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课程中铸就信仰的路径

2015-05-12 10:51赵珺
科教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信仰价值思想

赵珺

摘 要 信仰反映着时代人类精神领域的意识观念,也代表了个体的终极价值追求。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担负着德 育渗透并塑造信仰的重任,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构建学生的政治信仰、道德信 仰和文化信仰。教师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秉持正确的政治觉悟和价值取向;必须充分挖掘德育资 源,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必须养成良好的人格魅力,提升教学技能,有效将知识点的“空远虚”落到实 处,培育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更好地升华人生境界。

关键词 信仰   价值   道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02.034

The Path to Cast of Faith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ZHAO Jun

(Wuhan No. 49 Middle School, Wuhan, Hubei 430080)

Abstract  Awareness of the concept of faith reflects the era in the field of the human spirit,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pursuit of the ultimate value of the individual. Politics course in high school bears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task of shaping the faith, under the guidance needed Marxist theory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to build students' political beliefs, moral beliefs and cultural beliefs. Teachers must hold high the great ba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phold the right of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values; we must fully tap the moral resources to guide students to better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must develop good charisma, improve teaching skills, the effective knowledge of "empty away em- pty" and strive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self-responsibility, and better sublimation realm of life.

Key words   faith; value; moral;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不仅代表着个体的精神寄 托和终极价值追求,也反映着时代社会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 信仰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信仰的形式,还包括道德信仰、法律信 仰、政治信仰、哲学信仰等。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团体而言, 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它是人类精神理想和价值目的的象征, 是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意义所在。对信仰困境的关注是当今 世界重要的现代性话题。在马克思·韦伯看来,“祛魅”之后 的世俗化社会使得那些终极的、高贵的价值,就从公共生活中 消失。在人类不断追求经济发展和合理秩序的现代化进程中, 严重的物化和异化问题启示人们反思:如何解决内心的价值 冲突?如何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新时代特征中积极融入全球化, 努力追寻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信仰目标。中国共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其中最重 要的就是要重塑我们的信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彰显党 和国家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肩负有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信仰观 和价值观的重任,可以说,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凝聚和引领信仰 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在笔者看来,信仰塑造要坚持以马克 思主义为引领,在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以及借鉴西方现 代性的合理内核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 容、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目标的信仰体系。

1 树立价值自信,以榜样力量传递信仰

价值自信,是指基于某种思想观念或者政策方针所蕴含

的价值理念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积极的自我评价。价值自信 是教育实践的精神传动力,只有施教者自己首先清醒地认知 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自信,才能将教育活动导向正确方向,取得 实效。简言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要传递自己的信仰, 自身首先需要扎根于厚实的马列主义的理论土壤,分辨并抵 制各种消极观念,建构起逻辑清晰的话语体系,才能将学生引 向正确的价值方向。教师对理论的科学性认同度越高,对现 实问题的解释力越强,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西方的民主 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多元化思潮传播泛滥, 使国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乃至动摇,大力推崇西 方的“多党制”、“议会制”、“民主宪政”等。在新形势下,要真 正理解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地 位,教师有必要不断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在研习中以 科学的理论原理批驳错误观点,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 题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明确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才能将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之路继续推向深入。通过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领 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发展历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宣扬可 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和凝结而成的卓越精神,强化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通过展望未来,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自觉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坚信“两个一百年”目标一定能实现,以美好蓝图和

前景来激励马克思主义信仰。 吉登斯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民族国家形态占据主导

地位的世界之中,由此决定了其公民必须具有超越理性的政 治信仰。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同马克 思主义基本观点,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亲 力亲为,传递正能量,是塑造信仰的必备且首要的条件。作为 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领路人,教师必须占领思想阵地 的前沿,关注国家社会的形势与新问题,在动态发展中解读马 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时抓好课堂教学和文化建设,使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引领多样化思潮的主导价值观,使学 生产生崇高信仰并为之奋斗。

2 重构文化精神,在道德理想中感悟信仰

塑造信仰并不是重建宗教,而是重建一种文化价值理想。 作为一种人生价值理想,信仰既是对人性和道德的确信,也是 对人类文化的理想追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融入人文精 神,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人性的人,要有爱心、同理心、正义感、 道德感,这是人的精神属性的必然和理性选择。改革开放三 十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崛起,科技日益进步,创造了丰硕的 物质成果,为世界所公认。但伴随而来的,是传统道德文化遭 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破坏,原有的信仰分崩离析,人们的精 神生活被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所占据,这些思想不 同程度地成为人们的行事法则。

