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选取潍坊市临朐县某小学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四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不同年代的教师在职业认同感、教学认识、对待课堂教学改革的态度、教学观念的形成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进而导致他们的教学素养、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的素养,学校应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同伴之间应加强专业合作与交流,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反思意识。
农村小学教师 代际差异 教师专业发展
1949年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连续性形态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和以断裂性、突生性为特征的历次群众运动给身处其中的亿万中国人的生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1]。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在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发展阶段,也必然形成具有鲜明历史和时代印记的群体特征。本研究探讨在我国教师群体中占据相当重要地位的农村教师的代际差异问题,以期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启示。
一、研究对象的确立
通过对潍坊16个县市区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最终将临朐县龙山园区X小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充分考虑到X小学历史悠久,代表性强;二是该校师资力量雄厚;三是该校教师年龄没有断层,代际差异明显,方便本次调研的开展。根据调研需要,针对性地选取了“50后”、“60后”、“70后”、“80后”四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他们的代际差异及其形成缘由,并依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农村教师素养的措施。四位教师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教师代际差异分析
1.职业认同感殊途同归
职业认同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尽管不同年代影响教师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大相径庭,但通过访谈发现,四位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很强,可谓殊途同归。
A老师提到:“我万万没想到作为教师的我能过上现在这样的生活。”一句话中包含着作为一个年迈老人对于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一旦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教学的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教学的层次和质量[2]。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心酸苦楚,按捺住改革开放的蠢蠢欲动,迎来了21世纪的幸福生活,这种饱经沧桑和苦尽甘来的物质基础奠定了A老师教学精神世界的基础,这使得他一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上。
B老师说:“当一名教师没有什么不好的,尤其是对于女教师而言,国家在政策上对女教师的待遇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好多了,双休、寒暑假暂且不说,还有婚假、产假,这些都解除了女教师的后顾之忧,可以将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对于“60”后的教师来说这就是现实,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愧对自己的良心,这就是最大的奉献。
C老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更多的是由于家庭的需要。但是,“在学校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找到了教书育人的乐趣,面对教学也更加自信和从容。后来经过进修,实现了自己上大学的梦想。”在教育上,他态度平和、不卑不亢,默默奋斗中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绽放理想的花朵,实现了人生的抱负。
D老师说道:“喜欢跟孩子们打交道,喜欢思考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希望在他们成长的路上给予他们帮助,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虽然面临着学校和生活上的各种压力,教学上偶尔不尽人意,但看到孩子们天真的脸庞和求知的双眼,帮助他们一点一点地健康成长,自己很有成就感。
从访谈中得知,四位老师或是在学生时期就对教师这份职业充满了憧憬,或是迫于外界压力成为老师,但不论哪一种,他们在选择从事教育事业后,不仅仅是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社会上的一个“饭碗”,更多地是将教学作为一种事业,这种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有机统一使得他们在精神和人格层面得到满足。
2.对教学的认识日新月异
教学具有复杂性、情境性、独特性等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审时度势,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避免盲目、不恰当的教学行为,形成对教育教学的正确判断。访谈中发现,A、B、C、D四位老师对教学的认识日新月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A老师在这个问题上带有传统思想的色彩,他提到:“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他们只有学好了知识将来才会有出息,才能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才不用在农村受苦受累。”B老师提到:“我觉得教学首先是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为国家培养人才;其次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素养。”A、B两位老师多从学生自身和国家层面来关注教学,注重帮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
C老师认为教学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他提到:“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在乎教出来的学生能当多么大的官,赚花不完的钱,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品质。”D老师的观点跟C老师的相似,她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教给学生最前沿和最准确的知识,引导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A、B两位老师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教学,将自己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之中。这种观点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对于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支撑教学的他们来说,秉持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通过学校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彰显教学的外在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开始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鲜明地体现在C、D两位老师身上。教学中,他们将学生的成长与自身的专业发展融为一体,突显了教师作为学习者、合作者、欣赏者、引导者的角色,彰显了教学的人文关怀。
3.对待教学改革的态度泾渭分明
