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坛不倒翁”与祖庵菜
谭延闿自号祖庵,被称作“民国第一吃家”。这位老先生不简单,号称“民国政坛不倒翁”,做过两广督军、陆军大元帅、行政院长等。
谭延闿还是个美食家,对烹饪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常常把这种见解传授给自家的厨师,以提高他们的厨艺。现在也流传一种说法:成就祖庵菜的,谭是“设计师”,脑里食经精通;家厨曹敬臣是“工程师”,手上厨艺精湛。两人分工明确:谭只谈不做,曹只做不说,配合默契。一些古怪的吃法、经典的说法、时尚的做法,经谭一说,曹厨师足不出户便能心领神会,做上桌来,其味绝妙。当时南京城内传说:“若要宴请谭院长,需先邀请曹厨师。”
曹敬臣的拿手菜红煨鱼翅,是谭延闿最喜欢的,据说谭延闿每餐非鱼翅而不饱,几至成癖。有一次他赴某君宴,席间主人特意想为难他,大谈鱼翅之不足食,喻为味同嚼蜡,谭延闿闻之也不好发作,只得敷衍。酒至半酣,主人礼貌询问宾客还须添加何菜?谭忍受不住,只得戏谑求之曰:“如蒙不弃,请赐一盘‘嚼蜡如何?”
这种文人式的智慧也反映了谭延闿轻松圆滑的性情。传说谭延闿为人圆融冲和,从不得罪人,有“药中甘草”之称。
其实,谭延闿自己也会做菜,虽然动作和用料上没有厨师娴熟,但是他能够把握做菜的方向。
湖南有一个菜单,是曹敬臣做鱼翅的记载:先将干鱼翅4斤煮3小时,冷却后去沙去脆骨,换上冷汤再烧开。每天换水两次烧开两次,如此重复3日,腥味皆去方可用。之后取大瓦钵用五花肉500克垫底,将发好的鱼翅放在五花肉上,再放一整只1000~1500克的肥母鸡,同时还要放1000~1500克的猪肘压在鱼翅上。加250克绍酒,淋在鸡和肘子上。加水以淹没肘子为好,放葱、姜、盐少许,大火烧开之后移到小火上煨4小时,等鱼翅融烂,浓汁透翅时端出,将肥鸡、猪肘、五花肉去掉另做它用,只拿鱼翅装盘,再取钵中的浓汁加鸡油50克,下锅酥一下盖在鱼翅上面。
祖庵系列菜值得一提的是祖庵豆腐。谭延闿在长沙当督军的时候,专门挑选了一个刘姓夫妻的豆腐店,这个店制作的豆腐不外卖,专供各大公馆使用。制作豆腐的黄豆选用湖南攸县“六月爆”和“十粒五双”,这些黄豆大小一致。制作用水是长沙沙井水,再以湘潭的石膏点卤,看上去不过是一块普通的豆腐,但是食之柔嫩,味美无比。
祖庵豆腐的做法是将水豆腐打碎成浆,过滤落筛,取一块肥鸡脯肉捣碎加入豆腐里。然后按照蒸鸡蛋羹的方式蒸,一直到起蜂窝眼,下火,冷却后用刀切成骨牌片,然后入锅油炸片刻,取出用瓦钵加鸡汤蒸熟,临上桌之前将钵内蒸出的汤水挤掉,再用鸡汤收汁,然后再盖上鸡油。想起来都会觉得好吃,蜂窝眼的作用是将汤汁收进豆腐中,味道更鲜美。
有人问过谭延闿,祖庵豆腐与其他豆腐有什么不同?谭延闿对这道菜非常得意,他说豆腐虽属寻常的东西,不过作料却不便宜。因为这里面口蘑是少不了的,千万不能用香蕈(香菇)冒代。原味清正的鸡汤,鸡必须用土鸡,过老的鸡也不行,过嫩的鸡也不行,雄鸡不能替,抱蛋鸡也不能用;豆腐要小磨磨,用盐卤点。
南北谭家菜
与谭延闿同期的民国大美食家,还有一位姓谭的,守业北平,名震海内,自成一派“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筵席。如此,谭延闿的祖庵菜系,又被称为“南谭”。两者并称清末民初两大官府菜。
其实对“北谭”菜系扬名居功至伟的是谭宗浚儿媳妇赵荔凤,此女子是谭宗浚儿子谭瑑青的三姨太,非常好学且厨艺精湛,广采博纳各派名厨的特点,创制出了“北谭”的看家菜——黄焖鱼翅。赵荔凤因其在厨艺上的造诣,被后人列为“中国历代十大名厨”之一,与民国同时代的厨艺奇才陈麻婆并称。
黄焖鱼翅和“南谭”的祖庵鱼翅有点像,但自有创新,别具一格,引得众多民国显贵尽折腰,其忠实粉丝如大画家张大千,狂热到即使身在南京,还托人专门从北平空运黄焖鱼翅吃。
再就两谭都出名的鱼翅这道菜来对比,“北谭”在用料和技法上也要更丰富些。“北谭”黄焖鱼翅的用料是整鸡整鸭,还加了干贝、熟火腿等。“南谭菜”在南京发展时可能还加火腿,但是到了湖南后就没有记载了,这样,汤汁的浓鲜味肯定会比较逊色。
以上的比较并不是说“南谭”在美食上只能算二流,实际上“南谭”菜系实力强劲,在当时算得上超一流,其代表菜如祖庵麻辣子鸡、祖庵汤泡肚、祖庵红烧熊掌、祖庵豆豉等,都是别开生面的超级美食。其创新能力也很强,比如谭延闿有道“神仙鱼羹”,做法就非常特别——先用砂锅炖土鸡汤,在鸡汤上方悬挂一条鲫鱼,用锡箔纸或牛皮纸将砂锅密封好,文火炖3~4小时,先大火转小火,让鸡汤的蒸汽把鲫鱼蒸熟。鲫鱼蒸熟以后会慢慢脱骨掉进鸡汤,直到最后只剩下鱼头和鱼刺。再炖4~5个小时形成鱼羹。这种做法很神奇,但现在基本上已经失传了。
