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毓,万宏伟,侯燕文,沈 莹,黄 蓉,孙 思,陈 燕
母乳喂养是为婴儿健康生长与发育提供理想食品的一种无与伦比的方法,它也是生殖过程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母亲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1]。尽管母乳喂养已经受到各个国家和母亲的认可,但国内外母乳喂养普遍存在喂养时间短、纯母乳喂养率低的问题。世界范围内仅有少于50%的6个月内婴儿得到纯母乳喂养[2]。2009年我国8省市4个月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39.0%[3],上海某社区婴儿在4个月、6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33.0%和22.8%[4],远达不到WHO提出的母乳喂养要求。因此,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并延长母乳喂养时间是保证母婴健康的重要任务。中断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有不可或不易干预的变量如母亲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生理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5,6]及不可更改的社会人口学因素,以及可干预变量包括如母乳喂养自信心[7]、母乳喂养知识态度[8]以及从重要他人方面所得到的支持[9]。医护人员应从可干预变量着手设计护理干预方案切实提高母乳喂养率并延长喂养时间。通过文献回顾该课题引入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重要他人的支持、知觉控制力可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行为结果,通过对母乳喂养的干预,以期提高母乳喂养率。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1 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某妇婴保健院为研究场所,选择2013年9月—2013年12月孕晚期孕产妇283例为研究对象,取得受试者知情同意。入选标准:初产妇,年龄≥20岁,孕37周,无精神疾患,具备基本沟通及读写能力。排除标准:特殊原因影响母乳喂养实施者(高危妊娠、新生儿有先天性缺陷)、不能接受电话随访者。将纳入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年龄(29.62±3.39)岁,新生儿体重(3 495.44±436.54)g;对照组年龄(29.02±3.76)岁,新生儿体重(3 382.85±404.97)g,两组产妇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 例(%)
1.2 方法
1.2.1 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包含态度、重要他人支持、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及行为5要素,该理论认为态度、重要他人支持、知觉行为控制愈正向,其行为意向愈正向,就愈易促成其行为的产生。理论框架见图1。
图1 计划行为理论示意图
1.2.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将方便抽样的283名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取得受试者知情同意后并符合入选条件者。干预组采用基于TPB理论的母乳喂养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标准护理干预。
1.2.3 测量工具 ①人口学资料问卷:包括年龄、学历、居住地、经济状况等项目。②母乳喂养状况问卷:包括母乳喂养行为情况及母乳喂养时间等。③修订版母乳喂养行为预测量表(Breastfeeding Attrition Prediction Tool,BAPT):原量表由Janke[10]1992年研发,该量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共51个条目。包含4个分量表:母乳喂养积极态度量表、母乳喂养消极态度量表、母乳喂养支持量表和母乳喂养控制量表。修订版BAPT经过2位精通英语的母婴专家翻译并结合中国文化,删除原量表中母亲的家庭医生、助产士、婴儿医生、分娩教育者等条目,整合为母乳喂养态度量表、母乳喂养支持量表和母乳喂养控制量表。选择25名产妇进行预试验。预试验结果: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02,态度量表 Cronbach’sα系数为0.722,支持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29,控制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64。该量表修订后共44个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④修订版母乳喂养知识量表(BKQ):原量表为中文版本,内容包括纯母乳喂养好处及母乳喂养技巧共17个条目。修订版本新增母乳喂养知识及母乳储存使用等方面。选择25名产妇进行预试验,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20。该量表修订后共25个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
1.2.4 资料收集 两组于产前接受BAPT量表、BKQ量表和基本资料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当场发放并回收;产后出院时、产后4周电话随访记录母乳喂养情况;产后6周填写BAPT量表、BKQ量表和母乳喂养情况问卷。
1.2.5 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标准常规护理。干预组干预方案见表2。
表2 干预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
1.2.6 统计学处理 双人核对整理输入问卷内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
表3 产后6周两组产妇母乳喂养影响因子得分比较(±s) 分
表3 产后6周两组产妇母乳喂养影响因子得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态度 重要他人支持 知觉行为控制 知识干预组 142 108.84±14.22 105.58±22.48 46.46±5.77 113.94±8.38对照组 141 103.49±11.38 111.98±25.02 43.17±7.86 108.06±14.07 t值 2.29 -1.54 1.99 3.02 P 0.023 0.127 0.047 0.003
表4 两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纯母乳喂养率比较 例(%)
3.1 计划行为理论内涵 计划行为理论最早在198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Ajzen[11]提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计划的结果[12]。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重要他人支持和知觉行为控制来决定,同时知觉行为控制即自我效能也可直接作用于行为[13]。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14,15]。这一理论模式在饮食行为、艾滋病预防行为以及锻炼、吸烟、饮酒等健康相关行为和卫生保健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成功的尝试[16]。
