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模式的思考

2015-05-13 13:25:31董官明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校质量

董官明

摘 要:该文通过对现有国内高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分析,探寻一种适用于“研究型大学”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开展质量认证的通用模式,旨在通过认证模型的建立,为高校建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成果孵化“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和认证参考。

关键词:高校 质量 认证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1(c)-0192-02

1 高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形势

近年来,高校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生力军,在经济建设、民生领域、国防工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发挥其自身多学科交融、多领域合作集成、协同创新等优势,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进程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成熟的管理工具,在规范高校从事产品研发、产品市场推广起到指导作用,高校科研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一种趋势,尤其由于我国高校发展的历史原因,许多高校还积极参与到国防建设、武器装备研发等工作中,这就更需要有一套完善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百余家高校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建立质量管理系的高校中,不乏像“同济”这样针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的质量体系认证的著名学府,但绝大多数高校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则主要针对高校科学研究、科研管理。而这些高校构建体系的初衷,或是自身发展的需求——提升管理水平,或是外部力量的推动——承担科研项目的顾客方要求开展质量体系认证。无论是哪种情况,高校建立体系都需要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08或GJB9001B-2009)标准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第三方或二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由于高校所承担科研项目的种类繁多,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又是一個没有针对高校特点的通用性的指导标准,在界定质量管理系认证范围时,很多高校并不能很好的整合各个专业、结合学科领域发展,这就导致了“为了认证而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学校各项事务不相容”的“两张皮”现象的出现。例如:有许多高校,为了认证工作,单独成立部门,把需要认证的产品(或专业)从学校日常科研管理项目中“抽”出来,统一放到这个部门中进行管理,这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的提升,出现资源重复购置的浪费等现象,同时,也增加相关教师的工作负担。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既符合学校内、外部需求、又不过多增加学校成本的质量管理体系呢?个人认为,在现有的组织机构框架下,优化整合学科专业(或产品),融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路和理念,合理界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范围,是解决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科研发展“两张皮”现象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 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范围的形式内容

“在现有的机构框架下”,很好理解,学校管理机构分为学校职能部门和专业学院两个层级,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就是不打破“校—院”两级的框架,在现有资源情况下,规范办事流程、工作程序;而“合理界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范围”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那么如何界定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范围呢?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范围的界定方法。通常而言,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针对科研项目(或产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的认证范围。

一是,对于某个科学技术研究进行认证,通常认证范围的形式为“某专业(或技术)的科学研究”。

二是,针对某项实际应用技术研究的认证,通常是高校为企业、顾客研究某项应用技术,其认证范围通常为“某技术(或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三是,针对实际工程应用中需要研发的产品或样机,通常其认证范围描述为“某产品(或系统)的研制和(或)服务。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认证范围描述成“某产品的生产和(或)服务”,但由于高校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经营范围不含“生产”内容,这种类型的认证范围,通常不适用于高校。当然,也不乏某些与相关行业领域关系密切的高校,也能获得“生产和(或)服务”的认证范围。

3 结合认证范围探寻归类划分科研项目方式

在了解清楚认证机构对科研产品认证范围的主要分类方式后,接下来就要参照认证范围类别,对高校科研项目进行划分,有针对性的开展认证工作。相比较而言,高校所承担的国防科研项目(军品)管理要求较为系统和规范,因此,该文选择军品科研项目进行论证分析,高校承担的其他类(如:民品类)项目可参照执行。

该文建议,可按照项目完成后的成果形式对军品科研项目进行划分,将军品科研项目按如下方式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科研项目成果为技术研究报告、计算书等,研究成果更偏近于基础,贴近于学科专业。

第二类,科研项目成果为设计图纸、图样、样机、样件等,研究成果侧重于应用技术研究。

第三类,科研项目成果为型号装备产品(工程样机或型号产品)等,研究成果多为硬件产品。

对科研项目按照成果形式进行归类后,更便于科研管理,同时在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过程中,与认证机构的认证范围界定相互对应接洽。比如,针对三类项目的认证范围界定举例如下。

