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莲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04)
·女性与社会发展研究·
妇女家庭经济贡献的经济学分析
——来自贵州的证据
金 莲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 550004)
利用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贵州数据,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民族、地区和职业等方面分析可以看出,男性与女性以及女性内部在家庭经济贡献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影响家庭经济贡献率的因素,结果发现:妇女对家庭经济贡献的大小与妇女的个体特征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在政策导向上更应该多关注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发展,并为妇女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
妇女;家庭经济贡献;经济学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妇女地位有明显提升。妇女家庭地位是妇女地位的重要体现之一,而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既是影响家庭地位的重要因素,又是衡量家庭地位的标志性指标。
妇女的家庭经济地位是指妇女在家庭生活中拥有的对家庭经济资源的控制权力,包括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及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决策权力两方面。本文借助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贵州数据,重点分析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大小、程度及影响因素,以引起社会上更多的人一起关注贵州省妇女的家庭经济地位,从而促进女性真正解放及两性和谐发展。
家庭地位一直都是妇女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而家庭经济地位的研究基本是贯穿于家庭地位的相关研究内容中的。
在知网上搜索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妇女家庭经济贡献的研究是非常少的,现有的研究集中于4个方面:一是研究古代妇女的家庭经济贡献问题;二是研究外国妇女的家庭经济贡献问题;三是探讨妇女家庭经济地位,其中会有部分内容涉及妇女的家庭经济贡献;四是关于妇女家庭经济收入的研究。
国际学术界关于妇女家庭地位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角度包括3个方面:一是众多的学者,如狄克逊(Dixon,1975)、比德利(Ridley,1968)、布莱克(Blake,1965)、杰曼(Germain,1975)①等从人口学、社会学角度阐述研究妇女地位的重要意义。二是一些学者界定了“妇女地位”,如美国社会学家梅林②认为“妇女地位”是指与男人相比,妇女在何种程度上对各种资源享有支配权,在家庭和社会事务的决策中享有独立自主权,以及在社会其他方面受到优待或压迫等,该定义可称为“相对三权说”;狄克逊则认为妇女地位是指女性在家庭、社区以及在社会中对物质资源(包括食物、收入和其他财富)、社会资源(包括知识、权力和威望)的占有及控制能力③。三是从两性平等角度关注妇女地位问题,如戴森和摩尔提出了女性自治,凯恩提出了“父权”理论,考德威尔提出了男人的境遇优势等观点。
国内学者关注妇女家庭地位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诸多学者对妇女地位和作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刘启明把妇女的家庭地位界定为“妇女在家庭中享有的威望及拥有和控制家庭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权力”[1]。沈安安[2]指出不同的家庭文化模式下,妇女的地位提高和作用的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谭琳、陈卫民④总结了环境及其变化对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3个方面。李小云(2004)、Mcelroy和Horney(1981)以及Sen(1990)等人的分析表明:妇女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了她在家庭分配中的地位,如果女性市场工资高,会提高她们讨价还价时的砝码,谈判起点就会高一些,在资源分配的决策中将处于有利地位;相反,如果女性工资低,会降低妇女的谈判起点,不利于妇女在资源分配中的地位②。此外,孙戎、金一虹 、沙吉才、陶春芳也先后分别指出了生产力水平、社区的社会性别关系、受教育水平、资源占有量等也是影响妇女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转变的壁垒[3]。
从上述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相关研究基本都是从社会学角度对妇女地位的变迁进行分析与说明的,专门对妇女家庭经济贡献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详细讨论贵州省妇女的家庭经济贡献,以确认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一)妇女家庭经济贡献的性别差异
家庭内部夫妻双方的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大多数男性收入高于女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妇女在家庭中的经济决策权力。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在家庭内部夫妻双方的收入确实存在着差距,而且女性的收入水平低于男性,妇女收入占家庭收入的45.68%。
(二)妇女家庭经济贡献的个体特征差异
1.年龄差异。我们将样本年龄从低到高分成5组,对这5个年龄段样本的收入水平进行比较后发现(见表1):(1)收入水平随着年龄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最高收入的年龄段都是在30~39岁;(2)妇女收入在任何年龄组均低于男性收入;(3)妇女收入占家庭收入的百分比在任何年龄组都低于男性;(4)50~59岁这个年龄组妇女对家庭经济贡献率最大。
表1 家庭内部夫妻双方收入状况的年龄差异
2.文化程度差异。家庭内部夫妻双方收入状况存在文化程度差异,我们将文化程度从低到高分成7组,发现不同文化程度的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存在差异性。从表2可知,妇女的收入水平都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上升的,妇女对家庭经济贡献率最大的组是大学本科,第二是中专/中技。
表2 家庭内部夫妻双方收入状况的文化程度差异
续表
3.民族差异。调查样本涉及的民族包括汉族、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畲族、仡佬族等20个民族,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将少数民族归在一起,与汉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汉族妇女的收入水平及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都高于其他民族妇女(见表3)。
表3 家庭内部夫妻双方收入状况的民族差异
(三)妇女家庭经济贡献的区域差异
首先,如表4所示,贵州省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似乎与行政区划之间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作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贵阳市的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最大(见表4)。
表4 妇女收入占家庭收入百分比的地区差异
表5 家庭内部夫妻双方收入状况的城乡差异
其次,从城乡差异看,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上存在较大差异,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也存在差异。从表5可知,城市妇女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大于农村妇女,这除了与城市妇女本身具有较高的收入水平有关外,还可能与城乡妇女在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相关。
(四)妇女家庭经济贡献的就业差异
表6 家庭内部夫妻双方收入状况的产业差异
不同产业和不同职业中的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也不尽相同。根据表6可知,在第二产业工作的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最大,而在第一产业工作的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最小。
进一步分析妇女家庭经济贡献的职业差异后发现,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女性负责人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为57.25%,是所有职业类别中贡献率最大的,具有明显的优势;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相差无几;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最低,仅为35.91%;而农、林、牧、渔、水利业女性生产人员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相对较低,排在倒数第二位,见表7。
