前后出现,也构成篇章的结构框架。例如:“《孟尝君传》中间叙孟尝君事,而以田婴、冯谖附传分寄两头,章法最为匀适。合观通篇,又打成一片,如无缝天衣。盖前叙田婴,见孟尝君之来历若彼;后叙冯煖,见孟尝君之结果如此。”(《孟尝君列传》
二、《史记》之对比情境
文章主旨之凸显,文气之遒劲,经常会借助于情境对比的设计来实现。所谓情境之对比,指作者处理情感或意象的时候,相对列出相异甚至相反的事实或者情境,使之相互映衬,以资比较,达到相反相成的表达效果。其表现形式大致有四:或是结构的对列,或是内容的对照,或是写作技巧的相对运用,又或是表达效果的相对体现。在《史记评议》中主要体现为后三点。
第一,内容的对照。
《史记》有些篇幅内容多,记事杂,篇幅长,但却有一定的规律,即前后内容相对照,李景星的评议就是抓住这个特点,化长篇大论为简单的几段对照,使人一目了然。如:“《南越传》以简括胜,前路写南越之强,如睹一隅负固之势;后路写南越之弱,备详四面进兵之状。”(《南越列传》)
第二,写作技巧的相对运用。
1.虚实
这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基本技法之一,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中也运用得比较多,这里用来评论文章的写作技巧。清代恽寿平的画论称:“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虚灵;今人有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而愈不厌”【3】。文章亦然,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虚实相生,文境即灵活多姿。如评《穰侯列传》的写法,李景星用“避实击虚法”来概括,本篇主要写穰侯的“贵极富溢”,不以实写,而是以他辞他人形容、陪衬,使文章灵动生色。再如评议《季布栾布列传》:“通篇多从虚处著笔,文势十分灵活。《季布传》叙周氏,叙朱家,叙曹丘生,皆是叙季布。其正叙处不过折樊哙、对文帝两节耳。《栾布传》叙彭越,叙藏荼,叙燕、齐立社,皆是叙栾布。其正叙处不过奏事彭越头下及自称数语耳。”(《季布栾布列传》)
2.明暗
本来指绘画中色彩浓淡的配置和表现,“画有明暗,如鸟双翼,不可偏废,明暗兼到,神气乃生。”【4】体现在文章中,则是内容的显隐和笔法的直曲。正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所说:“文之善于抒理者,显者微之,微者显之,此之谓也”【5】。李景星的评议,也注重运用这种技巧来表现文章内容。例如:“有明应处,如‘此岂非天邪?非天命孰能当之等句是;有暗写处,如‘吕太后以重亲故,欲其生子万方,终无子;‘窦太后欲置赵籍中,宦者忘之,误置代籍中;‘陈皇后求子,与医钱凡九千万,然竟无子等处是。”(《外戚世家》)
3.轻重
主要指笔法而言,一般与文章内容的详略或重要与否有关,详者多用重笔,略者则多用轻笔;重要的信息则重笔揭示,一般的信息则轻描淡写即可。具体的评议如下:“叙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事,特用重笔提揭,以吴通中国,始于巫臣,故谨著之。”(《吴太伯世家》)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种主要的写作技巧以外,李景星《史记评议》中还有以下几篇,也是从技巧相对运用的角度来分析和评议,例如:“而于其中又插入魏勃事、路中大夫事及纪太后嫁女等事,忽而正写,忽而旁写,忽用重笔,忽用闲笔,如千军万马中有整辔从容之乐,自非才力富足,那能办此。”(《齐悼惠王世家》)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李景星对《史记》中写作技巧相对运用这一特点的把握十分精到,他的分析评议也很具体到位。技巧上的这种对比,经过李景星的一番分析,可以使读者对《史记》各篇的人物和事件有个更清晰的认识。endprint
第三,表达效果的相对体现。
1.详略互见
首先,一篇之中,详略是相对而言的,有详便有略。李景星对每一篇进行评议,一般都会指明哪些是详写的内容,也即是篇章的主要内容,如:“三层之叙述,尤以文公事迹为特详,几占全篇三分之一。缘文公为霸主,是晋国前后最出色人物,故郑重述其事。譬如长江大河,此是中流盛处,越有波涛起伏,乃越显得源流长远。”(《晋世家》)
其次,不同篇章之间,详略是因为“互见”,即“互见法”。一般是为了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如:“燕之卒亡,亡于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而此篇不详载者,以有《刺客》各传在,世家可但提纲要,不必复叙也。”(《燕召公世家》)
2.反正相形
即正对、反对,或正衬、反衬。李景星的评议比较全面,既有人物之间的“反正相生”,也有事件之间的“反正相对”。具体分析如下:“《季布传》后附季心、丁公,亦以反正相生,映带成趣。”(《季布栾布列传》)
此外,反正相形也可以表现为二者之间的同异,如:“至其首尾,又与《彭越传》作反正映。彭越渔大泽,黥布输丽山,其出身同;彭越未免乞怜,黥布到底强劲,其结局异。”(《黥布列传》)
写其出身同,是正对;写其结局异,则是反对。
3.奇正相生
文章之妙,不外奇正。奇正者,本兵家之说,如《田单列传》赞语曰:“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正是规矩方圆,欲部伍分明;奇是不为法度所缚,不以常律,不由轨道,纯乎神明之运。表现在文章中,正一般指直接的表现,奇则突出从他事转入,不以常规,出人意料。具体评议如:“《荆世家》叙刘贾之功,凡分五层,俱用重笔。《燕世家》叙刘泽之王,全在‘田生说张卿一段,虽亦分五层,而笔笔轻活,与前半叙次有奇正相生之妙。”(《荆燕世家》)
有些时候,一篇中会出现多种表达效果,经过分析,使读之者望之了然,印象深刻,如:“叙管仲则曰:‘富拟于公室;叙晏子则曰:‘以节俭力行重于齐,乃反正相形法。叙管仲于任政相齐后,连写数行;叙晏子于既相齐后,只用数语,乃详略互见法。《管仲传》内附传鲍叔,《晏子传》内附传越石父,乃奇正相生法。”(《管晏列传》)