3.2 计划行为理论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母乳喂养是全社会及产后妈妈们的关注重点,是否有母乳喂养意向决定了是否能促成母乳喂养行为,同时母乳喂养意向又受该母亲是否对母乳喂养有正确的认识,并且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人、朋友、医护人员的支持,这些是计划行为理论中的意志控制部分。然而产妇实际的母乳喂养行为并不完全处于其意志控制之下,比如初产妇不知道怎样进行有效母乳喂养。因此,该研究通过加深其母乳喂养态度、加大重要他人的支持、增强母乳喂养知觉行为控制及提高母乳喂养知识等方面对初产妇进行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的护理干预对干预组产妇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母乳喂养知识产生影响,但重要他人支持一项得分比较两组并无差异,可能为当前大众受不良奶粉的影响都认为母乳喂养最好。
3.3 计划行为理论对初产妇纯母乳喂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产后出院时、产后4周及产后6周时干预组产妇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总体来说,纯母乳喂养率仍然很低,原因可能为很多产妇认为产后最初几天自己没奶,没意识到产后母乳是靠宝宝吸出来而非等来的,加之刚生产完体力不支,导致婴儿对母乳吸吮的次数减少,从而影响乳汁的分泌 。两组产妇在产后4周及6周时纯母乳喂养率均有所提升。通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增强了产妇对纯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知,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的信心。
3.4 计划行为理论对延长初产妇母乳喂养时间的影响 该研究显示,两组初产妇母乳喂养时间并无差异,产妇意识到产后6周的母乳喂养是必要的,且母乳喂养易中断的时期在职业女性重返工作岗位的时间即4个月产假结束后[17],因此产后6周大部分母亲仍然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
计划行为理论的应用增强了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认知及母乳喂养自信心,提高了产妇产后早期纯母乳喂养率。然而该研究干预随访时间较短,未显示基于TPB理论的护理干预是否对WHO推荐的产后6个月纯母乳喂养产生影响,下一步应依据该理论框架继续指导护理干预,并随访产后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行为,以期为母乳喂养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1] WHO.The optimal duration of exclusive breast-feeding:Report of an expert consultation[R].Geneva:Author,2001:1.
[2] WHO.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or six months best for babies everywhere.Retrieved from[R/OL].http://www.who.int/mediacentre/news/statements/2011/breast-feeding_20110115/en/on 18April,2012:1.
[3] 王杰,杨晓光,赵丽云,等.2009年8省(市)婴幼儿喂养状况[J].卫生研究,2011(3):385-386.
[4] 王亚,朱国伟,王克利.上海市社区婴儿喂养情况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13(9):1253-1255.
[5] 赖建强,荫士安,马冠生,等.我国婴幼儿出生与喂养状况调查研究[J].营养学报,2006,28(1):4-10.
[6] Dubois L,Girard M.Social determinants of initiation,duration and exclusivity of breastfeeding at the population level:The results of 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in quebec (ELDEQ1998-2002)[J].Canad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03,1.
[7] Dunn S,Davies B,McCleary L,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ulnerability factors and breastfeeding outcome[J].Journal of Obstetric,Gynecologic and Neonatal Nursing,2006,35(1):87-97.
[8] 张悦,王惠珊,姚礼明.我国城市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态度与喂养行为的关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2(5):363-366.
[9] 郭莉莉.影响母乳喂养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1.
[10] Janke JR.Development of the breast-feeding attrition prediction tool[J].Nurs Res,1994,43(2):100-104.
[11] Ajzen I.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Berlin and New York:Springer Verlag,1985:11-39.
[12] Demir K.Predictors of internet use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Teacher Dev,2010,14(1):1-14.
[13] 程芳,施欢欢,王薇.计划行为理论在国内外护理研究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8):91-94.
[14] 曹秋茹,郭锐,孙涛,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下的中医院护士医院感染防控意向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4,28(8B):2863-2864.
[15] 李书,陈桂君.计划行为理论在脑卒中失语康复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5A):1200-1201.
[16] 简·奥格登.健康心理学[M].严建雯,陈传锋,金一波,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25-29.
[17] 全小珍,杨海虹,郑秀红.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1):13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