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鲁
大凡人生都是在惶恐之中度过的。髫龄少年惶恐学业之不优异;血气方刚,惶恐爱情之不甜蜜;不惑知命,惶恐事业之不达、家庭之不兴、子女之不杰;花甲古稀,惶恐体力之不济、贵恙缠身。阅尽人生,何人不是如此诚惶诚恐,步完生命之旅。懂得惶恐,常呈惶恐之态,正是人与他物之比所显示出的高尚之处。倘一个人不具惶恐心态,其人生就会如行尸走肉,与犬豕无异。
中国五千年文化,不少智者、诸多经典都留下了论及惶恐人生的金玉良言。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这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惶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种大有大无的惶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则深刻地道出了惶恐的人生哲理。
惶恐是一种人生境界。人是社会的人,受着各种伦理道德、思想观念、法律法规的约束,不可能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更不能有恃无恐、恣意妄为、无法无天,否则会四处碰壁、头破血流。人生在世,应常怀“惶恐”二字。惶恐为官不廉,惶恐从政不勤,惶恐危害国家,惶恐触犯法纪,惶恐治学不严,惶恐求学不精,惶恐对长者不尊,惶恐对子女不诫。如此惶恐,是为奋勇前进踢开羁绊,是为抗御邪恶构筑堤坝,是为加强人生修养,是为辉煌人生殿堂。
惶恐可以萌生一种力量。朱镕基在坐上总理位置时就感到很惶恐。正因为有此惶恐,才增添了他忠于职守的坚强决心和无穷力量,“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惶恐是对人格的升华。在我国古代,鲁相公孙仪嗜鱼而惶恐受人之鱼,将枉于法;枉于法,将免于相,那时嗜鱼却难以得到鱼了。公孙仪有远虑,避免了近忧。公孙仪惶恐受人之鱼,成为千古美谈。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昌邑令王密深夜揣金相赠,震拒纳。密曰:“夜幕无人知。”震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正因为杨震有一种“何谓无知者”的惶恐意识,所以才一生清白,升华了他的人格,流芳百世。惶恐方能自律,反之,则会走向罪恶的深渊。历朝历代,因贪腐而落马的贪官们,不是最好的佐证么?
惶恐可促使人生对事业的追求愈加执着。当上海市领导到医院祝贺文坛泰斗巴金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时,93岁高龄的巴金老人艰难地说:“我感到很惶恐。我没有写过好作品。”巴金老人的惶恐,充分反映了他对文学创作事业的高标准追求。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在创作《醉翁亭记》时,开头写滁州四面有山,写了几十个字,觉得不满意,又反复修改,最后只剩下“环滁皆山也”5个字。其妻见他改得非常辛苦,便劝他不必自讨苦吃。欧阳修却说:“文章不改好,我怕后生讥笑,更怕给后人留下话柄啊!”正是有了“怕后生讥笑,更怕给后人留下话柄”的惶恐,欧阳修才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传世之作。
人生在世,做官也罢,做事也罢,做文也罢,多点惶恐,没错。
责任编辑:魏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