三、《史记》之脉络统一
结构体现了文章这个有机体外部形态之完整,而脉络则是其内在本质统一性的表现。何谓脉络?脉络,本指人身的经络,引申为事理或文章的线索条理。体现在文章中,指一篇之中,其前后中间互相呼应,互相联合处,即文之脉络。脉络统一,文章才能神气畅通,往来无滞,正如《文心雕龙·神思》所谓:“贯一为拯乱之药。”【6】
脉络,又称“筋脉”,“须知‘脉之一字,按之始见,不按之无见也。大家唯太史公文,筋脉最灵动,亦最绵远。”【7】正因为“脉”要按之始见,因此前人就总结了许多的方法和概念,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提到的关于脉络统一的相关概念主要有:伏应、照应、侧笔、线索等。
1.照应
照应,同照映。《文心雕龙·章句》篇曰:“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8】此即首尾照应之说也。《史记评议》中相关的评议有:“起首曰‘能得人,结尾曰‘能得士,首尾照应,尤一篇扼要处。”(《田儋列传》)
这是最简单照应方法,即前后内容首尾照应。还有以官职作前后照应,如对《樗里子甘茂列传》一篇的分析和评议;以人物作前后照应,如《卫康叔世家》一篇后面多次提到康叔和前面照应。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照应,是开头、中间和结尾俱应,称之为“常山之蛇”。这本来是一种兵法,来源于《孙子兵法·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9】宋代陈善在他的《扪虱新话》中将其比之为文章之法,认为文章“婉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10】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多用此法评议《史记》相关文章,如:“尤妙者,中间连引伯阳甫等言,曰‘周将亡矣,曰‘周亡矣,曰‘祸成矣,以叹息为叫应,使通篇骨节皆灵。正如常山,率然击中间则首尾俱应。”(《周本纪》)
2.相应
相应,和照应意思相近,只是突出后面内容对前面的附应,如:“末后又云:‘诸侯皆曰“桀宋”、“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与篇首数‘纣字遥遥相应,章法绝佳。”(《宋微子世家》)
3.伏根
这正与“相应”对照,是为了突出前面内容对后面的提动作用。如:“开首提出‘好刑名之学,已暗为下文诸‘法字伏根。”(《商君列传》)
一般情况下,有伏根就应当有照应,这样才显得文章章法的严密。如:“乐毅出处本末,尽在《报燕惠王》一书。故太史公之传乐毅,即以此书为主。前半叙事,步步为此书伏根;后半叙事,处处与此书照映;赞语引蒯通、主父偃事,又遥遥为此书证明。”(《乐毅列传》)
4.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在叙事性作品情节发展中的脉络,线索即等同于脉络,它将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都串联起来。线索的分类很多,有的以时间为线索,有的以地点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等等。李景星在《史记评议》的分析中,善于以人物为线索。如:“《张丞相列传》又是一格,传以‘御史大夫、‘丞相为线索”。“(《魏其武安侯列传》)以宾客为线索”等等。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李景星还提到另外一些脉络统一的方法,如评《陈丞相世家》的一意贯串:“《陈丞相世家》‘谋字最重,中间借魏无知口中说出‘奇谋之士四字,是一篇点睛处。前后若‘用其奇策,卒灭楚;‘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层层点逗,不一而足。篇末又借陈平口中结出‘阴谋二字,而于赞语又总收之曰:‘非智谋孰能当此者乎?一意贯串,绝妙章法。”(《陈丞相世家》)
评《伯夷列传》的人物脱卸相引:“篇中脉络分明,节节可寻。前路从舜、禹引出许由、随光,借许由、随光陪出太伯、伯夷,然后单落到伯夷。纡徐委蛇,闪侧脱卸,中间有许多曲折层次。”(《伯夷列传》)
注释:
【1】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255.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43.
【3】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8-389.
【4】郑午昌.中国画学全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88-389.
【5】[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82.
【6】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495.
【7】[清]林纾.春觉斋论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80-81.
【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570-571.
【9】骈宇骞、王建宇、牟虹、郝小刚译注.孙子兵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83.
【10】转引自元末明初陶宗仪编纂的《说郛》[M]第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7.
作者简介:王敏(1982—),女,汉族,籍贯:陕西,单位:长安大学兴华学院,研究方向:文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