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采茶戏溯源与展望

2015-05-13 00:27徐晓丽阳新县采茶戏传承中心湖北黄石435200
戏剧之家 2015年6期
关键词:阳新县阳新采茶戏

徐晓丽(阳新县采茶戏传承中心 湖北 黄石 435200)

阳新采茶戏溯源与展望

徐晓丽
(阳新县采茶戏传承中心湖北 黄石 435200)

作为湖北省唯一的采茶戏地方剧种,阳新采茶戏有着200多年的历史,并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系和特征。阳新采茶戏富于大众化、本土化、乡情化的特征,携带了极为丰富的当地传统民间文化信息。在湖北省、地、县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下,植根于鄂东南悠久文化沃土上的阳新采茶戏,在传承古老艺术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阳新采茶戏;溯源;发展

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唯一的采茶戏地方剧种,在近20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体系和特征。阳新采茶戏的音乐由正腔、彩腔、击乐三大部分组成,富于大众化、本土化、乡情化的特征,携带了极为丰富的当地传统民间文化信息。追溯阳新采茶戏的起源,回顾其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更好地呵护这朵“质朴芬芳的山茶花”,让世人皆能领略其既古朴幽雅又清新柔美的独特风貌。

一、起源:源远流长的“歌舞地”

阳新采茶戏的起源与阳新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一脉相承。地处吴头楚尾的阳新县,三面被幕阜山系环绕,东北面被长江包围,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口袋形”盆地。富水河从阳新县中部穿流入江,境内河湖密布,峰峦叠翠,孕育了物产富饶的鱼米之乡。

特殊的地理形势,使得古代阳新成为鄂东南区域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并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而地形的相对封闭,也使得许多源于古代祭祀、社火、婚俗的民间文化活动,至今仍在阳新境内流传。其中已有文字整理的就有枫林车灯、哦嗬腔渔鼓、祀稷锣鼓、阳新小曲、龙港道情、划旱船、板凳龙、打花棍、接大王、吴王庙会和古代婚俗“打喜”等。这些丰富多彩、特色古朴的民间文艺形式,为阳新古代乡土戏曲的发展和明清采茶戏的形成和流传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阳新采茶戏的起源植根于本土的幕阜山茶区采茶歌、花灯戏和赣北声腔乡土小戏,并从当地其他民乐、曲艺形式中吸取养分,形成了最初的歌舞戏雏形。阳新自古就是全国著名的“茶乡”,是古老采茶歌的衍生传播地之一。阳新至今仍流传有《姑嫂采茶》、《四季采茶》、道乐《献茶歌》、婚俗《打喜茶歌》等多种茶歌。这些茶歌源自于生产生活,有着独唱、轮唱、帮和等多种演唱形式,正是明清之际采茶剧种形成的主要来源。

而据《兴国州志》和当地大量的氏族谱牒记载,由于在宋明时期,有大批各姓族人从弋阳腔广泛流传的赣北地区举族迁入阳新境内定居,从而使阳新逐渐成为赣北方言区以及明代弋阳腔的最早流布区。如今,我们从阳新采茶戏浓郁的地方特色中可以看出,它的确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采茶戏的形式,并保存了许多古代南吕曲调和当地花灯戏及茶歌的特点。

二、发展:“老戏乡”焕发新活力

发展至清末,阳新采茶戏不断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尤其是汉剧的影响,逐步走向成熟并向周边县境流布。采用乡音演唱道白的阳新采茶戏,深受当地和赣北方言区各县群众的喜爱。有民谚云:“阳新龙燕,四十八郾,抱起枕头一撂肩,茶戏爱看一夜天。”受此浸染,清末民初,从这里走出了著名的汉剧大师朱洪寿,而朱洪寿与汉剧又反过来对阳新采茶戏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阳新县志》记载:“晚清时期,境内流行采茶戏与汉戏,有戏班200余个,艺人2700余人。南乡采茶戏有‘半班’、‘三凑班’近100余个,知名艺人有陈新岩(净)、李盛满(旦)、李殿才(旦)、陈世锡(生)、徐世怀(丑)等;北乡采茶戏,亦称‘东路高腔’,有100余个‘半班’、‘三凑班’。”

