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旭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环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更应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特点,在实施新课标十年的时间里,我深刻的体会到创设生动有趣的环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如何在课堂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课堂教学的潜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呢?我的做法如下:
一、重视情感培养,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明确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有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对你有感情,就特别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实施课改后,有的教师感觉课堂效果不明显,即使这些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都忽略了一点:新课标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的紧密配合。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果教师做不到“正己、敬业、爱生、奉献”,甚至打、骂、学生,就谈不上有师德修养。学生就会因此厌恶,甚至鄙视你;其次,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要面带笑容,满怀激情地走向课堂,以自身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教师要欣赏,要爱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努力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最后,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师生关系的平等。教育学家斐斯洛夫说:“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只要你把心交给学生,学生也会把心交给你。
二、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创设生动有趣课堂教学环境的关键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这一理论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应用问题选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1.运用教材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题,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来学习数学。本次新教材的编写中,选择了许多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找到相应的实物或者模型,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把生活经验提炼为数学知识,充实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一直坚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
(1)写数学日记。写数学日记就是要记录下生活中的数学,而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记录、越来越体会到数学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写数学日记,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因为数学日记是在课外完成的,所以一些费时的或课内无法完成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把自己的活动过程、结果写在日记上,教师借以检查学生的能力、水平。
(2)开展实践活动课。课堂上教师要用好单元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例如在学完三角函数这一知识后,我要求学生小组进行分工,小组中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数据的纪录,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用不同方法计算等等。这样的活动课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并产生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好数学”的心理。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创设生动有趣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手段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提出要改变学生过去那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合作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下与小伙伴们一起合作学习,消除恐惧心理,并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分组学习,他要求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学习、表达的机会,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分组。小组合作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首先要在组合时,对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基础知识、学习能力、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再配成若干“功能”合作小组,小组人数通常4~6人为宜。每个小组必须要水平较接近,组员之间以合作为主,竞争为辅。
2.合理分工。组员之间决不允许存在个别偷懒或无人关心的现象。虽然组内的不同学生在基础知识、智力、性格、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我们希望学生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取长补短,智能互补,但是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就出现了小组内口头表达、组织能力强的学生独占了合作空间的局面,其余的学生就成为旁听者这就造成了个别同学偷懒、没人理的现象。
3.自由发言。许多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上课喜欢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安安静静地听,并认为这就是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体现。其实,中小学生在安静听课的环境下只能保持全神贯注大约10到15分钟,如果总叫他老实的坐端正,只会造成他上课开小差,怎么还能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呢?而且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点个别同学回答问题,这样得到锻炼的总是少数几个,无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也这样要求学生,那么小组合作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教师不妨让课堂“吵”起来,“乱”起来,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勇于发言,得到发言的机会,不要怕影响课堂纪律。只要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积极尝试,我们的教学质量还愁无法得到提高吗?
总之,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实验中,我们教师还应该多探索,多研究,多学习,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环境,使他们爱学、会学数学,从而全面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