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理逻辑 疏通文言叙事

2015-05-15 18:54汪克义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情理文言散文

汪克义

摘 要:古代散文阅读在高考中被空前的予以了突出和强调,学生由于积累匮乏的原因,在古代散文的作答上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有效提高其应对的能力,便是我们老师不断求索的问题。针对学生的这种现状,本文从散文一般的特征入手,分析古代散文叙事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散文“叙事”的逻辑层面,分析“事理”在散文中的一般体现,以此高效指导学生古代散文的阅读过程。

关键词:文言叙事;情理逻辑

翻阅几年的语文高考,不管是全国卷命题,还是省市自主命题,古代散文考查空前的被予以了突出和强调。细细揣摩,不难发现,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有二:一是分值很高,就文言最为基本的能力翻译而言,包括古诗词在内的题目,分数达30分,不可小觑;二是学生阅读能力相对比较低下。我们知道,古代散文的阅读,重学生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的考查,考试之所以特别强调古代散文的重要性,与语文教材突出古代散文的地位是息息相关的,由于积累匮乏的原因,考试确实给我们学生带来无尽的痛苦与悲哀,可事已至此,我们能做的,也只有是面对。忆往昔,文言阅读大考也难觅其踪迹,因循守旧,循规蹈矩,大家就这样不进不退,不温不火了。

考试之所以强调古代散文的地位,是教育目的的必要要求,是社会重视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更该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在需要。这种以文字形式记录并传承文明的形式,在今天,本就应该要予以重视。泱泱古国,文化艺术精深博大,这里就古代散文阅读的情况作些简要分析,以其增进学生对它的认识和理解。

一、古代散文的一般特征——叙事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在古代散文中,它是一种比较常见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它以事情的叙述为主,有时候加以简单的议论和抒情,古代散文的诸多名篇,基本遵循了这一特征。

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苏武传》,《张衡传》皆符合上述特征,又如兼有议论特色的《过秦论》,《六国论》,游记样式的《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再如一些古诗,《归园田居》,《孔雀东南飞》等,都有明显叙事特征。叙事在选修教材中更是不胜枚举,不一而足。陆游的《过大孤山小孤山》,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韩愈《祭十二郎文》,司马迁《项羽之死》,杜牧《阿房宫赋》等等,叙事这一特征也绝对是显而易见的,并且,这些篇章已经占了选修教材内容的相当大的比重。

我们再去看看教育部推荐给高中学生阅读的古代散文作品,如诸子百家的《论语译注》《老子译注》《孟子译注》《庄子译注》,《史记》《汉书》等,《二十四史》选本,《古文观止》,国学经典篇章《诗经》、《离骚》、《国语》、《左传》等,这些作品,大多数篇章里叙事的特征也是非常突出的。

由此可见:叙事是古代散文的一个突出特征。既然是叙事,那么,在文本的表述过程中,就应该有叙事的一般特点,如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在阅读文本之时,特别是高考选读的文言作品,如果我们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我们就很容易知晓这篇文章所要叙述的内容了。

二、古代散文的一般逻辑——情理

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逻辑是什么的问题。逻辑就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或行动。古代散文的一般逻辑,就是指古代散文在叙述过程中遵循的事物或者事理的内部联系及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特点的内容或者是规律。

古代散文长于叙事。那么,古代散文也就应该具备叙事的一般特征,这里不再对叙事做什么分析,只是要在叙事的前提下,就文言翻译的过程,在情理上,做一点具体的探讨,以解决学生文言翻译这个无比麻烦而又十分苦恼的问题。

下面以2013年全国高考卷Ⅰ卷古代散文(《明史·马文升传》)为例,谈谈古代散文翻译过程中情理这个逻辑的具体运用。

第一,从题目上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既然是人物方面的传记,必然有叙事文本里该显现的内容,比如时间、地点、事件等。哪个时间,哪个地点,哪些事情?结果怎么样?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如何评价?这些信息的提取,只需学生泛读文本,大致浏览相关题目,便可以把握其相关。上述内容本与叙事关系密切,可在这里,它却是我们文本翻译必须弄明白的东西,定不可忽视。

第二,内容梳理过程。其实就是文本翻译的过程,它涉及很多考题,作用非常重要,必须要落实到位。如第4题 A项“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如果将“登”作大致解释,一般与“升职”“提拔”相关。但从情理上分析,进士不是官职,谈不上升职,情理的运用,可见一斑。我们再看C项“振巩昌、临洮饥民。”我们根据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合情境合事理的推断:“振”就应该是“赈”的意思。如果将“振”说“振”,成“振动”“共振”之意,那文本的翻译就不通顺了。

我在这里所说的“情理”,其实质就是叙事内容及叙事过程中所遵循的的规律。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难免有很多生字词语解决不了,如果我们能够从内容的前后联系,从事理的逻辑层面,从大家的积累认知,从字体构成会意等方面作合符事理逻辑的推断,这不失为阅读文言作品的一个有效方法,绝不可因为那是无中生有而产生错误的想法!

三、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积累

语文与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语文特别强调积累的重要。泛泛而谈,什么都差不多,我们知道,失之毫厘,那结果一定是谬以千里!

语文它强调积累,文言的阅读它更强调积累。

上面介绍的方法,对古代散文的阅读而言,也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如果学生将知识的积累予以轻视,进而大谈方法重要,那必然是舍本逐末、贪小失大。

识记相关文言知识,比如常见的文言词语,考纲给我们规定了180个文言实词和20个文言虚词;文言句式也要了解一些,比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词短语,判断句式等等;我们还得多去读一些经典的文言篇章,特别是教材上要求大家阅读的篇目,同时,还应该关注课外的其他作品,比如《汉书》《史记》《左传》等等,尽量将自己的视野开阔,尽量把自己阅读文言作品的的感觉找到,多思多练,最终形成阅读文言的能力,如果那样。作业的过程,不外乎就是个时间的问题。

“熟能生巧”是说经常练习,做起事来,就能找到窍门。的确,只要我们多去阅读,多去思考,勤于琢磨,我想,文言的阅读,我们也一定能够成竹于胸!

参考文献:

[1]《古代写人记事散文的审美特征及表达效果》董长民。《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3期.

[2]《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白桦。中学语文在线。www.ywzy8.com.

猜你喜欢
情理文言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主持人语:情理与法律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知真求通中的情理交融——基于历史阅读的情感培养为案例
法外开恩:郑继成刺杀张宗昌案中的情理、法律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