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关键词】 语文教学;预习;方法;内容;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5—0101—01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读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它是学生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笔者发现,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预习大多存在盲目性、程式化和无效性,他们普遍对预习不重视也不感兴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缺乏预习兴趣。其实,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应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预习、乐预习。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给学生常规性的预习方法
1. 默读。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初次默读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全部生字,画出不理解或不是很理解的语句。
2. 查阅。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同学、老师、家长)的方式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学生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3. 诵读。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朗读可以巩固生字的读音,了解文章的内容,其效果肯定比默读更好。
4. 批注。就是找出课文重点句段和精彩之处,将这些画下来,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明,写写自己的感受,写写人物的话外音,谈出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5. 摘录。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眼看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6. 质疑。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可以对课文在文字运用上、内容上、表达思想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对这些问题,听课时重点留意,或直接向老师提出。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就会有更强的目的性,学习效率也会有很大提升。
二、预习内容设计多样化
有了常规性的预习方法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课文的内容、主题,做适当的指导补充,让学生的预习更具针对性,预习内容更多样化,预习兴趣更浓厚。如,在指导学生预习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时,笔者做了以下不同的安排:
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预习内容中,侧重于引导学生动笔写写自己与父母的故事,使学生“未入文,情先动”。在《慈母情深》一课的预习内容中,指导学生找一找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母亲的深深爱意。同时,给学生推荐作者梁晓声《慈母情深》的原著,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穷苦、坚强、劳作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为理解课文做好情感铺垫。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预习中,引导学生思考巴迪父母两种不同的爱,写出自己的看法,是否赞同。
三、根据文体特点,创新预习方法
如果每次的预习内容都是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不出一个月,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就没有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创新预习方法,让预习形式多样化,不断给学生以新面孔,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教师可以考虑将课文的文体与预习的内容相结合。预习故事性强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准备举行故事会。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兴趣大增,把课文读熟,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故事排练、表演,甚至参照有关资料编写课本剧。预习描写人物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写写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可以从整体谈,也可以抓住某一方面的描写谈。在这样的预习中,学生能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和预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