长期以来,阳新的戏班经常到相邻的本省各县和江西省各县演出,也时常与江西瑞昌、武宁的采茶戏往来搭班、同台献艺、相互传教。清末出生的武宁采茶戏挂牌演员陈希燕,就是阳新采茶戏老艺人李盛满的徒弟。可见武宁采茶戏与阳新采茶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阳新采茶戏受到了湖北省、地、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当地政府的长期大力支持下,阳新采茶剧团盛况空前。

1964年,为挖掘和保护民间戏曲,应阳新县人民政府的邀请,湖北省文化厅、湖北艺术学院派遣了杨国民、程国权、熊永良等教授来到阳新,召集全县知名艺人谈会冰、刘应锡、成传福等专业人员,集中整理阳新采茶戏,完成调查记谱和归类工作,为期两年。并根据采茶戏的调式,改纯击乐伴奏为文武并举,文场引入管弦乐器,武场规范了唱腔锣鼓,将方言道白改为“汉话”道白,丰富了音乐程式的舞台表现力。

1965年底,由李家高、俞畅识等近50名演职人员组成了阳新县采茶剧团,随后从武汉音乐学院引进肖新耀等毕业生6名,促使阳新采茶戏走出湖北,成为名震鄂赣广大地区的知名地方戏剧。阳新采茶戏也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指定为湖北优先支持发展的地方剧种。

1974年,毛泽东在武汉观看了阳新采茶剧团的移植剧《平原作战》选段和《杜鹃山》选段的电视实况演出;1976年,王平将军同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一同观看了采茶戏《园丁之歌》。演出结束后上台亲切接见演员;1982年,阳新采茶戏创作剧目《闯王杀亲》荣获湖北省创作剧目汇演演出一等奖、创作二等奖;1989年,《张无奈拾印》获湖北省优秀演出奖;1992年,《三姑出宫》荣获湖北省创作剧目作曲一等奖、编剧主演二等奖、导演配器三等奖……

近年来,阳新采茶戏更是获得了可喜的发展,除了在各项大赛中屡屡获奖以外,更被媒体喻为“芬芳质朴的山茶花”。2008年,阳新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0年,阳新采茶戏《对花调》、《选亲》代表黄石优秀民间艺术在上海世博会湖北展馆闪耀亮相;2011年,阳新采茶戏《绣出幸福吉祥来》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春晚;同年,湖北省首届阳新采茶戏艺术节盛大举行;2012年,“阳新采茶戏传承艺术学校”挂牌成立,致力于为阳新采茶戏事业培养输送更多年轻优秀的艺术人才;同年,“富川大舞台”建成,为阳新采茶戏的发展提供了常态化的优质平台;2013年,《阳新采茶戏音乐集成》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收录300首具有代表性的采茶戏唱腔选段……

凡此种种,均表明阳新采茶戏在新时期下已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并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三、展望:传承与创新并重

地方戏是地方文化的名片,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与发展地方戏,不仅关乎文化脉络的延续,更是繁荣当代文化的重要举措。在湖北省、地、县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下,植根于鄂东南悠久文化沃土上的阳新采茶戏,将在传承古老艺术的同时,以崭新的形式脱颖而出。

我们追溯历史的源头,回顾采茶戏的发展历程,不应仅仅满足于字里行间、追根究底的考据,更应立足于阳新采茶戏当下的走向与未来的发展。在城镇化、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阳新采茶戏也正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但接纳现代文化元素应以不损害剧种的传统特色为前提。细心呵护好这朵“芬芳质朴的山茶花”,满足当地群众对采茶戏艺术的强烈需求,更对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阳新县志编委.阳新县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2]陈光亨,王凤池,刘凤伦.兴国州志[M].武汉:崇文书局,2012.

[3]李家高,俞畅识.阳新采茶戏音乐集成[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4]郑传寅.阳新采茶戏小议[J].戏剧之家,2014(增刊).

J614

A

1007-0125(2015)03-0008-02

徐晓丽(1975-),女,汉族,湖北黄石人,大专学历,阳新县采茶戏传承中心三级演员,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黄石市第五届青年联合会委员。

猜你喜欢
阳新县阳新采茶戏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唐山旭阳新材料建设30万吨/年尼龙66及配套工程项目
小浣熊火锅店
选 择
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鄂州段项目获批
三角形面积的向量坐标表示及其应用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粤北采茶戏的保护策略研究
扩大沿江开放 建设滨江新城——阳新县富池镇创建全国文明村镇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