第一类项目。所承担的项目名称为:专用隐身材料研究,其对应学科专业为复合材料,因此,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可考虑所承担的项目本身和该项目对应的学科专业,经学校将专业与学科整合后,认证范围可描述为“复合材料(专用隐身材料)的科学研究”。

第二类项目。所承担的项目名称为:海图作业标绘台适应性改进设计。该类项目是针对某产品前期的设计,其成果形式为设计图纸、图样或技术文件,可能还会有仿真设计模型等,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其认证范围可直接描述为“海图作业标绘台设计和开发”。

第三类项目。所承担项目名称为:柴油机电子调速器的研制,这类项目的成果形式为科研样机或工程样机,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其认证范围可描述为“柴油机电子调速器的研制和服务”。

通过上述事例所示,密切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有效实施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可以解决高校多学科专业、多领域交织的科研项目质量认证的难题,从而进一步梳理清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

4 在质量体系认证过程中管理主体的划分思路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单位,在认证证书中可以看到几个要素:一是所认证的专业(或产品);二是界定该产品的许可范围(一般为科学研究、设计和开发、研制、生产、服务这几种形式),上述两项的合称为专业(或产品)认证范围。另外一个要素为管理主体,如“XXX部门管理的XXX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服务”中“XXX部门”就是管理主体。

在上节中提到,高校所承担的项目进行体系认证,其认证范围通常为三类,那么,在这三类认证范围中,管理主体定义到那个层面比较合适呢?在调研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主体定义到二级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主体定义到单独成立的国防科研院,本人所在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管理主体定义到学校职能部门—— 科研院,究竟上述三个示例中,那种比较科学呢?

本人认为,学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根据所承担项目的具体情况,界定管理主体更为科学合理。换句话说,发挥最优化的管理模式,即“让最擅长的人管理最合理”。具体分析一下,对于第一类认证范围—— 科学研究,其专业性偏强、工程管理较弱,管理主体更适合课题组或课题组所在二级学院,但是很多高校管理模式都确定到“校—院”两级管理,课题组承担的责任相对偏弱,因此,第一类认证范围的管理主体建议落实到学院;再说一下第三类认证范围—— 研制和(或)服务,其工程管理要求相对较强,通常所承担项目的甲方要求学校承担项目执行过程以及最终验收的质量监控,而在高校中能够代表学校法人资格的部门通常为职能部门,即负责加盖合同章的部门(如科技处),因此,此类认证范围的管理主体建议由学校主管科研的职能部门承担;最后在讨论以下第二类认证范围—— 设计和开发,这类认证范围对应项目的成果形式有“软(图纸、计算书)”有“硬(样机、样品等)”,建议管理主体与第三类管理主体相同,归到学校进行管理,以体现学校管理责任主体的提升,增强顾客满意程度。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范围确定上,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认证范围的申请。建议根据学校各专业产品发展的情况,将认证范围的确定归为以下两类。

(1)针对已定型或鉴定的型号产品(研制或生产,该文中描述的第二、三类项目),采取贴近专业产品名称的形式实施认证范围的确定。比如,消声器产品,虽然根据不同的舰船型号产品的外形尺寸等特性不尽相同,但是总体来讲都叫消声器,这类产品在产品认证范围确定时,就定為“消声器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研制和服务”即可。

(2)针对基础研究类项目(一般由预研、科研软课题作为支撑,该文中描述的第一类项目),可以讨论确定概括性的认证范围名称申请认证范围。

而上述两类认证范围确定后,实施管理的主体也应有所区别。建议:已经定型或鉴定的任务(该文中描述的第二、三类项目)的认证范围,管理主体定位到学校,即“哈尔滨工程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管理的XXX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服务/研制和服务”,而基础研究类(该文中描述的第一类项目)项目的管理主体定位到相关学院,即“哈尔滨工程大学XXX学院管理的XXX产品的科学研究”。

综上所述,该文建议:高校中存在上述多种类型项目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时,采取“混合式”管理主体、“分类式”认证范围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方式。

猜你喜欢
高校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关于质量的快速Q&A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24:04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4:28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