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杰
李克强总理在最近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科学把脉形势,既分析客观因素,又要找主观原因,既对长期向好充满信心,也要做好应对更大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下滑至7%,创6年来新低。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发现新的增长点。自去年房地产业遇冷以来,上游钢铁、水泥等行业,下游家具、家电、装潢材料也随之持续低迷,尽管3月末决策层出台了鼓励改善性房产需求的信贷政策。经济新常态的“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告别过度依赖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支撑经济增长的固有模式,寻找更多增长引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双引擎。一是通过政府自我革命加码,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持续向纵深推进,通过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破除制约市场活力和发展的各种束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二是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并不断提升其质量。当然,财税、金融、价格、投融资等一系列改革也要同步推进,以形成叠加效应,释放改革红利。正如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所强调的,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要用足改革创新动力源,坚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助力破障过坎,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坚持改革创新,首先要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做足文章。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价格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而只有在市场中由众多参与者博弈决定的价格,才能高效配置资源。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关键要调动市场行为主体的积极性,打破制约市场主体自由选择的各种体制机制弊端。必须要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力度,继续简化行政审批事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投资创业门槛,促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取得更大成效,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经济稳中有进。
其次,聚焦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针对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实施定向操作。在当前产业结构由东部向中西部的自发梯度转移过程中,要把西部大开发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场景中考虑,作为我们的战略纵深和回旋余地经营好、发展好、维护好。要以中西部地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为东部地区服务业的升级乃至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好充分准备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到来,换取宝贵的时间。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更多地向西部倾斜,加快构建完整的铁路、公路骨架网络,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积极引导产业转移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支持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移,支持水、光、风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针对东部发达地区,要在提升公共服务业和进一步开放第三产业上下功夫。要优先推出一批激活市场、激发活力的改革举措,在公共领域大力推广特许经营、PPP等模式,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营造释放消费潜力的体制环境;继续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把开放之门开得更大,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竞争中拓展发展空间。
第三,要着力用改革的办法,更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社会公平,更好兜住民生底线,努力在改善民生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增加民生投入不仅仅是投资需求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会带来随后的乘数效应。有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大约有85%的福利收益来自于投入数量的增长而非质量的提升。也就是说,在生产率提升空间受科技发展水平等条件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既有存量的释放,比如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土地的流转,资本的相对自由流动等等。科技创新力量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而其中的重点是人力资本的低下。
打通人力资本提升的渠道,一是要提升教育水平;二是要加快推进医疗体系改革。一位知名足球教练说得好,在场上如果不知道把球朝哪里踢,就直接朝球门方向踢。我们也想说,如果想增加投资提振经济而又担心投资过剩,就投向人力资本建设,投向民生建设。这样的投资永远不会过剩,永远是经济发展的活水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