表7 家庭内部夫妻双方收入状况的职业差异
续表
综上所述,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存在着性别差异、个体特征差异、区域差异和就业差异,差异的影响因素及程度有待进一步分析。
(一)模型
模型中选定性别、民族、户口类型、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地区。基于此,建立一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因变量是样本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自变量包括:(1)自身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等);(2)文化因素(受教育程度);(3)经济因素(地区);(4)外在环境(城乡)因素。为了说明不同性别选择就业的行为,我们还分性别进行了回归分析。据此,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Y为家庭经济贡献率,以百分比计;sex表示性别(1为女性,0为男性);age表示年龄(1为29岁及以下,2为30~39岁,3为40~49岁,4为50~59岁,5为60~64岁);nationality表示民族(1为汉族,0为其他民族);edu表示受教育程度(1为不识字,2为小学,3为初中,4为高中,5为中专,6为大学专科,7为大学本科);urban&rural表示户口性质,以城乡定义(1为农村,0为城镇);lpincome表示配偶2009年全年总收入对数,使用对数表示;zhiye表示6种职业类别,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diqu为样本所在的贵州省9个不同地区,包括贵阳、安顺、毕节、铜仁、遵义、六盘水、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
(二)回归结果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分别对总体、男性样本、女性样本作回归分析,结果见表8。
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以后,女性、汉族、配偶收入、职业、地区都与家庭经济贡献率呈现出负相关性,其中女性、配偶收入、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安顺市具有显著性,即与男性相比,女性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较低;配偶收入越低,其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越高,在总体样本、男性样本和女性样本回归模型中都表现出强的负显著相关性;相对于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较低;生活在安顺的样本的家庭经济贡献率比贵阳低。此外,户口、教育和年龄与家庭经济贡献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除60~64岁以外的各年龄组及除研究生以外的各教育阶段都具有显著性,即与29岁及以下年龄组相比,除60~64岁以外的各年龄组人群的家庭经济贡献率都较高;与不识字的相比,除研究生以外的各教育阶段人群的家庭经济贡献率都较高。
进一步分性别进行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样本与总体样本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从显著性上看,女性样本回归结果的显著性明显较强,特别是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这3个因素上。因此可初步判断年龄、教育及所从事的职业对女性的影响强于男性。
表8 家庭经济贡献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对妇女家庭经济贡献问题的初步描述和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明显低于男性;(2)随着年龄的增加,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先增大后降低,而且50~59岁这个年龄组的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最大;(3)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也是先增大后降低,而且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率最大;(4)汉族妇女比其他民族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大;(5)省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贵阳市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最大;(6)城市妇女比农村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大;(7)在第二产业工作的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最大;(8)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最大,且具有明显优势;(9)女性、配偶收入、商业服务业人员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活在安顺市与家庭经济贡献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10)教育和年龄与家庭经济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11)年龄、教育及所从事的职业对女性的影响大于男性等等。
综合以上结论,我们获得了一些启发:妇女对家庭经济贡献的大小与妇女的个体特征及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在政策导向上更应该多关注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更应该为妇女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环境。当然,妇女对家庭经济贡献的大小不能够用来衡量男女平等的程度,因为我们无法说一个妇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大,就实现了男女平等,我们只能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妇女这个群体已经逐渐和男性一样在经济方面共同为他们的家庭做着同样的贡献。
注释:
① 见孙娟玲的《东乡族妇女家庭地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 见康艺之的《甘肃省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妇女地位和作用问题研究》,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③ 见温蓉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家庭地位实证研究——以湖北省的两个行政村为例》,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④ 见谭琳、陈卫民的《女性与家庭——社会性别视角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 王莉莉.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综述[J].人口与发展,2011,(3):35-43.
[2] 沈安安.家庭文化模式对妇女地位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1994,(4):51-58.
[3] 金一虹.非农化过程中的农村妇女[J].社会学研究,1998,(5):17-22.
Econom ics Analysis on W omen’s Econom ic Contribution to Fam ily in Guizhou
JIN Lian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550004,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contribution to family between the genders from perspectives of gender,age,education background,nationality,region and profession,etc.and then moves on to examin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mily economic contribution using the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women’s economic contribution to family is strongly related to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social circumstances,so the policymaking authorities should paymore attention to women’s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and try to create a fair and reasonable social environment.
women;economic contribution to family;economics analysis
I074
A
1008-6838(2015)05-0018-06
2015-07-05
金莲(1978—),女,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村贫困与发展、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