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本魅力 实现读写共赢

2015-05-12 02:39黄春艳
创新时代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戏笔者文章

黄春艳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作文次数少(一单元一次),间隔时间长,内容单调。这样就使学生习作次数少,产生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弄成“讲课是讲课、作文是作文”两张皮。如何克服这种弊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以课文为凭借,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以发展思想能力为重点,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的切实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七年级下鲁迅的《社戏》一文谈谈促进学生读写结合的几种形式:

作文兴趣,激一激

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首先,教师在作文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感情的触发点,从而使学生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给学生营造一种活跃的思维环境,鼓励他们进行创意和设想。只要有了感情,自然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登山者则情溢于山,观海者则情溢于海,作文者则情溢于文。

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感情氛围,让学生浸染其中,并能产生相同的情感共振。例如,《社戏》一文,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这种情感体验,能使作者和读者的感情熔为一炉,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整体感知本文的情感之后,笔者就向学生提及儿时的种种,甚至还朗读了笔者写童年的一段文章:

家门口一棵繁茂多枝的老树是我童年的快乐所在。我时常熟练地蹬爬,不多会儿就稳稳坐在一根合适的枝头上。惬意的微风,悦耳的鸟鸣,清远的花香,变化的云朵梦幻般地长久定格在我童年的画面里。

学生听笔者朗读完这一段以后,早已活跃的情感一下子就达到了高潮,有个别学生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提起笔来跃跃欲试,这正如古人云“无欲不举笔,无情难成文”。在笔者的点拨和感情的熏陶下,学生的感情打开了,思维放开了,作文的切入点也找准了。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作文创作的这根感情琴弦,营造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这才是作文教学的生命和源泉。

文章选材,评一评

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通常说来,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就是重点材料,就应该详写;其余与中心思想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总之,详写要做到浓墨重彩、生动具体;略写要做到淡笔勾勒、概括精练、画龙点睛。只有做到浓淡相宜、详略得当,文章才眉目清楚、中心突出,才能使读者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心感其情。

《社戏》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刻画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形象,赞扬他们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优秀品德,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摆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为了表达这一中心,鲁迅先生在选择材料上,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地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间也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详写的用墨如泼,略写的惜墨如金,详略分明,中心突出,行文显得生机盎然。

为了强化学生的这一认识,笔者请同学们就自己的任意一篇文章的选材谈谈得失的经验教训:

王佳说:“我的一篇题为《转变》的文章,是想通过写同桌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从一个后进生转变为优秀生的事例来说只要你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的道理。但是我却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他以往成绩如何差,以致犯了详略失当的错误。”

韩洪泉说:“我和王佳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我的一篇名为《和解》的文章,其中心是说只要人们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就能够化解彼此的矛盾,但我却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他们以往是如何地好。”

刘丹娅说:“我觉得我的一篇题为《快乐的初一》的文章,紧扣住了‘快乐这个文眼,选取了我被选为第一批团员和我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快乐的事例来详写,其余的快乐事例则一笔带过,做到了详略得当。”

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作文教学应当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这种口头作文的训练不仅使学生通过自评的方式进一步掌握了选材的技能,而且启发了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人物形象,写一写

塑造性格鲜明生动而又具深刻内涵的人物,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任务。课文采取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这个形象,是令人深深喜爱并难以忘怀的。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趁热打铁,笔者让学生用白描的手法,对班上任意一位同学进行描写,现摘录如下:

短发,白净的脸上有着一张薄薄的嘴,和别人讲话时,不停地做着各种手势,就像一个盛气凌人的领导。

他长得很矮,圆圆的脸,大眼睛,额头上有一道深深的疤,据说是小时候爬树磕的。

显然从大家热情参与的积极性来看,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了。正当学生写的兴趣盎然之际,班级有位学生说自己还写了双喜的外貌,也想念给大家听一下,我立刻鼓励他,请他念:

看上去不过十来岁,圆圆的脸,黑里透红。两条漆黑的眉毛下有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个能干的人。

看!由于学生思维的解放,再加之教师的点拨引导、鼓励和启发,课堂作文训练则成了学生快乐作文的田园和灵感创作的源泉!

景物描写,练一练

“一切景语皆情语”。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是《社戏》的一大亮点。鲁迅以写意的手法,略略几笔便把江南水乡美丽如画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你仿佛也看到那里美丽的景色,也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和大自然的美好声音汇在一起,也闻到水乡田野里特有的芳香。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但表现“我”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江南农村的极度热爱。

有了前面兴趣的激发,这时要求学生写一段自己童年时家乡的景物显得是那么水到渠成,现摘录一段如下:

家乡的河似一块缓缓流动的蓝色的水晶,在阳光下,泛着淡蓝色的银光,熠熠生辉。树木倒映在水中,随着河水的流动轻歌曼舞。鱼儿、虾儿在水中的痕迹清晰可见。青蛙也被这美景折服了,它笨手笨脚地爬到岸上,伸长了脖子,微微眯起了眼,静静地欣赏着这美景,看着这水中嬉戏的鱼儿。有时候,人走到它身边,它都察觉不到,等到发现人的时候才恋恋不舍“扑通”地跳进了河里,溅起的水珠子欢快地跳起了舞蹈,有时候落到了荷叶上,晃动两三下之后,又回到了河里,仿佛在告诉荷叶自己有多幸福。

变化体裁,改一改

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慧眼和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精心准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材料,讲究作文训练的新意,从而使作文训练有的放矢,形成一个科学严密的多元化快速作文的运行系统。

《社戏》一文共写了七件事,按照它们对塑造人物、表达中心的不同作用而叙事的详略不同。由于材料本身具有发散性,它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很广,因此笔者组织学生成立“话剧创作团”,这样训练学生感觉十分新鲜,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有的小组写了“看社戏前的波折”,有的小组写“看戏后归航偷豆”,还有的小组写“六一公公送豆”…… 显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语言表达也酣畅自然。

生动语言,仿一仿

这篇小说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如写“我”想看社戏而不能去时“急得要哭”,“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表现了“我”的急切心情。写可以去看戏时,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生动地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小说的许多语言幽默风趣,如“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把“高等动物了”活用为动词,既贬斥了牛,又写出了“我”的窘态。笔者除了引导学生体味这些语言外,还鼓励学生模仿,结果学生在写作中遣词造句也灵活多变,语言表达也异彩纷呈,飞跃而又畅达。

精彩结构,学一学

《社戏》的结构可谓是波澜起伏、匠心独具。尤其是看戏前三次波折,三次转机,真是波折不断,使得文章曲折摇曳、变化生姿,正如古人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针对此点,笔者让学生将他们任意一篇文章,按照这个思路去改动,结果很多学生的作文较好地做到了“尺水兴波”,呈现一派异彩纷呈的局面。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充分地挖掘了文本的魅力,采用了听、说、读、写四大板块有机结合的方式,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精心为每篇阅读课文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点”,随文练笔,力争每节课都让学生动动笔,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而使学生最终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心有所动、情有所发、写有所得。

猜你喜欢
社戏笔者文章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