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昭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有了兴趣,人的思维也最活跃。所以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学好数学也就不难了。现在我把自己近年来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整理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愉快导入新课,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的新颖生动,能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觉得有趣。比如,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巧妙地编了个故事:“有一次,小燕子同大白鹅比赛数数,小燕子飞快地念:‘1、2、3、4、5—l0,‘l、2、3、4、5—10,而大白鹅不慌不忙地叫着“二五一十,结果大白鹅赢了。同学们,你们知道大白鹅用什么方法数吗?今天我们学的乘法的初步认识就教你们学会这个本领,你们愿意学吗?”这样把数学知识寓于有趣故事之中,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心神愉快地学习数学知褒,从而唤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质疑情景,产生学习兴趣
创设质疑情景正是为了让学生亲临其境,激发其探索求知的欲望,引起学习的兴趣。在教中学,我经常有意识地创设问题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人新情境中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在头脑中形成“悬念”,以疑激趣,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索知识,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时,我在上课前先剪好一面学生熟悉的少先队中队旗模型,并在上面标出中队旗实际的长度。上课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这是你们自己的队旗,现在谁能用多种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来?老师就把这面队旗送给他。”这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带着急切的心情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索,他们绞尽脑汁纷纷在练习本上画呀、算呀,很快就有学生说:“把中队旗分成上下两个梯形来计算面积,然后再加起来,结果是0.42平方米。”也有的同学说:“把队旗先看成是一个长方形,算出它的面积,再减去旁边上的那个三角形面积,结果也是0.42平方米。”也有的同学会说:“把队旗先看成是一个小正方形,再加上边上的两个小三角形,结果也是0.42平方米。”学生想出的方法一个又一个,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
三、加强直观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如果教师单纯用语言来表达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还应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活动,学生在进行操作和答问中。弄懂算理。他们在搬弄具体事物时,思维易于发散,印象极其深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节时,(在上课前先让学生准备好三种类型的纸三角形各一个)上课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三个纸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请你们要好好利用自己手中准备好的纸三角形。”问题一提出后,大部分同学就会纷纷拿出量角器,在准备好的三个纸三角形上置起来,通过量、算后同学们就赶紧报告说:“老师,三个纸三角形的内角相加都是180度。”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看看手中的三个纸三角形的形状,并把它位置改变,再去置、算,这样学生又迸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化。其内角之和都是180度。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就掌握了课本上抽象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四、重视引导观察,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必须经过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遵循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将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比如,在教学“比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内墙上的中国和世界地图,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到比例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博大,他们的情感也得了到熏陶。
五、鼓励实践应用,拓展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鼓励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之中,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有更深更广的兴趣。例如,学习“长度单位”后,让学生为自己编制一张身体成长表,把每学期增加的身高、体重写上去,既了解了自己身体成长过程,又把数学知识用到了实处。又如,学习了“小数”之后,可让学生到商店去买东西时先看标价后再付钱,直接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