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的情感渊源

2015-05-13 00:27蒋丹子连云港文化馆江苏连云港222000
戏剧之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柔性差异传统

蒋丹子(连云港文化馆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中西方音乐的情感渊源

蒋丹子
(连云港文化馆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中国传统音乐讲究作品的整体意境,强调创作的风骨神韵,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流,追求艺术表达中情感伦理的结合与渗透,推崇艺术表现的含蓄委婉,偏爱艺术形态的和谐、简约与适度。它以线状为主的思维方式、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结构以及它平衡对称的结构原则,平稳、匀称、协调渐进式的节奏安排,都体现了民族音乐艺术独特的审美个性。

音乐;情感;表现

任何一个时代的音乐似乎都可约略分为雅、俗两大类。古代雅乐有宫廷庙堂音乐、宗教祭祀音乐、文人经典音乐,俗乐主要包括民间俗世的风俗乐及戏曲音乐。雅乐更多接受正统意识形态及文人意趣影响,因之庄严肃穆、清澈淡远、典雅精致;俗乐生长于乡村市井,清新刚健、优美动听,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力和蓬勃旺盛的生机。雅乐的柔性特色,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说它代表了经典音乐的审美风格;俗乐的柔性特色则主要是指它体现出来的传统音乐的柔性时空模式。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色

早在音乐艺术的萌芽期,传统音乐和平静远的柔性特色即已初露端倪。《国语·周语》有“乐从和”的说法,孔子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记》给音乐的定义是“天地之和也”,意即音乐的审美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物我无违。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倡导音乐的平和自然,周敦颐承续朱熹、二程光焰,综合儒、道乐论,进一步提出音乐“淡和”的审美范畴。儒、道主张虽目的各异,但在这一点上却不谋而合:中和、清淡。它与文人雅士意气高古、雅逸清淡的人格性情相一致,决定了传统雅乐的美学风格:清逸、淡和。其中,古琴艺术堪称代表。

我国琴学理论权威之作《溪山琴况》开宗明义:“弦上取音惟贵中和,应舍艳而相遇于淡”,应当让人有一种“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的感觉。有如山居深静,林木扶疏,深山邃谷,老树寒泉,达到平和清远、幽深恬淡的意境美。古琴还成为文人士大夫自娱自况寄托性情的一种方式,嵇康“手探五弦目送归鸿”,弹琴吟志,陶渊明隐归田园“乐琴书以消忧”,这越发强化了古琴曲的宁静淡宕,使之古音委婉超尘脱俗。《梅花三弄》深山幽谷中风荡寒梅、临风摇曳的柔曼、清越和雅逸;《高山流水》清泉出谷的空旷、舒缓与晶莹,都让人细细品味其间幽深、淡远的意境。即使公认为最有萧瑟之揶,善奏杀伐之间的琵琶,其《夕阳箫鼓》不也同样柔美闲淡、深邃辽远?

传统音乐的和平静远的柔性特色,还在于它柔性时空模式中体现的柔性力度美。

它的线性思维,它的散板和自由节奏,它的乐器、弦质的非金属性以及由此生发的含蓄音色、松散音质,声乐演唱的声情并茂、腔味圆润,传统音乐板式、腔调、曲谱的相对固定化,它的虚音运用,使它从形式技巧层面同样呈现出一定的柔性色彩。

它的旋律呈非几何形的线性,多种器乐的合奏也往往是以同一旋律为基准的支声复调,是以线性构成的立体化组合。它调式调性的转换是音列即一系列线的连接,它不追求音色的复杂、织体的纵横交叉,而是单向型的旋律延伸,音响效果也自由、单纯、简洁。它的旋律起伏抑扬、快慢有致,重过程,追求结构的完整性,有头有尾有变化,一贯到底,因而直感性强。传统音乐的曲牌富于诗意,音乐附着美妙的联想、想像,人文意识浓厚。传统音乐的演奏因曲谱的相对固定而具有即性性、灵活性、不确定性,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曲千面,风格多样。

传统音乐不着意于图解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而是由音乐思维中反现出一种体验和感受,并用从容、简洁的旋律,晶莹清脆的音色将其表现出来。它构筑的是一个伸缩自如、有弹性的时空模式。

传统音乐还有另一个特色即美善结合的审美原则。孔子要求音乐“尽善矣尽美也”,指的是形式内容、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高度统一。也正基于此,他才主张为政兴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历代统治者对传统音乐的认识、教育作用都有强调,甚至把音乐与礼制、政令、刑法并列,用以协调人心、成就政事,反映出极强的政治功利性。影响所及,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成了思想或标语口号的宣讲,新时期伊始,围绕《乡恋》、《童年》也曾引发过一场旷日持久的笔战。无视音乐的“美”,无视音乐的善,都只会破坏音乐艺术的健康成长,窒息其生命活力。无疑,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应该也能够做到思想和情感、内容与形式、社会功能与审美娱乐功能和谐统一。

二、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差别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民族、地域的差异,会让音乐艺术存在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究其原因,中西音乐文

化的差异根本在于中西方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音乐文化的产生与塑造成型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具体来说,则是中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也就是哲学体系上的差异,中国的哲学体系经过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诸哲学派系长期作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一般是“砌砖式”,即越加越高,越加越长;然而西方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却是“细胞分裂式”,即越变越多,越变越长。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体验。新中国成立以后到今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里,音乐教育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和长足的进步,也缩短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和普及全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音乐社会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出的功能也不同。

三、中西方音乐的艺术形象

形象是将听到的音响感知通过想像和联想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融合形成一种主观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形象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艺术加工形成的事物,是内心感知与外在体验形成的一种再现性的意境。例如,我们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就很容易联想到那幅著名俄国画家列宾所创作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情景,画面中展现了十一个神态各异、衣衫褴褛的男性纤夫,为了生活正在吃力地拉着绳子,随着音乐旋律的进展,画面开始动了起来,纤夫们拉着沉重的船,一步一步地行走于河边,他们没有说话而是通过一声声的喘息声和轻轻的号子声控诉着社会的黑暗。还有的可以通过乐器的声音模仿自然、动物的声音,让人通过联想和想像形成音乐形象。例如中国的民间乐曲《百鸟朝凤》,就是运用了郯内那独特的音色,灵巧地表现了百鸟争鸣的情景。有时在现场表演时,表演者还可根据与观众的互动,即兴发挥,让在场的观众更好地理解乐曲音乐作品不仅能够抒发人们心中的情感,还能通过音乐形象进行逻辑思维,寻找内心深刻的理性思想。

因此说,音乐美是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这种美使我们感到愉悦。

[1]朱裔文.中国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渊源探索及其对音乐教育的启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2]卓菲亚·丽莎.音乐美学译著新编[M].于润洋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

J6

A

1007-0125(2015)03-0089-02

猜你喜欢
柔性差异传统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相似与差异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找句子差异
老传统当传承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