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闪
王晓自小因为双目失明被遗弃,幸被恩师张慈云收留,自此便以师徒相称。
张慈云孤身一人,膝下无子嗣,便将王晓视为自己的儿子,疼爱有加。而王晓,也像春天里的翠竹一样,蹭蹭地茁壮生长。八岁那年,王晓听张慈云讲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师父是一个私塾里的老师。
不过,自己这个老师真是奇怪,偌大的私塾里居然就自己一个学生。王晓不解,张慈云就告诉王晓,有了他,自己便不想再收其他学生了。张慈云还说,自己要把一生的本领,全部教给他。
张慈云教王晓读书识字,给他讲儒家经典。读书容易,但要教眼盲的王晓识字却极难。为此,张慈云可谓是万分辛苦,用木块或者上好的黏土雕刻成字模,教一个字就让王晓触摸一个字。要说这王晓也可谓是极端聪明,就连手感都比一般人强很多,一个字无需多久便可以通过手指的触摸而熟记于心。张慈云很欣慰,长叹一声:“张某一生所学,后继有人了。”
随着岁月流逝,王晓渐渐成人,在越来越感激张慈云的同时,内心对张慈云却也有着不满。王晓发现,张慈云总背着他偷吃什么好东西,每一次都吃得津津有味,都能听到他的咂舌声、回味声,就连每次带他上山砍柴时,他都会吃东西。
有一次,王晓没忍住,便问张慈云:“师父,你嚼什么呢?”张慈云一慌,说啥也没吃。本来,吃的事不足以让王晓对张慈云产生误解,但王晓认为,连吃东西这点小事都瞒着自己,传道授业方面,张慈云就更有所保留了。王晓只能暗叹:“我毕竟不是他亲生的呀!”
王晓三十岁那年,张慈云已近七十高龄,身体越来越虚弱。张慈云在教王晓读书做人的同时,还常让王晓喝药、敷药。张慈云说,这是他辛辛苦苦弄来的药,喝了,王晓的眼睛就会复明。
王晓无所谓,常年的黑暗已让他习惯了。从小被遗弃的他,内心里对光明早已没有奢望。更何况,张慈云背着他吃东西这点看似微小的事,让他对张慈云整个人都产生了动摇。
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电闪雷鸣。张慈云叫过王晓,喂他吃了药,又给他的眼睛上了一道药。王晓觉得张慈云的手是前所未有的颤抖,便问他是怎么了。张慈云轻描淡写地回答,人老了,不中用了。
十三天后,当张慈云最后一次为王晓的眼睛敷好药,只听啪的一声,碗碎了,人倒下了。张慈云耗尽了人生最后的一丝力气,就此离开了人世。王晓虽然对他背地偷食的事情耿耿于怀,但张慈云毕竟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仍然是泪水滂沱。
张慈云临死前交代王晓,说自己留给王晓的遗物,全装在床头的锦盒里。如果没有意外,王晓的眼睛七天之内就会复明。张慈云还对王晓说,其实自己确实背着他吃了不少东西,但这些都是为了天下苍生,也是为了王晓自己。王晓虽然心里不信,因为这世上哪有偷吃东西还美其名曰为苍生的说法。
第八天,王晓一觉醒来,突然发现世界那么刺眼,眼睛里一阵阵灼热刺痛。王晓欣喜若狂,天啊,眼睛真的能看见了。大喜若癫的王晓慢慢冷静下来,突然想起张慈云临死前的交代,找到了那个锦盒。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封信,信的下面,还有一本典籍。王晓没顾得上瞧瞧书,只是迅速地打开了信。等他读完信,蓦地痛哭失声,豆大的眼泪像线似的坠落,濡湿了那封信,濡湿了王晓的心。师父以前之所以常常背着他偷吃东西,王晓都从信中得出了答案──他吃的都是山里的草本植物,譬如断肠草、还魂草、七叶花、血蝎茎等含毒的东西呀。信里还说,自己一生所学皆在锦盒的夹层里,希望王晓能学以致用,造福苍生。
王晓打开夹层里的一本典籍,才发现师父张慈云的身份根本不是私塾先生,再度悲从心来,大叫一声:“师父,师父!”师者为父,这四个字王晓终于明白。他亦终于明了,以前师父说的上山砍柴都是假话,其实是为了采药。
为什么?因为阳光下,只见书的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济世医典。下方署名为:杏林张慈云。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