文化作为信仰的承载,必须弘扬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报 告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深入开展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 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要大力倡导 先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首先应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充满自豪与敬意,引领学生热爱自己的 精神家园;其次,提倡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 不断探索“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创 新之路;最后的落足点是回归到个人的情感价值追求,通过发 掘身边的“正能量”和本土化的感人事迹等,大力弘扬民族精 神的传统美德,教会学生去捕捉、感悟本学科的人文要素,将 所学的知识变成有灵性的精神力量。

思想政治课堂既是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知识的园地,更是 构建人文精神、锤炼信仰的园地。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要用心 培养学生的“体察涵养”之功,教会他们搭建起知识体系并具 备分析综合的能力;但最终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领会优秀文 化的蕴涵并化作了自己的品质,将美好的道德理想作为毕生 追求的信仰,这才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实现的最高维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中国奇迹的创造,中国故事的 诞生,中国梦的实现,都离不开万千胸怀报国理想、坚持道德 操守、掌握科技本领的青年人。教师须以德立人,以崇高品德 和职业理想为学生的信仰形成奠基,引领其点亮理想之灯;同 时以文明示范来约束和修正人格,用文明行为和高尚品质春 风化雨,无声滋润学生的心田。在教学中体悟反思,在实践中 锤炼积淀,才能不断提升教学与人格的双重价值。

3 丰富教育资源,于知行一体中塑造信仰

面对生活中思想观念和利益格局的多样化,要发挥思想 政治课的意识形态功效,不仅仅有赖于理论知识的吸收整理, 还必须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在理想与实际的统一中

锻造信仰。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较为枯燥,传统的说教授课 模式很难激起学生对信仰的探讨。施教者必须从容挖掘教材 中多姿多彩的思想资源,通过引申、拓展,将其内涵展示给学 生,让学生在领悟教材内在思想的同时把握时代之精华,构建 面向未来的精神大厦。思想资源的呈现需要“引活水、接地 气”,既要在课堂内运用丰富的物质载体分享鲜活的生活案例, 营造信仰塑造的多元学习方式,从伦理责任出发,强化学生的 自我教育功能;也要在课堂外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将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使每一个人都能感知 它、领悟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基本遵循,努 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在课堂内,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搜集时政新闻、 社会焦点、专题讲堂等进行播放,更新教材事例,丰富教材资 源,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更为重要的是,让媒介为授 课目标服务,创设教学情境与生进行互动,精心设计提问促发 对价值观的思考,组织课堂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质疑并解 决问题,因势利导生成教学智慧,方能“转识成智、化智成德”, 进入主题升华的佳境。用活水来“活化”政治课堂,通过具体 范例让学生自己判断明晰真善美与假恶丑,才会促使学生习 事见理,修德强能。

走出课堂,在校园内外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建 造寓教于乐的教育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倡导关爱社 会、承担责任、与人为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追求美 好生活的信仰。可运用生动活泼的文化载体丰富学生的课外 生活,如:读书活动、文化社团活动、道德讲评活动、参与晨会 演讲、办好校园橱窗和广播站、绿化校园环境等等。还可以多 协调各方面的资源,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公益性服务活动,如: 当好社区的“小保洁管理员”;体验义务交通协管员;参与节水 节电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播撒爱心传递真情,为需要的人排 忧解难;为灾区进行募捐等等。杜威说,真正的科学理性乃在 实践之内,这是扩充理论和达到新的可能性的手段。实践是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组织学生在“做”中学,才能使教学知识在 生活中得以延伸,并借此纠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思想 偏差和错误行为,如缺乏价值支撑、没有精神追求、待人处事 冷漠麻木、幸福感流失等等,从而践行道德信仰。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构建文化道德信仰离不开本学科知 识的学习和熏陶,思想政治课应该培养富于理性、开拓进取、 敢于担当的现代人,自觉将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入理想抱负,懂 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杆明辨是非。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 理想迷失、信念动摇,观念扭曲,很难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活化课堂,走出教室,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政治学科的社会属性,在实践中感受人文价值和反省审 美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公共情怀与社会责任,完整课程的真正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信仰价值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