南北谭家菜在取料方面都非常讲究:霜前的白菜、霜后的萝卜、冬笋、春芽、早韭、晚崧、秋天的鸭子、冬天的鱼。崧也叫白菜,属于白菜类的菜也都叫崧。谭延闿的饮食观与孔子是一样的,孔子曾说“不时不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只吃“时令蔬菜”,不吃反季节的。
谭延闿把这种讲究发展到极致:为做一份咸蛋黄炒白菜心,他事先要取晚上收割的大白菜(晚崧)三担,去边取嫩心来烧,因为晚上的白菜是非常鲜嫩的。据说每到做这菜,周围的穷人就可以从谭家的垃圾堆里捡到很多白菜叶吃。
“南谭菜”非常讲究用汤,常用3年生无杂毛的老母鸡、洞庭湖鸭子、仔猪的猪肘、猪肚为料,用汤慢火熬成。以鸡提鲜,以鸭增香,以肚增白,以肘出黏。
谭延闿特别喜欢吃狗肉,谭延闿喜欢吃狗肉也成就了一道湖南名菜——红煨狗肉,因为湖南的做法主要是煨。
“煨”是湘菜中的一个主要技法。以水作为传热介质,用小火加热到一定时间以后,原料软烂入味。“煨”用水比“炖”少,“煨”用水是刚刚过面,“炖”要高过面5公分,而且前者制作时间也要比后者短。炖是喝汤的,煨是不喝汤的。
红煨狗肉的做法是:将带皮狗肉砍成一寸见方的肉块,焯水。将炒锅放至旺火上,加入熟猪油烧至八成热时,下狗肉煸炒3分钟,加入料酒和酱油、盐后,继续煸炒收干水分,取大瓦钵用竹箅子垫底,放入狗肉后再加入桂皮、附片、当归、葱节、姜片、红干椒、冷水,盖上磁盘,先用中火煨后移到小火上,煨两个时辰,然后去掉桂皮、葱节、姜片、红干椒,将狗肉倒入炒锅加味精烧开即成。此菜颜色绛红,肉质松软味道香辣。为此谭延闿曾赋诗赞扬:老夫今日狗宴开,不料诸君个个来,上菜碗从头顶落,提壶酒向耳边筛。
大院长也开小餐馆
好客之人必通美食,反过来推也成立,但凡美食家,都是非常好客的。
谭延闿好美食,也很好客。他家的客厅摆放着一张超级大的八仙桌,可以轻松围坐14~15人。乳猪鱼翅宴是他常用来宴请客人的菜单,这个菜单实际上是“三结合”,有粤菜、淮扬菜、湘菜,也可以说是四结合,还包括他自己的自创菜。
针对这个超级大的八仙桌,谭延闿还特制了用餐的筷子,每双筷子有一尺多长,杯盘碗盏也比普通的大。这些后来也逐渐形成了湖南的饮食特点之一,很家庭化,也很大气。
谭延闿当时官居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位高权重,家里也有不少食客,老谭很有商业头脑:既然这么多人爱到我家吃饭,爱吃我的祖庵菜,何不开个餐馆呢?
经过筹备,谭大院长很快与另外一个湖南同乡共同投资开设了一家湘菜馆,取名“曲园”。谭亲自为菜馆题写招牌,谭延闿的书法写得非常好,他一生致力于临摹颜真卿的字帖,字字形象。
谭延闿书法名重一时,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这种影响力。有一次谭延闿指导家厨曹四做菜亲自示范的时候,切破了右手。当时正好有一个公函需要发给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按谭延闿的习惯“一应书礼,概由亲笔”,虽然切伤了手,还是勉强亲自写。谁知他那个朋友也是书法家,接到书函后脸色一变,从此闭门不出,在家仔细琢磨回函的字为何与以前不像,并派秘书去打听谭延闿最近又在临摹哪位大家的字?如何陡生一种轻飘飞扬来?后来知道实情后,朋友气得把公函扔在地上说:“我还以为他练成了新本事向我示威来了,原来是切伤了手。”
曲园开张后,谭延闿常邀请好友与同僚来品尝菜肴,并对厨子现场进行指导,算是做了活广告,曲园很快名声大振。
爱美食也是要付出代价的。由于荤的东西吃的过多,谭延闿患了高血压,右手常常感觉麻痹,需每天进行温水浴和电疗各一次,他曾风趣地对朋友说:“我一生好吃,现在自身每天被清蒸一次,烧烤一次,大概是贪嘴的报应。”
谭延闿还非常胖,他的医生曾多次劝他,要多吃蔬菜,少吃大鱼大肉。他虽然听,可忍受不了一餐无肉的日子。后来,他干脆把医生辞了。他跟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吃喝嫖赌,人生四大嗜好,嫖赌与我无缘,吃喝在所不辞。”他到医院检查,医生把结果告诉他,然后说:“依你的病状,将来有两个死法:一是得急病,脑溢血而死;二是半身不遂而死。”谭延闿后来跟朋友说,“这个医生如果说的是真的,那我宁愿选择第一个,如果半身不遂几年,未免太使我难堪了。”谁知一语成谶。1930年9月22日,谭延闿突发脑溢血,在南京逝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