近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一线的教师应接不暇。在对待教学改革这一问题上,A、B两位老师持保守态度,而C、D两位老师持开放的态度。
受生活时代、知识背景等方面的影响,A、B两位老师对于课堂改革无动于衷。访谈中B老师提到:“教育教学万变不离其宗,不管课堂教学怎么改,目的都不是让孩子学会学习么,我用我的方法,能达到这个目的,为什么非得改变我的课堂教学方式呢?以前年轻的时候还可以折腾折腾,现在是折腾不动了。”B老师说出了“50后”、“60”后这两代教师的心声。D老师谈到:“教了十年语文课,现在才突然悟出了语文课的真谛。刚开始教学时,总是羡慕那种能轻松驾驭课堂的优秀教师,也曾亦步亦趋地模仿,但是总达不到想要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尝试对课堂进行改革。现已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虽然不完善,但效果极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体现了新课程多元化、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理念,课程结构、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对农村教师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机会。A、B两位老师在教学上已然轻车熟路,这种稳定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形成了思维的惯性和惰性。接受改革意味着他们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因此,当他们面对课堂教学改革时,不能说没有痛苦,其艰难性也可想而知。而对于C、D两位老师而言,推陈出新的课堂改革,尤其是成功改革的典型,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此外,他们正处于事业的高峰期,既有时间也有精力,他们最需要的是突破课堂教学的“围城”,源源不断地汲取新的经验,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
4.教学观念形成的方式异曲同工
观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没有科学的教学观念,不可能保证有成效的教学活动[3]。总体来说,教师教学观念形成的方式分为两种:演绎式和归纳式。教师的生活时代、从业背景、教学活动等情况的不同导致教师形成教学观念的途径有所差别。
访谈中发现,A老师和B老师多采用归纳的方式,B老师提到:“刚开始教学时,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教,用新的方法能使学生学的好,就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对于处在教学活动不断改革时期的C、D两位老师而言,面对“琳琅满目”的理论,他们多采取先演绎后归纳的路径。D老师说:“刚开始教学时,更多的是借助自己比较认同的教学理论来进行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历练,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思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观念。”
对于A、B两位老师来说,他们在从教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思考哪些教学行为对学生是最有效的或者是有助于学生取得成功的,进而寻找与自己的这些教学经验相关的认识论观点,并试图归纳和建立个人的教学思想,形成适用于其教学活动的教学观念。而C、D两位老师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教学活动选择一种与教学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教学观念,再根据教育学界对于相关教学问题的已有讨论进行对比分析,形成对教学问题的思考,从而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总之,不论是归纳式还是演绎式,他们都需要将教育知识的学习与教学反思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教学观念。
三、总结与反思
1.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发展的前提是教师的发展,只有打造一批精良优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建成一流的学校。因此,学校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服务性的平台,解决不同年代教师各方面的需要,才能使教师对教学进行深入地反思,找到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代际差异。学校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应充分考虑到教师之间的代际差异和各方面的不同需求,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培训机会。对此,学校应为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强化教师的课改意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解放。在培训对象上实行“捆绑制”,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观点开放的年轻教师分为一组,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实现教学上的优势互补。在培训内容上进一步强化教育学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理论的提升扩大教师看待教学问题的视野,提高教师对于教学问题的敏感度。在培训的形式上,实现专题讲座与会后研讨的结合,改变自上而下的单项培训模式。
2.构建互助的实践平台,加强教师间合作交流
通过与四位老师的接触和观察发现,教师很少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同伴之间缺少人际互动。思想火花的碰撞对于教师的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在不同年代教师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和课例研究。在集体备课的环节,教师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教师对观摩课和优秀课例进行专题研讨,营造一个良好的经验交流氛围,鼓励不同年代教师进行对话,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教师智慧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接受他人的意见,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更好地促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
3.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自我反思意识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自我反思意识的加强对于形成自身对教学实践的正确判断至关重要。现实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使得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情境性、特殊性等特征,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避免盲目的教学行为。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反思:首先,教师可以从自身出发,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总结个人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寻求专业发展上新的突破口;其次,在课堂教学上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改进自己的教学,促进专业发展;最后,通过阅读相关专业的理论书籍和文献,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寻找理论上的落脚点。
参考文献
[1] 李强等著.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 徐继存.教学生活的精神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2(3).
[3] 徐继存.论教学观念的改造[J].西北师大学报,2002,(3).
[作者:秦雯(1989-),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在读。]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