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十字路口

2015-05-14 16:54闵杰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26期
关键词:霍英东南沙香港

闵杰

对于父亲霍英东留下的“南沙梦”,已经年届七旬的霍震霆还在不遗余力地努力完成使命。

今年4月现身广东南沙自贸区挂牌仪式时,霍震霆百感交集:“还记得当年先父专门和我们说南沙,作为一个家族企业,这是我们的任务。”他一如既往看好香港和内地的融合发展,“香港要利用国家的整体战略,配合国家长远的发展……现在是最好的时间。”

2013年以来,亚洲首富李嘉诚从抛售内地物业到资产重组,再到迁册海外的一系列布局,引发外界对“超人”看空香港和内地的猜想。

霍震霆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对于李嘉诚“撤资”传闻,他没有过多评价,表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投资理念”。

尽管与李嘉诚投资理念和产业布局不同,但他们对于香港因政治争拗而对工商环境影响的担忧却颇为一致。李嘉诚在今年1月的“长和系”重组记者会中明确表态,香港政改若原地踏步只会令所有港人沦为输家。一向温和的霍震霆则对香港当下的社会心态提出批评,“少数人的言行变得越来越极端,媒体也在助长这种风向,这在以前从未有过。”

香港竞争力走低

近期,包括世界经济论坛、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机构先后发表的各种竞争力报告中指出,香港的竞争力排名趋向下跌。报告并指出香港的创新力不足、社会内耗、政治争拗等问题会进一步削弱竞争力。

曾经因为大批游客光顾而导致本地居民抗议生活受到打扰的香港,从今年开始忽然面临零售业下滑的压力。

近五年来,内地访港人数以年均21%的速度增长,而今年到目前为止只增长了6%。为整治一日多次过关的水客,深圳居民赴港政策缩紧,由“一签多行”调整为“一周一行”,也使赴港游降温更加明显。

自去年9月28日开始,香港发生了持续长达79天的“占中”。2015年春节期间,在香港屯门、沙田等地又发生了规模较小但性质更恶劣的反水客游行,导致内地游客和香港人的直接冲突。不少人担心内地游客可能会因为少数港人的不友好情绪而避免前往香港。

这种担心似乎正在变成现实。去年12月,香港零售业结束连续4个月的增长势头,出现3.9%的跌幅。其中,珠宝首饰、钟表和名贵礼品的零售额跌幅超过两成。今年上半年,情况还在雪上加霜。香港零售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零售业总销售额为384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跌2.9%。珠宝首饰、钟表及名贵礼物的销售额跌幅最大,超过18%。

2003年实施内地游客自由行之后,香港的零售额一直攀升,10年间提升2.5倍,但2014年成为香港零售业的转折点。2014年香港零售业销售总额同比减少0.2%,出现11年来的首次倒退。今年1月零售销售额更是大跌近15%,创下10年以来的最差纪录。

香港特区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零售物业租金开始出现下滑,其中港岛区零售物业月租环比下滑15.6%,九龙区更大减22.9%。此外,估价署透露,香港整体零售物业空置率有上升趋势,由2012年底的6.9%,升至2013年底的7.2%。

香港特区政府5月15日发表的《2015年第一季经济报告》显示,香港今年首季经济增速放缓至2.1%,主要由于外贸和旅游业疲弱所致。

香港不再是内地国际交往的唯一管道

“香港和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小,互补性也在减弱,这是个事实,但是很多香港人不愿意面对。”谈起香港目前的现状,霍震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内地城市与国际交往的渠道越来越多,香港不再是唯一通道,“但很多香港人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香港于1842年开埠,在很长时间里扮演了华人世界走向国际化前沿城市的角色。这一角色在百余年时间里不断强化,也支撑了香港的高速发展。

谈起现在香港的机会,霍震霆并不讳言,“与几十年前相比,机会在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就连条件最好的中产和专业人士,现在都觉得很吃力,更不用说毫无资历的年轻人了。”在他看来,尽管时代在变,观念也要变,而对于香港人而言,务实打拼的“狮子山精神”对于香港的未来仍然很重要。

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发展提速。香港于是成为了受益者——它成为中国对外发展的口岸,吸引了众多想要打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和银行。

制造业开始向内地发生大规模发展,许多祖籍广东的香港商人也纷纷跃跃欲试。1979年1月,56岁的霍英东开始与广东省政府接触,提出要在广州盖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他投资1350万美元,由白天鹅宾馆再向银行贷款3631万美元。这是建国后第一家中外合资的高级酒店,也是第一家五星级酒店。

