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军
对于师生同考,有人说是“防止职业倦怠促专业发展的良药”,也有人说是“同考折射短视教学管理观”,观点莫衷一是。师生同考之所以引起这么多非议还是在于其出发点。笔者认为,“师生同考”不是不可以尝试,但是“同考”的目的、方式、评价需要进一步设计和厘清。
——“师生同考”的目的是否明确端正?
“师生同考”不是冲着学生,而是冲着老师。因为学生考试由来已久,考试用以检验学习效果,检查掌握程度;教师参加学生的考试,同题、同时、同场、同批改,这样的考试不多见。我们应该问一问,让教师和自己的学生一道考试究竟为了什么?如果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在考试中学会考试,从而学会教学,学会教育,如果方式得当,这是一种“体验式”教育,可以尝试;但是,如果是为了治其态度,变其待遇,以此作为压制教师、让其服从的手段,那么,这就成了“控制型”的教师管理,这样的目的违背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管理格格不入。
——“师生同考”的方式是否合理合情?
教师不是不可以考试,而是要看考什么和怎么考,“师生同考”更是这样,需要合情合理。教师考教育理论、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教学法等等,那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让教师考学生的试卷,情形就发生了变化,值得讨论。笔者主张师生可以“同题”、“同时”,但无需师生“同场”、“同批改”。考试可以在办公室进行,没有时间的限制,还可以相互讨论,这样,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师生同考”的评价是否具有发展性?
用效果衡量行为是一种常规的方式,“师生同考”的效果是评价其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果将教师考试的成绩在保密的情况下仅供参考,对于教师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用一张试卷衡量千差万别的教师,如果用统一的分数线评价教师,甚至与奖金、评优等挂钩,显然有太多的不合理性。因为其中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考得好的教师担心下次考试,考得不好的教师备受打击,与发展性评价背道而驰,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利少弊多。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