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仕
所谓质疑,就是人们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按常规推理或原有思维定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提出疑问的心理过程。它的最大特点是,人们怀着渴望求知的心情,对某个问题探个究竟,促使人的智力活动日渐丰富。古人云:未解之惑,未知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的产生是探索的开始,学若无疑,哀莫大于思维僵化。朱熹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人类打开宇宙大门的金钥匙。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创新型人才成了社会追逐的对象.而创新型人才最高贵的品质就是具有质疑精神.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质疑精神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锻炼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敢于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敢问
根据心理学理论表明,每个孩子开始都是对世界上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所以“提问,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头脑中都有数不尽的问题。应该说,随着他们接触到的社会面越宽,信息量越大,产生的疑问应该越多,提问的能力也越强。但我们面对的学生却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多,头脑中的问题却好像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冷漠、呵斥、嘲笑。有些学生对提问感到难为情,渐渐地不敢问、不想问,最后就发展到不会问。这都是长期以来不良的课堂教育所造成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努力创设师生间民主和谐的气氛,并建立起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关系,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敢说敢问,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让学生想问
马卡连柯指出:“教师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的外部环境。”在教学中,教学情境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激发学生探“曲径通幽”之求知欲,培养学生质疑品质。问题是学生夯实基础、形成能力的原动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疑问,并形成一种想解决该问题的冲动,为此就情不自禁的提出自己疑惑或想提出的问题来,同时有想与大家分享的欲望。这就是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来。如果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情感状态同本节知识所揭示的方法有差距或矛盾一旦被诱发,就易产生疑惑,从而提出问题,并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要启动学生思维,必须善于激疑,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三、鼓励学生质疑,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让学生爱问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相信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也可能会失败,要允许学生质疑“出错”。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教师善问只是为学生树立了“问”的榜样,而“善待问”才为学生的质疑提供了可能。要采用语言的激励、手势的肯定、眼神的默许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畏惧错误、不敢质疑就是放弃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消除自卑心理,毫无顾忌地勇于质疑。作为教师,让学生闭嘴很容易,但让学生张开嘴说和问则不易。学生只有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下,才有可能变得越来越爱问。
四、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培养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耐心地进行启发、引导,教给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提问水平。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启发和引导:1.针对课题进行质疑。如出示“角的认识”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等。2.针对关键字词进行质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规律、性质、定律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质疑。3.在问题解决后进行质疑。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学生可自我质疑:用这种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4.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质疑。如在学完“分数基本性质”后,学生知道了分母不能为0,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分母不能为0呢?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问,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同时,我们教师要教学生会说。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一把,送一程。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并进而达到问的巧,问的精,问的新,问的有思维价值。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学生的质疑能力有高有低,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呵护,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和提高,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努力下,一定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