“我们最早来内地的时候,只是普通的香港商人,但很高兴有机会参与内地发展,积极性很高。”霍震霆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开放之初,最大的问题还是体制的束缚,一杯咖啡,全国都一个价,根本不考虑品质和环境,“我父亲就认为,不是中国人的能力问题,是体制问题,他做每件事都希望能改变体制。”

背靠内地这个高速发展的巨大经济体,作为唯一的管道城市,香港金融业开始大规模崛起。资本市场空前繁荣,人口急剧膨胀,商业超级发达,房市、股市“枝繁叶茂”。上世纪90年代,香港进入了最辉煌的时代。1994年,香港人均GDP22497美元,位居亚洲之首,是全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货柜港口,也是全世界第三繁忙的空运港。香港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和世界四大黄金贸易中心之一,经济自由度和竞争力排名全球第一。

到了1998年,香港开始遭遇一个艰难的时代。那一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一年时间内,股市下跌一万多点,市值蒸发2万多亿港币,很多香港市民损失惨重。而在回归前持续数年的移民潮,真正打击了香港的信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回归前,香港有70万人移民,几乎所有人都是中产阶级,带走了5000多亿资金。整个城市的投资、消费和信心开始出现摇摆。1997年,香港房价高达每平方米9万港币,到2002年,房价腰斩一半还多,只有每平方米3万港币。2003年的SARS带给香港第三次重大冲击,GDP下跌1.4%,使本已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

在香港最艰难的时候,中央政府加大了对香港的扶持。为了拯救香港经济,中央政府一是开放香港自由行,二是鼓励大型企业到香港上市,激活香港资本市场。

此举为香港经济注入了强心剂。在过去10年里,香港接待了1.8亿内地居民,带动了香港百货业的繁荣。GDP在长达6年的徘徊和下降后,开始了历史性的反弹,10年时间里,香港GDP增长了1.7倍,零售额增长2.6倍。

不过,此时的香港仍然处在一个巨大的困局中。首先,制造业空心化极为严重。香港曾经是远东地区最大制造业城市,但如今制造业仅占经济比重的3%。相比之下,新加坡和上海制造业比重为27%和35%。制造业的空心化直接导致就业机会减少。贫富悬殊在拉大,在当今全球前20大城市里,香港的基尼系数是最高的。收入的缓慢爬升与房价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令人揪心的对比,也使得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狮子山精神不复当年。而香港前十大富豪中有70%是地产商,与内地30%地产商、50%互联网相关人士的数据相比,已在新经济下微显落后。

香港的城市地位正在被新加坡、上海、深圳节节赶超。1997年,香港GDP相当于新加坡的177%。从2010年起,新加坡超过香港。2013年,香港GDP仅相当于新加坡的92%。按人均 GDP 计算,上世纪90年代初两地不相伯仲,约为24000美元。2013年,新加坡人均 GDP 达55190美元,香港则为38120美元。

内地大城市也在快速追赶香港。香港GDP在2010年被上海超越,在2011年被北京超越。按未来几年香港GDP年增长率约2%而内地中心城市年增长率逾7%推算,2017年前后,广州、深圳、天津等城市GDP也将超越香港。2022年前后,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GDP有望和香港相当。

航运中心的地位也面临严峻挑战。2013年,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前十大港口中,上海跃居第一,香港第三,内地有6个城市进入前十。

从2006年开始,香港股市市值低于上海、深圳股市市值之总和。与香港联交所比,无论是上市公司的市值规模和每天交易的活跃度,沪深两市都远远高于香港。从金融角度看,深户两市的规模和战略重要性,都已经超过香港。

“有容乃大”

很多人担心,香港自身的独特光芒,正在日益黯淡,向新经济转型的脚步也因社会内耗而蹉跎。

“以前香港最宝贵的是专业精神,有专业的医生、律师、银行家。但这些年来,很多事情都政治化了,变得很极端。”霍震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温和派越来越没有市场,社会变得不健康,“以前社会不会允许这种现象出现。”

一些消极的声音认为,因为政改方案被否决,香港甚至会承受一些更为严峻的后果,例如中央可能会在政策上减低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依赖,加速发展上海、深圳作为窗口走向国际。

