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祝华,邝艳云,黄伟珠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内科,广东 珠海 519125)
糖尿病是我国临床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且常年居高不下。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患者自我护理和对血糖的控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若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患者可能出现如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2],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约有12%的患者并发糖尿病足,其中有约7%的患者因此而截肢。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进行科学的自我护理和保健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我院通过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即将相关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选择我院2012 年1 月~2013 年5 月年收治的1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36 ~78 岁,平均(64.51±8.22)岁,其中男98 例,女78 例,排除具有严重内科疾病、腿部疾病的患者。将176 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8 例。干预组患者年龄37 ~75 岁,平均(63.41±8.36)岁,其中男46 例(52.27%),女42 例(47.73%),对照组患者年龄36 ~78 岁,平均(65.17±8.27)岁,其中男52 例(59.09%),女36 例(40.91%),其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不同的护理方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患者则采用自制护理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干预、健康教育、饮食和运动干预、服药干预以及不良反应干预措施。两组患者入院后即实施血糖监测,并于护理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定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两种量表均包括20 个条目,选项以4 级评分,其中SAS 评分标准包括50 ~59 分为轻度焦虑,60 ~69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 评分标准包括53~62 为轻度抑郁,63 ~72 为中度抑郁,72 分以上为重度抑郁。生活质量测定量表(EORTCQLQ-C30)共30 个项目,内容包括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6 个方面的评定,满分为0 ~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2.2 护理方法:常规护理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法,而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如下[3-7]:①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心理状态评估,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对其出现不良情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排解。②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模拟教育的方式,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药物的使用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③饮食和运动干预:指导和监督患者合理安排饮食搭配,严格执行低糖、低脂、低盐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标准,并进行积极有效的运动,选择科学合理并适合的运动方式,控制体重或减重达到理想的标准。④服药护理干预:指导和监督患者的遵医行为,让患者建立按时服药、准确服药的习惯。⑤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糖尿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讲解,强调控制血糖的重要性,并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预防措施进行教育。
2.1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 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将患者入院后的血糖监测值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其结果见表1。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 血糖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定结果比较:将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的SAS 和SDS 评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护理干预组患者SAS 评分和SDS 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定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于治疗后进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定,其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患者治疗后的在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6 个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 血糖(mmol/L)护理干预组88 7.18±1.42 8.44±2.21常规护理组88 9.45±1.57 12.34±2.56 t 值 9.356 10.369 P 值0.000 0.000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定结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定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SA疗S后 t/P 值 治疗前 治SD疗S后 t/P 值护理干预组 88 46.82±13.15 40.36±9.55 2.215/0.042 51.19±9.73 40.23±8.34 2.983/0.031常规护理组 88 45.69±12.29 52.67±9.72 2.234/0.041 50.06±5.56 51.57±8.47 1.119/0.131 t 值 1.245 2.096 1.346 2.167 P 值0.117 0.045 0.113 0.042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定结果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定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 身体功能 角色功能 情绪功能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总体生活质量护理干预组 88 77.32±12.45 72.39±9.37 71.62±9.49 74.79±10.45 70.66±10.06 75.53±12.48常规护理组 88 59.89±12.34 56.34±10.15 52.69±9.89 54.36±8.75 52.19±10.37 52.95±11.23 t 值 12.162 13.117 15.163 13.875 12.879 15.103 P 值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糖尿病是目前我国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病发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习惯均有严重的影响。而相关研究认为[4],糖尿病属于一种应激反应,患者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其升糖激素分泌的增加,使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影响对血糖的控制。而不良情绪主要为焦虑、抑郁,其病因主要与患者对糖尿病认识的缺乏而产生恐惧等有密切关系,同时由于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记忆力和理解力均较年轻人有所减退,因此常规一过式的教育模式并无法使患者完全掌握相关知识和自我护理措施[5-6]。
由于糖尿病为长期的慢性疾病,影响着患者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无法自理,身心均收到严重的困扰,由此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7-8],对此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显得尤为的重要,而对已出现相关不良情绪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才是舒缓和排解患者情绪障碍的有效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入院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而经不同护理模式的护理后,护理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而常规护理组患者则较入院时有所增长或变化不明显,两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提示心理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其次针对患者出现不良情绪的主要原因,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治疗原则以及服药方法进行广泛的普及,同时严格监督患者的饮食、运动和遵医行为的实施,其中饮食方面尤其应注意对谷物、肉类、油类的摄入应定时定量,加强对优质蛋白和粗纤维的摄入,尽可能的少食多餐。同时对糖尿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讲解,并对预防措施进行普及。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即进行每日血糖监测,并于结束治疗后对其血糖控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组患者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均得到有效的控制,并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并且在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上,护理干预组患者在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6 个方面的评分上,也表现出较常规护理患者明显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循证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心理不良情绪的疏导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积极的作用,可推广临床使用。
[1] 陈绍会,陈 红,江 秀.循证护理干预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6):17.
[2] 孙 伟,朱江勉.胰岛素泵治疗老年2 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09,7(3):281.
[3] 杨冬梅,赵霄霞,刘海英.人性化护理在内科中的实施及其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121.
[4] 孟朝琳,李明子,纪立农,等.北京市1151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505.
[5] 金顺华.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09.
[6] 石 涛,刘爱萍.社区干预对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8(6):121.
[7] 苏丹红,欧阳萍.2 型糖尿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3):1635.
[8] 魏红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