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改玲
摘要: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渊源是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是在辩证地对待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我国解决社会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那么就必须更好更全面得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离不开健康理性的市民社会。
关键词:国家;市民社会;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4-0055-02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我国发展很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更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增强,但是伴随着繁荣的现象我国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如贫富差距过大,我国人民更多的关注自己的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政治体制改革成为现阶段我国重要关注的一面。解决民主问题,实现政治民主化,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使人民的权利更好落实成为现阶段急待解决的问题。“市民社会”是青年马克思解读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常用术语。今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恢复人的社会主体意识、从而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实现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容
(一)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及市民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国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它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出现。因此,国家它是一种阶级和阶级分化的必然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步形成的。政治国家的本质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政治国家总是与阶级斗争和冲突相联系在一起。同时国家具有阶级统治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双重职能。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阶级统治职能将会由强大到弱小,而国家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将由弱小到强大。
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的原创,而是更多地吸收了黑格尔的用法,马克思承接了黑格尔的观点,认为其是一种社会组织。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他更多地使用市民社会概念,而在他后期的著作中更多地指“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私人生活领域。市民社会是一种社会组织及其构成的自主生活领域,它是随着生产力、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人们之间的交往形成的。市民社会更多的是一个受经济交往关系支配的领域,它的本质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领域的交往关系。它主要指经济方面的含义,但是我们不能简单认为把经济基础与市民社会是一样的。市民社会它不仅仅指经济交往关系的活动还包括其他丰富多彩的社会交往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对待市民社会,要摒弃纯粹的经济决定论。
(二)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理论
1.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
在人类社会上,作为两大范畴,马克思认为它们两个同时存在,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社会利益开始分化,私人利益出现并逐步发展成阶级利益,而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分离和对立作为阶级利益的存在形式,使阶级利益能够存在下去。这种分离和对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产生,并使它们表现了两种分离的现实。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利益冲突的加剧,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2.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马克思得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是马克思在自己的实践与生活中潜心研究的结果,它也绝不是马克思单纯地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观念的简单的否定。
《莱茵报》时期在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阶段中,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编辑时产生了使他“苦恼的疑问”其实就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问题,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黑格尔的理性的国家观在他的观念中还处于支配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篇文章中却动摇了马克思的观念。马克思看到了国家立法的实现并不是由理性的自由,精神决定的,而是生活中的物质利益所决定的。这时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产生了怀疑,并初步得出了自己的结论。1843年7-10月,马克思围绕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写下了五本读书笔记——《克罗茨纳赫笔记》在这里,马克思通过自己的经验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验证,但是马克思还从理论上对自己的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观点进行论证。我们都知道黑格尔的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观点的理论前提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是马克思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思维来自于存在,因此费尔巴哈在批判思辨哲学时使用了颠倒的方法。马克思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利用了费尔巴哈的颠倒法,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进行了深刻地批判,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理论已经得到了初步的理论论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中,马克思得出了生产关系的概念,并进而发现了从社会物质生活出发说明国家和其他观念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物质交往关系,包括商业和工业生活。因此市民社会(经济基础)对于政治国家等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
3.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类解放,让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使社会成员从政治和宗教的压迫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但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并不完善和全面,它只是完成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但它并没有真正解决市民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更加无法解决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超越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成为马克思追求的重大目标。
二、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
近几年来,“市民社会”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兴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我国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小康社会,使民主政治充分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我们要充分实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
纵观我国的发展历程,从古代中国到现在,我国一直处于强国家—弱社会的现实当中,国家对人们的生活具有重大的决定作用,我们几乎看不到社会的存在,社会中公民的自主意识,权利意识非常淡薄,没有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即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因此国家高于一切的理念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之中,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是每个中国人都具备的,几乎拔不掉,这种观念导致每个人对国家有一种害怕的感觉。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先前国家决定一切的机制逐步被打破,而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市民社会悄然兴起,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逐渐实现分离,国家高于一切的模式被打破,民主政治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因此只有实现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才能使我国的政治更好的发展,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美好愿望。
(二)我们要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有效互动起来
马克思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归入“物质生活领域和政治生活领域”也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的趋势在加强。因此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中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有效互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我们要建构理性的市民社会
作为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的“市民社会”,它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有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仍然能够存在一个“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市场经济对我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中国的市民社会开始发育发展起来,市民社会的存在需要规范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我国的现实社会生活能够使市民社会获得充分地发展。伴随着市民社会的逐步发展,政治民主得到发展,而且只有使市民社会不断成熟,才能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完善起来。在市场经济中,市民社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所以只有建构成熟的、高效的、规范的市民社会,才能改变我国强政府和弱社会的模式,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发展,更加维护人民的权利。
马克思认为,作为一对历史范畴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必将退出人类的舞台,这时人类将进入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没有消亡和克服的时期,人类将不断追求政治民主,不断追求自身权利得到实现。因此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实现民主政治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意义,它为我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依据。我们应该重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市民社会理论中挖掘出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依据,从而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参考,不断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洪岩.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2]卫欢.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的指导[J].政治与法律,2012,(5).
[3]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解读及其现实价值[J].求实,2011,(5).
[4]王代月.抽象具体关系视野中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J].现代哲学,2011,(6).
[5]张弛.从比较视角探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3).
[6]林金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得与失[J].学术月刊,2011,(3).
[责任编辑:褚永慧]