《经济学人》杂志在2014年发布的《亚洲商业展望调查》报告中称,70%受访企业计划增加内地的投资,内地正逐步成为一个独立的营商地点,香港正失去传统上作为“中国门户”的角色。

相比之下,很多人更看好上海。上海设立了首批自贸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落户上海,这两大动力能够很快提升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建设。如果香港不能发挥整个中国金融中心的作用,中央或许会更加依靠内地的金融中心。

不过,回归18年来,中央对香港经济的扶持以及内地与香港同步发展所激发的经济活力已经被时间证明。因此,更多人相信,这并不是一场零和博弈。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指出,中央“一带一路”战略是香港未来20年最重要的机会。在他看来,香港的优势依然在于法律制度和专业人才。在海运物流、加工贸易、国内金融等方面,深圳、广州等城市更具优势,香港在未来要加强独具优势的国际性网络。有“沪港通”和下一步的“深港通”,两地经济融合还会进一步扩大。

不过,霍震霆担心的是,近十多年来,香港在基础建设、营商成本、国际化等方面出现停滞甚至部分倒退,老一辈人才仍活跃于舞台,年轻一代接续不上。“真正的困难,更在于各方面都不知道香港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在不少学者看来,香港若要得到长足发展,就要有“有容乃大”的胸怀,拥抱内地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曾建议,香港需要居安思危,与内地合作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利用内地的发展发挥本港在“走进来,引出去”中的联系人角色作用,实现互利共赢。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现在很少提‘一国两制了,是不是中央对香港的政策发生了变化?”霍震霆说,“我一直相信,中央对香港的政策没有改变。”

多年以来,霍家参与内地事业的方向从未动摇。随着香港和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家族生意在内地也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

霍英东在生命的最后十八年,把很大精力放在了广东番禹最南端的一个叫南沙的小岛开发上。从1988年开始,霍英东就发誓要将之建成一个“小广州”,在十多年里,只要身体状况许可,每逢周三他必坐船到南沙,亲自参与各个项目的讨论。从1988年到2004年8月,霍英东参加的南沙工作例会就多达508次。他修轮渡、建公路,先后投入40多亿元,以霍家一己之力把南沙建成了一个滨海花园小城市。

霍英东的南沙项目在商业上曾被认为是一个“乌托邦”,十余年中,只有支出没有收入。他也曾对人坦言,“自己一生经历艰难困苦无数,却以开发南沙最为呕心沥血。”

“南沙是珠三角、香港、澳门的几何中心。”霍震霆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南沙有天然的优良深水港,而且6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7个机场,12个主要城市和420多个乡镇,海陆空交通枢纽地位特别优越。更重要的一点是,南沙开发不仅可以贯通珠江东西两岸,还可以联结港澳经济区,加速“大三角”的经济繁荣。

从父亲霍英东开始,霍家几代人都在参与内地事务,一直到霍家的第三代,霍震霆的儿子霍启刚和霍启山与内地的交流甚至比祖辈和父辈更频繁。

“他们现在干得都很不错,普通话比我好,内地的朋友比我还多,对内地文化和习惯的了解也比我强多了。”谈起儿子,霍震霆满是自豪。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霍震霆坦言,很有幸能见证几代人的努力,更有幸能参与其中。或许是这样一份见证和参与,让霍家成为香港商界中,对中国改革事业投入度最高的,对香港未来的思考也始终置于与内地共振的坐标系内。

“过去内地和香港差距很大,现在缩小了很多,香港要看到这个调整。”霍震霆说,香港对内地很重要,“香港要多思考,怎么样利用特区优势,始终成为中国最好的城市。”

有人说,回归18年,香港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路口的四方是香港与内地的联结,是过去与未来的联结。而现在的香港,更像一个迷茫的年轻人,冲动又困惑。

不过,对于18岁的青年来说,未来总有无限可能。

霍震霆:

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的长子,1946年生于香港。霍震霆身兼数职,不仅是香港立法会议员、霍英东集团董事总经理,还是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香港足球总会会长,八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霍英东去世后,霍震霆带领两个弟弟霍震寰、霍震宇,全面接管了霍氏商业帝国和父亲热心的体育公共事务。

猜你喜欢
霍英东南沙香港
“强芯九条”护航芯片项目落地广州南沙
霍英东捐赠字典
霍英东捐赠字典
广州市南沙区星海小学作品集
天安门上痛哭的香港富豪霍英东
香港ifc商场
加快南沙自贸区建设
香港
霍英东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