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丽,雷 鸣,郑睿东,周立平,龚方秀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虽然目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发病中的作用虽无定论,但是研究多倾向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慢性炎症反应,会引起或者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rine,Hcy)是一种含硫基氨基酸,具有细胞和基因毒性,众多实验及临床证明Hcy与心血管栓塞性疾病密切相关,高Hcy血症被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新的独立危险因素[2]。本研究通过观察159例幽门螺杆菌感染冠心病病人血清Hcy水平的变化,同时结合Gensini评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Hcy水平以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在常德市两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15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72例,年龄(63.7±12.5)岁。冠心病诊断均符合1997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及诊断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肿瘤、免疫性疾病、消化道疾病、肝肾疾病、近4周内无感染和服用过抗生素且半年之内未服用维生素、叶酸等影响血清Hcy浓度的药物。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包括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均予以记录。
1.2 方法
1.2.1 病变程度Gensini评分 所有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技术,造影结果由经验丰富的心脏介入专科医师判定,以目测法评估病变部位性质及狭窄程度。主要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如对角支、钝缘支)直径有≥50%的狭窄即诊断冠心病。采用改良的Gensini评分系统:在冠状动脉8个主要节段中,将每1个节段中最重的狭窄病变计入评分系统,并对其中病变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评分:无任何异常为0分,狭窄1%~49%计1分,狭窄50%~74%计2分,狭窄75%~99%计3分,闭塞(100%)计4分。各段评分之和为该病人的总积分。
1.2.2 分组 所有受试者均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并根据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将病人分为Hp感染组和非Hp感染组;根据改良的Gensini评分对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将Hp感染冠心病病人分为3组:轻度狭窄组0分~7分(27例),中度狭窄组8分~14分(35例),重度狭窄组>14分(21例)。
1.2.3 检测方法 采用14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呼气试验药盒及HUBT-01A型呼气试验检测仪为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步骤检测Hp感染情况;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采用循环酶法使用罗氏Modular DP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2.4 疗效观察 从Hp感染组冠心病病人中随机抽取69例,该组病人给予常规治疗:一般治疗、硝酸酯制剂、镇静剂等(均非介入治疗),暂不用抗生素、铋剂和抑酸剂,1周后检测Hcy水平。病人继续给予抗Hp治疗,所用药物:阿莫西林1.0g口服,每天2次、克拉霉素0.5g口服,每天2次、奥美拉唑20mg口服,每天2次;联合治疗1周后检测血清Hcy水平,评价用药后的疗效。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 冠心病病人Hp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血清Hcy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冠心病病人Hp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血清Hcy水平比较(±s) μmol/L
表2 冠心病病人Hp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血清Hcy水平比较(±s) μmol/L
组别 例数 Hcy Hp感染组83 24.27±8.91非 Hp感染组 76 15.23±6.01注:t=7.555,P<0.01。
2.3 Hp感染冠心病病人血清Hcy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Hp感染冠心病病人血清Hcy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其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进一步LSD-t检验,3组间两两比较,血清Hcy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Hp感染冠心病病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血清Hcy水平比较(±s) μmol/L
表3 Hp感染冠心病病人不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血清Hcy水平比较(±s) μmol/L
组别 例数 Hcy 27 17.16±7.76中度狭窄 35 25.06±8.89重度狭窄 21 35.93±10.52注:F=25.756,P<0.01。轻度狭窄
2.4 Hp感染冠心病病人抗Hp治疗前后血清Hcy水平比较(见表4)
表4 Hp感染冠心病病人抗Hp治疗前后血清Hcy水平比较(±s) μmol/L
表4 Hp感染冠心病病人抗Hp治疗前后血清Hcy水平比较(±s) μmol/L
时间 例数 Hcy 69 23.56±8.81治疗后 69 20.87±7.07注:t=1.988,P<0.05。治疗前
近年来Hp感染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长期Hp感染能引起胃黏膜萎缩和运动障碍,壁细胞损伤后作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关的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从而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及维生素B12和叶酸吸收不良;叶酸水平不足,能够抑制甲硫氨酸合成酶的活性,使5-甲基四氢叶酸的甲基化作用丧失,促进Hcy在体内异常积聚,导致高 Hcy血症[3-5]。本研究发现,在排除了性别、年龄、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已知的传统高危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后,冠心病病人Hp感染组血清Hcy水平高于非Hp感染组(P<0.01)。提示,Hp感染与血清Hcy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Hcy水平而在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高Hcy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6,7]。血液中Hcy水平升高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对动脉壁内皮的氧化损伤、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和迁移,促进脂质代谢紊乱,诱导氧化应激及炎症,诱发凝血酶的产生及血小板聚集等途径启动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8,9]。本研究结果显示,Hp感染冠心病病人血清Hcy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呈递增趋势,其中重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与钟白云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Hp感染可能通过升高血清Hcy水平增加冠状动脉血管损害程度。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对Hp感染冠心病病人进行抗Hp治疗1周后,其血清Hcy水平明显下降,治疗前后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推测,抗Hp治疗可以通过降低血清Hcy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综上所述,本研究进一步证实Hp感染可能通过升高血清Hcy水平来增加冠状动脉血管损害程度,从而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抗HP治疗可以降低血清Hcy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1] 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2.
[2] Celik T,Lyisoy A,Yuksel UC.Possible pathogenetic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ardiac syndrome[J].Int J Cardiol,2010,142(2):193-194.
[3] Sung JJY,Sanderson JE.Hyperhomocysteinemia,helicobacter pylori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Heart,1996,76(4):305-307.
[4] 常娜,鲁广秀,张建磊.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01):69-70.
[5] Sehroecksnadel K,Frick B,Wirleitner B.Moderate 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immune activation[J].Curt Pharm Biotechnol,2004,5(1):107-118.
[6] 宋艳东,张京梅,王苏,等.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8(5):580-582.
[7] 王升,韩清华.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3):297-298
[8] 雷鸣,吴建华,汤兰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9):2589-2592.
[9] Zhang D,Chen Y,Xie X,etal.Homocysteine activates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Hs by DNA dcmethylation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in endothelial cells[J].Mol Cell Cardiol,2012,53(4):487-496.
[10] 钟白云,李腊秀,廖经忠,等.同型半胱氨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2):1802-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