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杰
本质上讲,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主动或被动调整过程中,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甚至中速为主要特征的现象总概括。
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有的是现实瓶颈,如资源环境、出口和国际收支等;有的则是未来可能的走向,如消费需求、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等。瓶颈需要克服,走向需要判断和努力落实,共同的特点是长期性,非短时期甚至三五年之内所能解决或实现。鉴于此,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和政治定力,克服急躁心态。
克服急躁心态,首先要认清新常态的生成背景及其路径依赖性特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政府管控为标志的宏观管理手段,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方法上简单甚至机械,往往通过投资驱动型的粗犷式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的约束,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瓶颈导致既有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资源配置错位、治理模式单一、价值体系重塑、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结构失衡等等,是既有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后果。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必须加快转型。转型的目标是使中国经济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而世界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发展中国家在从工业化初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的进程中,许多国家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统计表明,在1950~2008年间,世界上只有28个经济体缩小了与美国人均收入的差距,换言之,世界上还有150多个国家仍停留在中等收入或低收入状态。
从人均收入看,中国已迈进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要看能否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否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克服急躁心态,还要认清当前世界整体形势的动荡和变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资本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深化,以及对高负债、高通胀、高失业的疲于应付,甚至不惜采取以邻为壑的短视举措,决定了中国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无法延续,以破坏环境生态为代价通过低端制造业产品出口增加就业累积外汇的老路已经到了尽头,庞大的外汇储备已成为我们的尴尬负担。美国经济一体独大,实现了金融危机之后的华丽转身,继续引导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潮流;日本经济虽重返正增长,但依然滞缓。欧元区经济出现部分复苏迹象,但国别分化依然明显,除德国外其他主要国家的工业产出与危机前仍有较大差距,结构化改革有待继续推进。特别是受希腊债务危机不确定性的拖累,欧元区经济前景复杂。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总体有所放缓,部分经济体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受经济结构单一、金融市场深度不足、债务水平持续上升等长期结构性因素制约,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动能减弱。
克服急躁心态,尚需正确认知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增长动力机制。从国内情况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生增长动力尚待增强,经济增长仍在较大程度上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推动, 在投资率已处高位和债务约束增强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张空间有限, 且持续增长的债务规模导致大量资源用于归还和维系债务,容易使宏观经济产生内生的紧缩效应,结构调整和去产能过程仍将伴随经济的下行压力。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经济新常态将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常态”,各种新问题将会不断出现,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可能会超出人们的想象。事实是,我们正处在化蛹为蝶的阵痛期。如何克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实现惠及全民的全面小康?如何克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克服旧有经济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如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面对这些新问题,一些领导干部或部门不知所措,或出现急躁情绪,出现政策落实不到位或者失控。
解决问题,消弭恐慌,关键是需要克服急躁心态,决不能再简单地回到老套路,依靠老经验,否则,中国经济将重蹈覆辙。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做,不可能一?头挖出一口井。要按照规律办事,按照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办事;尊重劳动人民的首创精神,保护社会的创新性。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争做改革促进派,争当改革实干家。
(作者系中央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